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视域下“教育世界”回归 “生活世界”的路径探究

2019-10-08解军强李晋惠张文孝洪波

科教导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自媒体

解军强 李晋惠 张文孝 洪波

摘 要 人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教育作为最具交往价值的活动,只有通过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体验去发现、挖掘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教育的意义才能有效内化于人。面对当前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在对人类自身和个体现实生活世界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究教育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当前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根本性的任务。

关键词 自媒体 教育世界 生活世界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03

Abstract Human development is achieved in communication. As the most communicative activity, education can only discover, explore and enhance people's life value through the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living world.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internalized. Facing the current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on human beings and individual real life worlds, actively exploring the return of the educational world to the Lebenswelt has become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and fundamental task of current education.

Keywords Self-Media; educational world; Lebenswelt; path

现代社会由于工具理性日益膨胀并逐渐消解价值理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渐趋沦丧,个体面临着人生与具体生活发生分裂的巨大危机。科学世界不可知觉的客观性特征无法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做出合理解释,导致了与具体现实的主体生活世界相分离,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定位在生活世界中并重返生活世界迫在眉睫。在自媒体已高度渗入社会和个体生活的今天,积极探讨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1“生活世界”概述

生活世界理论是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的哲学家对其理解存在差异。为了对异化的科学世界寻找正当和明确的根基,在价值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胡塞尔提出了他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其实质是用以批判科学世界。胡塞尔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将生活世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日常生活世界、科学生活世界和职业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运用系统(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生活世界(当下的、自在的、经验的、未被反思和建构的整体世界)的双重架构来进行社会分析,同时以系统和生活世界为支撑,通过语言性、主体间性的理解和互动交往来考察社会,进而实现理性交往。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人与人之间,所以生活世界不仅是交往主体、活动和理想话语环境的整体统一,也是建构意义的源泉和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当前中国的社会关系中系统与生活世界分离状态不断显现,这种分离状态因为忽视交往互动,导致由生活世界形成的价值信念和交往规则被权力和金钱取代,造成殖民化的生活世界,产生了“经济人理性”、“政治人理性”等现象,出现了诸如有毒食品、野蛮拆迁等不良社会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3-5]

当前,自媒体产业方兴未艾,已高度渗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递的节点,自媒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态势”等特性使教育工作者陷入知识失语、角色失语、理性力量失语、公信力失语等困境日趋显现,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的交往无疑受到了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的强烈冲击。自媒体环境下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无疑为人们研究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视角和理念框架。对教育学和教学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 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教育世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形式,践行以人为本并以人与世界关系的改善为根本指向来建构和整合人文性和功利性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杜威认为一切交往都具有教育性,交往和社会生活是相同的。生活世界是由本能、情感、语言、传统、价值等要素互相作用、彼此制约和相互影响而建构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个体生活其中的共在交往世界、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 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日常与非日常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和依赖并不断生成的世界。所以,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它以可被实际知觉的主观性为特点,虽然其未被有意识地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但却是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来源,在生活世界的主体间交往中形成了交互主体性。[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生活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活世界的实质是指人的現实生活。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保障了生活世界原有的现实性。因此,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教学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也是其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有效结合教学世界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是实现生活世界中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向教学世界中人的人性和创造性转化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增添教学世界的生活情趣,更好的挖掘和展现被忽视的价值内涵和人文精神、探讨理性知识和科学方法论深层次的意义。[4][5]

目前教育理论家对生活世界的内涵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 生活世界是先于纯粹的经验世界,是人有意义生活其中的过程和内心世界的统一;第二, 生活世界是被知觉的日常生活世界, 是具有直观性、经验性、自在性、重复性的生存场,它随着实践活动不断被改造;第三, 生活世界是实践产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新领域,它是通过多种方式和对象化活动创造出具有人性和对象性的意义世界。综上所述,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世界可理解为具有发展性、开放性、抽象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的生活世界。 [2][6]

3 自媒体视域下教育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方式和路径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具有传承知识、承载价值、引领生活、追求理想的独特使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求真、存善、向美而不断超越现实世界塑造新的自我,促进学生不断成长达到自我实现。面对当前自媒体已深入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现实,积极探讨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无论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积极构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教育观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的社会生活中自媒体已高度发展,自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关系中“去中心化”、公正和公平、平等、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的主体意识日趋明显,教育主体间的互动和交往频繁高效,抛开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世界谈论教育无疑是不现实的。

教育作为一种交往行为必然存在于生活世界中,教育交往中的每个主体也必然成长在生活世界中,各主体对道德、社会规范必然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感受和体验,这些是教育过程中最完整和最真实的载体和根基,也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和情绪情感交流的思想基础。正如哈贝马斯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是有能力的言语者被抛入其中的意义语境,是交往行为中相互理解所必须的共同的背景知识。所以,教育必然要通过生活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从而影响教育他人。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僵化走向生动,以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背景构建教育资源的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共同语言的基础。换句话讲,这种教育无疑是主体间性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的是主体间的“我与你”关系而非主体性的“我与他”关系。这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引导主体人格不断向主体间人格发展,促进个体习得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自我与他我、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能力,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达到在教育过程中引起受教育者的内心认同、积极自觉主动地内化教育内容,从而在相互理解的环境中有效互动、达成共识,用理性交往的主体间性语言体系维持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规范与事实之间动态平衡,实现教育的目的。[5-7]

3.2 以自媒体为工具提升回归过程的实践性

生活世界指人的现实生活,其实质是人的生活。因此,区别于传统哲学本体论对人抽象化、实体化的表征,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必然是人的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实践交往活动,面对当前自媒体已贯穿于师生生活世界各方面的境遇下,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递的一个节点,自媒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态势”作用日益明显,教育工作者陷入知识失语、角色失语、公信力失语、理性力量失语等困境日趋显现。因此,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双方的平等理性交往无疑是教育交往的前提,同时,实现受教育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升华也是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在互相理解和相互影响过程中,通过多种媒体工具,教育者要放下主体性教育中指导者的角色把自己当作学习者来参与教育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同的场合是平等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及时捕获教育信息、资源及意见反馈,客观理性认识自身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不足,不断与受教育者相互交流学习,将教育过程融入师生生活的现实世界,不断提升教育效率。[6][8]

3.3 掌握自媒体特征构建有效回归的话语基础

教师话语反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影响着学生发展进程, 因而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话语。在当前作为典型节点传播模式的自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用户生产或创造内容”的当事人,每個个体都可以发言、评论、批评、成为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并产生互动,教育双方在交往和言语方式上呈现的是一种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主体间性的平等、理解的“我与你”关系。这种主体间性关系中的教育话语是以互主体意识为出发点的双向的互动过程,主体间的这种关系或话语文本便成为教育交往过程中各主体共同参与和面对的直接客体。这种主体间的交往模式摒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我与他”的关系,承认并建立教育双方基于平等主体的“我与你”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双向、互动、开放的对话方式沟通交流,因而双方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样就改变了主体性教育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模式和简单的垂直关系,破除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封闭性,使教育双方的主体意识能在多极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消除教育过程中因自我主体性产生的隔阂和误解,加速教育双方的观念融合、目标领会、意志沟通和需求认可,在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中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种交往和对话模式,弥补了因自媒体 “去中心化”和“多元态势”发展导致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失语、角色失语、理性力量失语等话语困境,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话语基础。[7][9]

3.4 注重实践检验预防回归过程矫枉过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性是人和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社会若离开实践性必然陷入形而上学。所以,当前自媒体背景下教育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必然也要以实践检验为标准。自媒体背景下的主体间性教育倡导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立足于教育双方的生活世界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真正有意义的人存在于具有实践性的社会关系中。可见,只有置身于复杂社会生活世界中才能辨明教育内容的是非真伪,并对其进行有效批判和吸收、强化和重构。因此,教育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从理性认识到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发现不足和改正缺点的飞跃。同时,要在实践过程中内化教育内容,将内在的要求外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真正实现教育双方主体性的发挥,使生活世界和教育世界形成有机整体,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了解社情、民情和国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将教育的语言内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育水平。[1][5][9]

参考文献

[1] 李寅滢.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6):27-28.

[2] 李定仁,纪德奎.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62-67.

[3] 陈国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及其启示[D].理论探索,2012(1):48-51.

[4] 岳伟.教育归属于交往行为——交往理论视野下的教育本质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4):8-11.

[5] 宫丽艳.论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5):15-17.

[6] 宋军.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D].贵州大学,2009.

[7]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6):26-31.

[8] 苏伟刚,李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塑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3):9-11.

[9] 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5.3:112-119.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自媒体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