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2019-10-08左崇良郑文嘉

中小学电教 2019年9期
关键词:师范生核心信息化

左崇良 郑文嘉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题,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也受到关注。师范生核心素养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师范教育,规划中特别强调“开发能有效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范生作为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将切入点放在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上,通过做好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让基础教育赢在起跑线上。然而,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缺乏有效的支撑平台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逐渐流于形式,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滞后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探索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新策略和新途径。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对各级各类教育具有总的导向作用。基于核心素养解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师胜任力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更具实际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理论基础

1.核心素养的国际探讨

“核心素养”是一个国际性的教育思潮,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核心素养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提出,核心素养的基本成分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核心素养是这三种成分的合金,它主要强调现代人要学会与工具、与他人、与机器、与职业工作打交道[1]。澳大利亚将核心素养提炼出7 种跨领域的能力,包括跨文化读写、计算信息、通用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及理解在内的七项通用能力[2]。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更新了该框架的版本,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一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二是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三是生活与职业技能[3]。2006年1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将核心素养分为八个领域,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每个领域均有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4]。世界各国和一些国际组织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大同小异,但因不同国情和各自任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在我国,中文的“核心素养”是“Key Competences”的翻译,与“关键能力”的含义比较接近,主要用于新课程改革。本文参考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提出的观点,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各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和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内学者以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为理论基础,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展开广泛的讨论与研究。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其基本内涵。这一研究综合了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依据中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经过三年时间以科学的方法确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指标。它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及十八个二级指标。三个方面是文化基础、自主创新与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3.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1)信息化教学的国外研究进展

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外学者对教育中的信息技术(ICT in Education)非常关注。Benner,P.(1984)、Mela⁃nie Clay(1999)等国外学者对教师能力的发展领域进行了早期探索。Vera Queiroz(2003)提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具有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Ahmad G.Abdulla(2004)、Jia-Ling Lee 与Atsusi Hiru⁃mi(2005)等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但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缺少体系。互联网的大环境下,V.Darleen ,David Pedder(2013)、Luminita(2014)、James B.Pick,Avijit Sarkar 和Jeremy Johnson(2015)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也进行了探究,但对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教师教育和校本培训来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

(2)信息化教学的政策背景与国内研究进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新教育理念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414N”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4”表示4 个能力素质维度;“14”表示有14 个一级指标;“N”表示有N 个主要绩效指标(对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子标准,N 依次为41、46、44)。

近年来,国内学者分门别类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三大块: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我国有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各个教育阶段和各种类型学校的教师,而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关照度不够,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这不利于新教育改革的推进。

4.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2018年6月29日,教育部—中国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发布了研究成果《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课题组最后确立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其框架为三三结构,分为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面又分成三个模块(如图1)。

图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框架

(二)核心概念及其内涵

师范生核心素养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课题依据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借助于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探索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指标体系,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师范生核心素养

师范生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师范生核心素养首先是作为一种“核心”的素养,“核心”一词在汉语的语境中指的是“中心、群体的主要部分”,而教师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保障。诚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风向标”[6]。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包括师范生)须先具备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师范生和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为此,欧美各国在构建教师核心素养的模式中,既兼顾教师专业化理论和“素养取向”课程改革的现实,又兼顾社会、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特点[7]。

依据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参考美国发布的《职前教师的21世纪知识与技能》以及我国颁布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等多份研究报告,本研究认为,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在成为准教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品质与教育教学的能力,是教师胜任力的表现。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包括三大方面六大素养,三大方面为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以及责任技术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对应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两大素养,教育教学素养对应勤学会学和乐教能教两大素养,责任技术素养包括责任担当和技术创新两大素养,其中包括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

2.信息化教学能力

近年来,信息素养这个词经常被提到,而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也受到学者的关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者们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8]。从信息技术功能的角度分析,信息化教学能力反映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理念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能力。

图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胜任力的主要内容体现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综合的新型能力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师范生核心素养应包括师德、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与能力、文化素质、研究与创新、互联网+信息等素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力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综合的新型能力。本研究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界定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生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化教学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如图2)。这种能力体现在教师或师范生利用多媒体设备、互联网资源以及网络软件查找教学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完成教学后续工作等诸多方面和各个环节。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及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获取信息,并能根据教学需要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信息素养的能力。

二、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的必然诉求,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是高师院校落实发展师范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本课题致力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实践调查和现状分析,准确把握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现状的实地调查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案例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式,理论联系实践,以点带面,进行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是衡阳师范学院,调查的对象为衡阳师范学院的部分师范生,包括理科、文科、艺术类的学生200 名。课题组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出自以下几点考虑:其一,对师范生专业不进行限制,是因为每个专业的信息化水平不同,调查具有随机抽样的特点;其二,没有将师范生限定为大四学生,是因为大四师范生基本上都参加过教育实习,对不同年级的师范生进行调查可以反映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状况。

2.研究方法说明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采用两段式调查设计:第一阶段是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第二阶段为访谈调查,将答卷的结果进行收集、统计、分析,针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在周末对2 位实验室管理员和5 位教师以及10 名学生进行访谈。

(1)问卷调查法

编制学生问卷,以书面的形式调查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统计、分析和研究。

(2)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又称访问法,是一种探究复杂问题的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是在一定的调查目的指导下,由研究者设置交谈的内容,对访问者进行深度访谈,以口头询问的方式从被访问者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课题组主要是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对衡阳师范学院部分师范生进行开放式访问,对一线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进行访谈,根据访谈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3.问卷编制说明

课题组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与整理,参照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的能力维度以及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从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化教学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来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被试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基于师范生核心素养下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调查,是本次调查的主体部分,此部分共有16 道题;第三部分是多选题,对信息化教学的整体评价,为后期的访谈奠定基础。调查问卷的框架结构具体如表1。

表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设计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分析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为全面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水平,调查对象包括文科、理科、艺术类在内的学生200 名。课题组于2019年3月10日开始采用问卷星进行调研,截止到3月20日共收到165 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82.5%。被测的男女所占比重分别为33.94%和66.06%,在性别上女生差不多是男生的两倍;在专业属性上,文科类学生占整体样本的30.91%,理科类学生占56.36%,艺体类学生占12.73%,这与师范院校的学科设置有关;在教育实习经历上,有经历的学生占43.64%,没有经历的占56.36%,这与学生所处的年级有关,师范学校的见习和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大三、大四这两个时间段上。在调查中发现,艺术类师范生只学过一门信息技术类课程,部分理科类师范生也只学过一到两门信息技术类课程。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9.70%的师范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师、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上,只有59.40%的师范生能熟练操作,40.60%的师范生不太会使用。在对信息技术认识上,有93.33%的学生具有遇到困难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作为一名大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具有基本的信息安全法律意识,不会去散播虚假、“黄赌毒”类的信息。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多数大三、大四的学生以及少数大二的学生能够从互联网的大量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近60%的学生除了能够用Word 处理文档,PowerPoint 制作课件之外,对其他的音视频编辑软件并不熟悉。部分学生只会用Word 做简历、海报,不知道利用其他技术工具来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极少数学生会用云笔记、电子档案等一些技术工具规划并记录学习过程,此外,利用技术工具进行互评、自评的学生也不是很多。

在之后的开放式访谈过程中,课题组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分析发现:高师院校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等公共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与反馈

师范院校为师范生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并不多,调查发现,53.33%的师范生能够准确地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只有部分计算机类或者教育技术类专业的师范生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网站等一些原创作品。在分析课堂教学方面,掌握方法的学生只占了23.03%。

在对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时发现,进行课堂汇报、微课录制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主要是将其作为课堂演示工具,在其他应用层面使用得较少,可见,学生需要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就“整体评价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程(包括教育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这一问题,有40%的学生非常满意,认为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他们完全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50.30%的学生认为一般,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开展信息化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有9.70%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开展的意义不大。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困境

1.师范院校信息化课程设置分析

我国师范院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课程简单,实践课不足,这就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访谈调查中显示出一个问题,每个师范专业开设选修课程的情况不尽相同,有82.42%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仍然有17.58%的学生表示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只有66.0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这些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并不是很满意,大部分学生都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对技术类和融合知识了解的太少。在对教师访谈过程中,教师们表示高校现在使用的一些信息技术类教材并不是最新版本,课程设置得不够合理,有些软件可能已经被淘汰了。

2.高校师范生的重视程度分析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还是源于师范生自身对它的重视程度。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师范生对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了解不多,对相关知识模棱两可。只有30.91%的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师及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对大四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范生很少在遇到困难时选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而且仅仅只有24.24%的学生能够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对教师进行访问时,教师们提到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不足,甚至一些文科类专业的师范生不能熟练使用PPT 来制作课件,用Word 来进行简单的文档格式修改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一系列现象表明高校师范生没有充分重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教学能力得不到大的提升。

3.高校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分析

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是高师院校的教学资源,是培养师范生的基础条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36%的师范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室里配置的多媒体设备,这一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师院校硬件设施的缺乏。为了解决这个疑惑,课题组在周末对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开放式访谈,结果发现他们并不是每节课上课地点都在计算机教室里,而且学生也都是分组上实验课,因为实验室的计算机数量不够,并且上课时会有个别计算机突然出故障的情况发生。在开放式访谈中,被问到的师范生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的微格教室数量不多,每次微格实训前一周都得向管理人员申请,只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才能去进行微格教学,这一情况也在实验室管理员那里得到了证实。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高师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今后应加大对这一资源的建设和投资力度,实时更新设备,为师范生信息化能力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课题组在调查“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这一情况时,将题干设置为多选题,超过70%的师范生认为自身观念、学校资源支持和教师榜样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领导的重视和教学实践影响着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少数学生认为教学大赛的开展和学校相关课程的开设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影响,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影响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多种因素,如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等。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课题组将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师范生个人因素、高校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国家政策因素。

1.师范生个人因素

个人的观念不同,其对待事物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师范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使用信息技术,因为它妨碍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阻碍了师生行为上、思想上的交流,可能还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有的师范生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用信息技术,因为它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更加形式多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他们所具有的学科观是密切相关的。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师范生才能更加关注信息技术的新应用,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教师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前高师院校开设了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软件的使用只是做了简单的描述,没有深层次地去研究。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学生,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同小异,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没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笼统的讲课方式缺乏针对性,没有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无法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最优化。

通过对师范院校师生的访谈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①教师自身缺乏信息化意识,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水平不高;③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交流学习平台不完善。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有高校教师的非师范高学历背景、教学任务繁重、现有培训与教师需求不符等。

3.学校因素

通过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发现高师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缺少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

(1)教学资源

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基础。访谈调查发现,高师院校在硬件资源投入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及时更新落后的硬件系统。在软件资源方面,虽然学校官网上有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料,但是没有做到免费开放,学生只有在校园网覆盖的范围内才能登录官网查看这些资源。

调查结果从侧面显示出一些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学资源方面如果不能为师范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那么,师范生便无法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难以对信息技术形成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另外,师范生也不能及时获得和分享优秀教学资源,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优质资源共享。

(2)实践环境

实践教学是师范生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良好的实训环境能让师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74%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41.94%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微格教学训练只是在五人或者六人的学习小组中进行,教学时长又只有90 分钟,每个人的教学时长不超过20 分钟,这样的微格实训时间太短,而且缺少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师范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没有达到培养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师范院校,大四师范生的实习期限不到一个学期,实习期间也只是在前两周被安排去听优秀教师的课,并不能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可见,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大多是信息化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机会并不多,从而造成师范生在应聘时出现普遍“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象。

4.教育政策

调查结果发现,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技能训练、课堂协助方面有政策支持,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缺少支持,国家的政策导向不足。在我国,虽然教育部对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但是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未提出对应的要求,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造成高师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师资和设备出现不足,不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今天的教师面对的是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技术的冲击。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适应信息化社会必须掌握的一项素养。本研究根据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策略。

(一)师范生:树立新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勤学苦练教学本领

现代社会,信息素养对于个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结果显示,信息素养被列为公民七大核心素养之一[9]。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要树立新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苦练教学本领。

师范生提升教师胜任力的内在路径包括:自主学习,重构知识体系;实践反思,培育新型能力;自觉省察,提升师德修养;自我管理,营造教育人生。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师范生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将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不断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让学生在乐中学,学得轻松愉快。

(二)高校: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

1.加快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

对高校师范生而言,学校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建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关键一招,为此,高师院校要加快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首先,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文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搭建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统筹考虑,保证落实到位。其次,更换学校多媒体教室性能不好的计算机,对一些音频处理软件、视频处理软件,学校也要按照计算机的系统及时地更换版本。同时,在校园官网上,多提供一些免费的教学资源,如优秀教学视频、名校讲师的网络课程等等,供学生观看学习。此外,加强对实习过程、实习结果的管理,优化教育实习环境,提高教学实习效能。学校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与中小学、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师范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实习资源。

2.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实践

师范生学习基础理论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加强理论学习方面,师范院校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学校可以开展“优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项目,对专业成绩突出或者对信息技术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开展定期专题讲座,可请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来指导,学习期限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决定。在一个学期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通过上机操作或者无教学对象试讲的方式给予评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学校颁发的“优秀学员”荣誉证书,其他的学生给予鼓励奖。

此外,学校应该多开设一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对于大四的师范生,还可以开展个人简历制作大赛和微电影大赛,让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才能。总之,学校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保证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开展。

(三)高校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发挥榜样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和策划者,高校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更要义不容辞地担当好在校大学生的培养任务,做好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工作。

高校教师,尤其是作为以培养师范生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以传统教学观去教学,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身份,但还是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高校教师,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信息化。

(四)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为师范生培养提供外在动力

教育信息化为大势所趋,也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实现科教兴国的最实际和最迫切的行动之一”。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落后的状态,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想要让教育改革成功,就得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有完善的教育政策。现阶段,国家对师范生培养在财政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缺少支持,政策导向不足,因此,今后几年要出台完善的政策措施以鼓励师范生。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直接影响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想使中小学教师成功地实施信息化教学,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出台鼓励性的政策与配套制度,建设“未来教师空间站”,为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外在动力。

四、结语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诉求,是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适应性、人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都要求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师范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综合素质,学科专业素养,师范生技能、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反思能力。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要转变教育理念、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把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场域重心推进到中小学教学现场。

基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确立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共同教育观念来引导,也要创设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优良环境来支撑。本研究从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出发,基于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化教学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来逐步剖析当前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实地调查发现,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在课程设置与预期目标、学生自己的认识以及学校教学资源投入方面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逐渐流于形式。基于师范生信息教学能力的现状,本研究提出加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路径与策略:重视师范生核心素养,整改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环节,构建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师范生核心信息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