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渗透
2019-10-08朱洁
朱洁
【摘要】凝聚着古人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古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部编版语文教材也强调古代诗文的教学。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汉语美感的体认可以得到加深。此外,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可以得到提升,而这一系列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正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
【关键词】诗歌;初中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汉语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表现出古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蕴含着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毋庸置疑,经典的古诗词蕴藏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若干经典名篇。的确,古诗词的学习对初中生的观念形成和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浅处说,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从深处说,古诗词对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初步增加自身的文学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领域强调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语文核心素养正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建构能力和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审美鉴赏水平与创造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的综合体现。不难发现的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得到渗透和浸润。
一、诵读领略汉语语言美
古诗词拥有平仄规律,又讲究押韵和节奏,所以十分适合引吭朗诵。优美的古诗词节奏感强,富于音韵美。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个性化诵读加以引导,让他们在有声的诵读中领略古诗词的滋味。
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划分节奏,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正是因为诵读是引发学生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纽带,所以必须重视让学生在诵读以及反复吟咏中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通过诵读,古诗词中的一字一句才会变得鲜活且更具形象性。教师可以先有表情地诵读,使学生如临古人之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读,声情并茂,激昂处激昂,委婉处委婉,达到如闻古人之声、如睹古人之貌、如见古人之行的地步。另外,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生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这些词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曹操的《观沧海》中,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掌握诗人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对动词“涌”进行推敲,可以想象出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在吟诵中,学生甚至可以听到惊涛拍岸的声音,进而感受到本詩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学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因此,声情并茂地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汉语的美感,从而提升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
二、联想与想象体会古诗词画面美
古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方可拉近和诗人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增添内容,如游子的所思所想,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画出枯萎的藤蔓缠绕垂老的古树,黄昏时扑打着翅膀的乌鸦,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以及荒凉古道上消瘦的马、疲惫的游子。在学生所绘的画面中,同学们一起感受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和在萧瑟秋风中踽踽而行的游子,从而体会出羁旅漂泊的孤独。当然,学生也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漂泊的游子,感受游子的凄凉处境,体会“断肠人”的孤寂,做到身临其境。
无论是发挥想象,以画绘诗,还是用语言具体描述诗歌画面,都是在启发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形象进行构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
三、情的熏陶和美的感染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才是鉴赏的主体,当学生以独立的生命个体进入古诗词的情境中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时,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才能达到最大化。通过阅读、鉴赏教材中优美的古诗词,调动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借助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理解,以期将诗歌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审美体验。
比如借月抒发思乡怀人的古诗词中,鲍照写“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杜甫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晏殊吟“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些诗词都是以月亮为媒介,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在对多首同类古诗词的对比阅读中,更有利于学生洞悉古诗词的内涵,品味“月亮”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体悟诗人在同类诗词中抒发的细微不同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知道,古诗词本质是作者情绪和情感的抒发。人们欣赏古诗词,正是通过对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来补充自身情感经验的不足 ,或是引发情感的共鸣。另外,通过对古诗词的艺术特色、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的赏析,学生也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审美意识并提高审美品位。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和审美体验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我、发展自我。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有这样的看法,教学生去学习古诗词,然后诵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放任学生随意理解,又不能降为唯技巧的分析,而是要着力于对整体内容的感知,充分地发挥诗词当中所蕴含的育人功能。的确,古诗词运用古代汉语,包含典型意象,蕴含传统知识分子和爱国诗人的思想、品格,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拓展了文学常识,而且能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学生能感悟到人类普遍的感情,无论是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还是超脱世俗的隐逸思想。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接受的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下“尚思为国戍轮台”,穿越千年,这首诗歌在今天的教学中,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要怜故园菊”,即表达出诗人深切的思乡爱国情,也点明了九九重阳的传统习俗。这样的古诗词有助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而初中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的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志向等,无疑将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优良的导向作用。
古诗词的教学过程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渗透的过程,也是初中生语文理解能力提升的过程。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在古诗词中可以展开想象,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进而丰富人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不断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获得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
[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