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9-10-08杨成林邬静王乃东陈宇科陈美伊

大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突出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杨成林 邬静 王乃东 陈宇科 陈美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积极号召,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提到了新高度,它是推动我国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是决定培养成效的关键。要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思想引领,端正学生认知;专兼结合,强化师资建设;层级递进,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平台,推进成果转化。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现状;突出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10-0180-03

在我国经济水平、科技实力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推动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目标和主要措施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部署。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了进一步发挥好新形势下创新创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动作用,教育部连续三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指示。由此可见,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高等院校俨然成为重要输出力量,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开展也在不断地提质增效,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实干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现状

早在20世纪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潜力,但由于当时教育力量的薄弱以及可借鉴的经验少,各方面的机制尚未完善,因此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启蒙初探,直到1970年后这种缓慢前进的境况才被打破。隨着创新型企业的成功和硅谷的崛起,各大高校中创新创业课程不断丰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日益显现。根据韦伯斯(Vesper & Gartner)和凯茨(Katz)的研究数据可知,美国在2001年至2003年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数目由504所迅猛增长至1600所,创业教育课程达2200门,创业教育中心100余家,至此创新创业教育已初见成效[1]。英国、日本、芬兰、丹麦等国家也迅速加入到了此行列当中,通过增加经费投入与世界知名大学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展开交流合作,学习先进创业教育经验,以及制定适合本国的战略计划,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现状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间的迅速传播和推动,其重要性在我国也逐渐被凸显出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其初探是在1990年由教育部发起的基础研究;在2002年,为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做好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实践与检验,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为代表的综合实力较强的试点高校,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开来[2]。2010年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2年试行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2015年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指示文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创业竞赛体系方面,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发起并举办的“清华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在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了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自此,每隔一年都会由国内顶尖大学承办,现如今已经历了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九所大学成功举办的九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自2014年开始,为了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需要,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除此之外,现如今在国内还有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十余项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竞赛,掀起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如火热潮。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存在偏差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鼓励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将学生创新创业所取得的奖励、成果纳入综合评定体系当中,作为学生奖学金、荣誉称号等相关内容的评定参考。但部分学生并未在思想上认识到激励机制的真正内涵,而是以参加比赛、赢取奖项、获得加分为目的,将创新创业项目做成比赛项目,认为参加了相关的竞赛就等同于进行了创新创业。当一个项目失败后,学生在短期内可再生一个新的项目,继续参加其他竞赛,在这种情况下孵化出的创新创业项目往往质量不高,个人主观因素较多,项目的现实意义不大。当然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学好专业知识并完成相关课程即可,毕业后便能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课余时间只是用来放松和满足个人爱好的,觉得创新创业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而且今后也没有创业的打算。其并未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为了实现创新引领创业,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创新思维、拼搏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提升[3]。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和执行者,科学的导师团队配备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决定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中具有的专职“双创”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队伍的建设多采用的是“专兼结合”,即由校内少数的专职教师和部分兼职的专业教师与社会企业、政府部门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但由于兼职教师的时间不固定,往往是通过提供相关咨询和开展讲座的形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作用,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随机性和不连续性,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效果[4]。而校内专职教师的人数较少,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并且在导师队伍中不乏年轻的双创导师,其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充分,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还有较大的不足,容易造成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偏差[5]。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

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基本遍布全国各大高校,课程内容设置也是十分全面,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金融、法律、税务等。但在任何一所高校中,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较为完备,课程设置相对饱和,暂时无法设置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虽有针对低年级学生设置的例如创业基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与创业相关的基础必修课程,但更多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为学校的公选课,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性学习,或者不学习,使得每位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参差不齐。而且,几乎所有的课程均为理论课程,授课时间短,内容较多,流于形式,缺乏与实践结合,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消化[6]。也正是因为如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便成了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的学习课程,一方面不能够很好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效。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存在欠缺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更是说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可见,即便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搭建实践平台的重要,并且分别在校内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和校外的实践基地,但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由于资金、师资、空间的限制,校内的创业孵化基容纳量还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内容,另一方面,校外的实践基地多是与当地企业联合开设的,借助企业现有的空间、资源、社会环境展开相应的训练,但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且人员安排较为紧凑,在提供空间、指导人员等方面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更多情况下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7]。

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思想引领 端正学生认知

思想引领行动,思想上的认识不准确,就会使得行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导致结果的失败。由于当前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开展的后续效果。因此,在教育开展之初,首先是要通过引导式的教育,结合案例讲述,重点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认识与理解,明白创新精神在今后就业或者创业当中的重要地位,并侧重当前社会的创业政策、就业形式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而并非常人所简单理解的开办公司和企业。其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完成创业,而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教育,培养其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均具有适用性。

(二)专兼结合 强化师资建设

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配备是目前符合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需求,利于实现多方共赢的建设举措,也被大多数院校积极采纳。双创导师队伍建设要同时提升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质量与数量,应涵盖创新创业涉及的各个方面,即增量提质。应注重合理分工,各取所长,充分发挥校内专职导师的理论指导和校外导师的实战经验,即协调发展。其次,还要注重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能力提升,特别是校内的专职导师,作为导师团队中的中坚力量,其一方面要通过参加创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SIYB培训师等培训,强化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相关实践,如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依托校地合作,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全面提升业务能力。而针对企业的兼职导师,一方面要严格把关,企业兼职导师要选择行业口碑好,社会贡献突出,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优质企业从业人员,政府兼职导师同样要选择从业时间长,政策清晰度高的公职人员。另一方面同样要对校外兼职导师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和交流,充实理论知识[8]。最终形成专兼结合、多管齐下、全面强化、共同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美好愿景。

(三)层级递进 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年级为纵向、专业为横向,双向协同构建课程体系。在纵向上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做好低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普及创业知识,激发创业意识。要层级递进,对已经修完基础教育课程的学生,增设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研究等相对深入的课程,并匹配相应的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信心和动力。针对已经完成项目计划撰写、基础课程学习、成立团队的学生,则应注重开设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课程,侧重于实战,通过创业竞赛、模拟沙盘等帮助团队发现问题,健康发展。在横向上,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发掘专业特色、专业创新点、潜在发展空间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依托专业优势,提高创新创业可能性[9]。

(四)搭建平台 推进成果转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既要充分合作,又要强化自身,做到内外兼修。在校内,要确定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主体地位,做好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借助二级学院的力量,依托院企合作基礎,发挥学科、专业与师资优势,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实现院企共建创业孵化基地。这不仅能够减轻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压力,增加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实现多途径、多渠道、高质量创新创业,同时还有利于推动院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新模式的探索,共同助力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在校外,要积极开拓具有合作意识强、重视人才培养、社会价值突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十分突出,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的强大动力,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担负起的时代重任。创业是实现多途径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激活经济市场的重要途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要常抓不懈,稳步推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优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双寿,李乐飞,孙宏斌,杨斌.“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111-116.

[2] 介晓磊,燕海茂,朱伟峰,尹国臣,万传军.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1):34-41.

[3] 刘晓颖.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4-107.

[4] 付宜强,丁传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高教学刊,2018(11):27-30.

[5] 夏雁军.浅析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机制与对策[J].决策探索(下),2018(2):44-45.

[6] 张国法.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05-107.

[7] 闫利利,曲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与现实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22):62-67.

[8] 张映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龙岩学院报,2017(6):108-111.

[9] 刘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53-5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突出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大学生跨栏常见错误技术现象分析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关于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