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
2019-10-07李成宏朱光亚
李成宏 朱光亚
【摘 要】 高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理想信念弱化、道德功利化、社会责任感淡化等问题。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中华传统美德、民主法治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创新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教育关乎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德育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丰富和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挖掘传统道德、网络道德、生态道德、知识道德、交往道德的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教育需要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亟待创新发展。新时代以“四有”新人思想为指导,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政治自觉化。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新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背景下,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大学生道德认知又出现新的特点。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新的资源和载体,更新了道德教育模式。但是,新的事物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面临更多挑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道德认知偏差
首先,西方道德价值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一体化的发展,西方道德思想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已然成为“手机控”,嚴重阻碍学生们的发展。西方观念崇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爱情婚姻观,严重干扰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有所弱化,道德功利化日益显现。其次,对不良信息缺乏鉴别力。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最后,道德规范认识模糊。当代大学生对基本道德规范、公共规范认知欠缺,不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责任。比如:乱闯红绿灯、乱扔垃圾、插队现象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
2、理想信念弱化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多样,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已经发生改变,在利益诱导下人民的思想更容易动摇。网络普及化使西方文化以更迅捷的方式入侵,动摇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消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身份和传统文化的认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更好的教育质量,更高的生活水平。出国热情更加高涨,对于国外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更加弱化。大学生面临外来文化、多元思潮的影响,出现了道德选择困惑和道德信仰迷茫,无法厘清西方落后腐朽价值观,使其在交往中价值判断有时会产生扭曲,削弱了共产主义的信念。
3、道德功利化,社会责任感淡化
一方面,大学生根据自己不成熟的价值判断标准,针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事件,进行符合自我价值和道德规范的评价和判断。道德利益上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对集体和他人视而不见,为个人私欲破坏公共秩序。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校园文化氛围更加趋向不和谐,利益气息更加浓重。另一方面,社会责任道德情感,是一种追求自由和正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面对社会道德问题正在漠视该有的社会责任,没有维护社会公平的意识。例如公共场所抢劫、施暴,没有人敢站出来维护正义,以及重庆万江公交事件等,都应当引起我们对公共道德责任的思考。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亟待创新发展。“道德的实施途径必须保持动态性,才能保持其作为道德实施途径的生命力。”[2]面对一系列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以德树人,德育为先。为了适应时代新发展和社会新需求,创新首先必须做好理论创新,正确把握高校德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当前德育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基础理论创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将马克思“以人为本”理论内涵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学校教育一切以学生的生活、学习为前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德育教育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从学生需求出发,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高校以学生为主体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理论进行思考。提高大学生对道德教育价值、目标的认识,使其更易于接受和认同道德教育的内容。促进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选取科学的道德教育方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参与性。通过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使教育内容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符合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理论,高校自觉提高政治思维,时时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思想宣传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思想。
2、道德教育内容创新
“将立德树人提升到新的战略性高度,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时代化,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核心观念,重视最新理论成果和道德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行课堂思政。
第一,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教育中,深入挖掘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根据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形势变化,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实现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要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践行“ 仁、义、礼、智、信”这一传统美德,吸收和借鉴传统美德,运用到当代大学生活和行为中,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第二,民主法治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律素质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法律知识又包含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国家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高校要与国家政策一致,重视大学生法律规范教育,使其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学业生活的压力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社会道德败坏现象的出现,绝大部分归因于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控能力,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第四,网络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相关的网络资源,会使学生们更乐于接受这种新式的德育信息和内容。教师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微课堂”、“雨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学业、生活、就业多重挑战,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时代新人,是高校必须应对和处理的挑战。网络化培养了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并且通过网络建立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道德教育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通过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符合实际生活需要,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高校道德教育的社会化。使高校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优秀的知识和才能,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 李承贵.德行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M].江西:江西教育版社,2004.317.
[3] 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17(8).
【作者简介】
李成宏(1993.12—)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朱光亚,甘肃定西人,毕业于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