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生活教育理论 构建数学融和课堂

2019-10-08吴建红

求知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小学数学

摘 要:依据学校生源随迁子女众多的特点,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启示下,构建“悦纳、自主、生成、开放”的数学融和课堂,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欣赏、悦纳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理解他们的学习问题;“以生活的场所为教育的场所”,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整理、分析,生成知识,在生成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创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有趣,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形成“深度”学习。同时,这也是构建融和课堂的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小学数学;融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6-0024-02

引    言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与精华,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辩证地解读了教育与生活、社会等的关系。针对目前我校的情况,我们需要把“生活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应用到现行的数学教学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给予了我们数学课堂教学重要启示:对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班级来说,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适合于在这个土壤中生根发芽,它能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构建“悦纳、自主、生成、开放”的融合课堂。

一、了解、欣赏、悦纳,数学教学要有“新起点”

笔者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多达22个不同的省份,他们各有各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对于数学课堂来讲,教学不再从零开始,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使课堂教学有一个新的起点,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例如,“认识时、分、秒”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多,时间单位又抽象,时间进率比较复杂,在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会面面俱到地讲解每个知识点,生怕因遗漏而造成学生对时间知识掌握不全面,所以很多时候一课时的内容40分钟会完不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该如何解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具体对象是一个具体的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才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此,教育的起点必然是了解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交流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因为家庭原因,父母工作很忙,他们独立性强,基本都是自己起床、乘车上学,因此很多学生都知道1分=60秒,1小时=60分,甚至许多学生都能认识几时几分,但对于1分到底时间有多长体会不深,1分为什么等于60秒,1小时为什么等于60分,也不甚理解。1分、1秒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1分时间有多长、1分等于多少秒,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验1分和1秒的时间长短以及1分和1秒的关系。

例如,课前教师可以请学生用一分钟时间做准备。

一分钟后教师询问:请问1分有多长?你都准备了哪些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分钟有多长。然后再让学生做一做:一分钟能做什么?我们在做口算、写字、朗读中选择一件事,看看一分钟能做多少。(学生选择一件事,教师计时,一分钟后汇报)

最后,教师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估计一下有多长时间。

这些体验由具体到抽象,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体验数学。“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坏教育。”只有更好地了解、欣赏、悦纳学生,知道他们的生活现状,理解他们的学习问题,教师才能更好地、更恰当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探索、整理、分析,数学学习要有“自我”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1]。

在数学学习中有两个难点内容:“周长”和“面积”,这些知识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学习了,从当时的教学成效来看,学生掌握得还不错,但到五年级开始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知识时就出现了问题:学生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混淆,单位名称乱写,即使教师反复强调、反复讲解,效果甚微。问题出在哪儿呢?是当时教师没有讲解到位,还是学生因为时间长了就忘记了。在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真正原因其实就是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理解不到位。例如,在五年级时,教师问学生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超过一半的学生讲不清原因,认为公式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算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清楚、准确地说出长乘宽是怎么得来的。如果学生只是记忆公式,而缺少结论的推导过程,这些机械的记忆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绝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教师再次教学三年级时,必须将概念的理解依托于学生的自我行动,这种自我行动必然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周长是线段的长度,面积是用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大小,这些知识如果学生只听不动或只是形式的行动都是不可取的[2]。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与学生互动。

师:用手摸一摸你的桌面,你是怎样摸你的桌面的。

生1:一圈一圈去摸。

生2:摸了桌面的中间部分。

师:要将整个桌面都摸到,这才是桌子的表面。

师:拿出数学书的封面,摸一摸它的封面。

……

师:这里有个粉笔盒,谁来说说它的表面的面积?

生: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加起来。

师:那粉笔盒的表面积是多大呢?如何才能知道?

生:把它剪开来,放平。

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面积的意义,并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面积的计算。

例如,教师先出示一张长方形图片,然后与学生互动。

师: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生:量周长用直尺,面积没办法量。

师:为什么不能用尺量面积?

生:因为尺只能量线段的长短,但面积不是线段。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然能领悟“周长”与“面积”的概念。但如果让其掌握得更扎实、印象更深,教师还需要带领他们到生活中去应用。

所以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需要设计一次实践活动课:分组测量学校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花坛的面积和周长。在这一系列教学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反复要求学生理解书本上的定义,而是“以生活的场所为教育的场所”,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探索。

三、“教學做合一”,数学学习要有思维、创造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有感于传统教育的教与学相脱离、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节,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要在做中学、做中教,做是教和学的中心,脱离了做的学和教,都是没有质量的。“做”是将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在实践中验证的过程[3]。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教师准备了一大包糖。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按照上个星期说好的,老师生日一起分糖吃,好不好?

师:上个星期有6个同学单元练习得了100分,老师先拿出18粒糖,平均分给他们,猜一下,他们平均每人得到多少粒糖?猜对了奖一粒糖。

生:每人分得3粒。

师:可以怎么分?

生1:每人1粒1粒地分。

生2:可以每人2粒2粒地分。

生3:直接每人3粒,因为三六十八。

师:如果4粒4粒地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分分看?

生:如果4粒4粒地分,就分得不公平了,就不是平均分了。

师:如果4粒4粒地分,要做到公平,需要多少粒糖?

生:需要24粒糖。

师:但老师只能拿出18粒,所以,每人只能得3粒糖了,是吧?

生:是的。

教师把分的方法一一整理出来,再每人奖励1粒糖。

师:现在有90粒糖,平均分给我们班46位同学吃,我们该怎么分?

(很多学生都举手要求分糖)

师:我们在小组内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好,就让哪组分,怎么样?

师:可以拿出90根小棒代替糖,分给小组内的6个人。

学生分完后再交流。

除法的初步认识在刚开始学习时是不出现算式的,教师安排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但安排这种分一分的活动并不是多此一举。“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皮亚杰)”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也解决了传统教学的缺点——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学习。这一系列操作从“平均分”的语言演示,再到后面符号化的语言,充分体现了形式化、抽象化、数学化的思想,这一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创造、生成过程。

当然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也出现了许多平时会忽视的问题。问题虽然多,但糖果这种生活中的物品的出现让学生有愉悦的代入感,学生都很积极,兴致也很高。

结    语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方式,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枯竭的源泉。以生活为中心,构建融合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准确、快速地解决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有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构建融和课堂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方明编.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王崇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分析[J].好家长,2019(34):56.

陆华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19(10):24-25.

作者简介:吴建红(1979.3—),女,江苏苏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小学数学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