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病句修改题中主语省略现象的思考
2019-10-08肖雨
肖雨
【摘要】主语省略是高中病句修改题中的常见现象,老师在教学生解答时一般都按“承前省略主语”的原则去处理。但在现实话语环境中,现代汉语的“预设”法则决定了语境对句子语义的影响同样很大。在当前提倡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我们需要更灵活地让学生处理这类语法问题。
【关键词】病句修改;承前省略;语境;预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说起病句修改题,系统学习过语文的人肯定都不会对之感到陌生。这种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的语法分析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而存在“暗换主语”或“主语残缺”的病句处理起来往往比较麻烦,学生容易犯错,尤其是当其涉及省略主语的情况时,问题就更复杂了。
在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卷的病句修改题中,有一个选项的内容是这样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郑州大学对东汉帝陵及其陵园进行了大规模勘探,明确了帝陵墓家的基本特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看到这个句子,有的学生认为这一句是答案项,没有语病。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句子。我把它拿给其他老师看了之后,大家的意见也分成两派:有的人觉得它是病句;也有人认为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继承了前一个分句的宾语即“勘探”,整句语意通顺,不是病句。有一个老师还拿出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所写的句子举例:“老栓看着灯笼,已经熄了。”很显然,这个复句中的第二个分句“已经熄了”就不是继承前一个分句的主语“老栓”充当主语,而是继承了前一句的宾语“灯笼”来充当主语。
如此看来,两边的说法似乎都有道理。我认为,这个句子是一个病句,但不能简单地以“缺少主语”来作结论。
一般来说,在面对像这样的主语残缺的句子时,高中老师往往教学生从“承前省略主语”的角度去判断此类问题,且大多是按照“缺少主语的分句继承前一分句的主语”的思路去处理,同时这也是学术界对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的观点之一。但在现实话语环境中,的确也存在很多不适用这种原则的主语省略句。事实上,对复句中分句承非主语省略的问题,学术界早有研究,有的学者提出复句中分句主语承非主语省略的现象可分多达四大类、三十二小类。主语省略现象如此多见,以至于在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些课文中也能找到,我们不妨挑几句来“咬文嚼字”一番,例如:
A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Ac.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以上三句均引自高中语文课本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且三句都是复句。尽管这三句中均存在主语省略的现象,但我们在解读时却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Aa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叶子”,后一个分句虽省略了主语,但完全可以按照“承前省略主语”的原则继承前一个分句的主语,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b句从字面上看存在三个分句,且三个分句各有特点: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树缝里”;第二个分句是一个动词性非主谓句;第三个分句省略了主语。在对《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中,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这篇文章的行文基调,这一句通常都被认为是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即把“灯光”比作“渴睡人的眼”。因此,第三个分句就应该是继承了第一个分句的宾语“灯光”作主语。
对Ac句的解读则要复杂一点。第一个分句很好理解,无须多议。“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这一个分句如果被视作是一个无标志被动句的话,那么主语就是“听”的受事者“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但此句的被动标志不太明显。如果不将该句视作被动句的话,那么整句就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月亮”,第二个分句“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可视为定中短语型的非主谓句,第三个分句“已经听不见了”则省略了主语。若是直接将第三个分句作“承前主语”处理的话,句意就变成了“月亮已经听不见了”或“欢笑已经听不见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通过阅读《荷塘月色》的前文,我们可以得知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我”在月夜步行,因此很容易能判断出第三个分句省略的主语是在前文中写到的“我”,即“我已经听不见了”。
如果把“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视作一个整体,即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充当后一句的前置宾语,则到底是“谁”听不见“欢笑”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也要通过阅读原文的前部分才能做判断。
通过对Aa、Ab、Ac这三个句子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要判断一个存在主语省略现象的句子所省略的主语是什么,并非只是找出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或宾语那么简单。那么,抛开那些复杂的语法现象,从语义理解的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对这三个句子中的主语省略情况作不同方式解读,是基于一个什么原则呢?我想就在于两个字:“语境”。何谓“语境”?學术界目前尚无定论。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大致可对其作如下定义:语境是围绕在文本周围的建构的关联性实在,并以文本为中心动态地连续地生成。语境是以网络体系的方式与文本相关却不是此文本的组成部分,它普遍性地存在着并具有必然性地赋予文本某种具体特定的意义。简而言之,一个句子的语境应包括它发生的时间、空间,涉及的主体、对象、情境,所处的上下文关系等直接关联因素和文化特征、认知方法等间接关联因素。虽然语言学界对语境与语义的关联程度也各持己见,但多数人都倾向于理解语义离不开语境。
正如我们对Aa、Ab、Ac三句话的解读是基于我们阅读了《荷塘月色》一文,或者在看到这句话之前对它的背景有大概认识。试想让一个完全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人读Ac句,他还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已经听不见了”的主语是作者的第一人称“我”吗?难道不能是“他”或“她”吗?因此,我们在解读句子的主语省略现象时,也要结合句子的语境作综合分析。
我们再回头看前文提到的那个句子: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郑州大学对东汉帝陵及其陵园进行了大规模勘探,明确了帝陵墓家的基本特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表面上看,后两个分句是可以继承“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郑州大学”作主语的,但我们如果再斟酌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继承之后的句子语意不通顺。因为在普遍的现实认知中,“研究院”和“大学”本身就是“研究”这个行为的主体,是无法作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的施事主体的,而能提供参考的只能是施事主体以外的客观事实或相应的结论。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再读原句就会发现,能作第三个分句主语的不只是第一个分句的宾语“勘探”这一活动,“东汉帝陵”和“陵园”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也符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的条件,但又由于此句是在试卷中单独出现,没有上下文联系,缺乏语境,因此我们对作者要表达的到底是哪一个也无从得知。毕竟在实际工作经验中,到底由什么作“参考”会对后续的研究产生直接影响。“帝陵”和“陵园”作为客观存在,与“勘探”这一作为主观行为,其提供的参考角度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确确实实、经得起推敲的逻辑。因此,这样看来,这个分句就出现了因缺乏主语而导致表意不明的问题。
现代汉语语法认为,我们的对话中存在着“预设”法则,简单地说,即话语中的新旧信息有时隐藏在没有明确说明的信息之中,但可以依据一定的逻辑推导出来。我认为这个观点同样说明了语境对句子语义存在影响。在一些高中语文教辅资料中,有部分病句修改题死抠“承前省略主语”的规则,而随之设计的题目由于脱离了语境,实际上是模棱两可、不合情理的。例如下面两句:
Ba.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向市场推出了一款豪华轿车——奇瑞·东方之子,做工精细,配置齐全,安全可靠,质量上乘。
Bb.木星是银河系中亿万颗超级行星中的一颗,虽然也是行星,却比地球大得多。
Ba句在有的教輔中被判为病句,理由是“做工精细,配置齐全,安全可靠,质量上乘” 继承了前一句的主语“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作主语,犯了“暗换主语”的错误。但实际上,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即语境中所谓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理解此句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给“做工精细……”加上一个主语“这辆汽车”,没有任何一个高中生会真的把此句理解为“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做工精细……”。由此可见,生硬地照搬“承前省略主语”规则并不妥当,这句中的主语省略现象并不会引起歧义,因而该句不是病句。
Bb句看似正确,却是一个指代不明确的病句。“虽然也是行星”这一句所省略的主语到底是“木星”还是“超级行星”呢?“木星”比地球大,这是具备一定天文知识的人的常识,但“超级行星”听起来给人的感觉也很大,比地球大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在缺乏前后文语境的情况下,可以判断这就是一个指代不明导致歧义的病句。
综上所述,完整的语境对于解读句子确实存在影响,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会产生不同的语义。我们在解这类题时,既要考虑到承前省略主语的存在,也要考虑到语境对句子的影响。而出题者在出题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对语法知识的考查置于合乎情理的语言环境中。毕竟在现实生活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的对话与写作都是发生在某个具体的语境中。因此,在语法规则内准确而灵活地运用语言,也正符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近年的普通高考全国卷将病句修改题与阅读题结合在了一起,不知是否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我想这真的是值得肯定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华宏仪.主语承非主语省略探讨[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2).
[5]徐杰.文学语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6]张丹阳.现代汉语的语法预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