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博物馆工作中的运用分析

2019-10-06王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3期
关键词:必要性博物馆新媒体

王钰

摘 要:如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应用,为博物馆信息化传播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服务动力。在此背景下,文章在强调博物馆大力推广使用新媒体的必要性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新媒体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合理性运用方法,以推动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必要性;运用模式

博物馆作为不同区域的文化地标和文明传播媒介,其核心使命就是竭尽全力迎合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文化需求。运用新媒体可以令博物館的服务功能日渐完善和强大,更好地面对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至于究竟如何科学有效地在博物馆工作中运用多媒体,相关要点会在后续加以延展。

1 在博物馆日常工作中运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新媒体呈现出功能多元化、信息传播实时性、管理个性化等特征,并且延续数字化、交互性等优势,可以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引领各类产业潮流。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文物的重要场所,需要长期向社会大众开放以发挥深入性的教育功能,但是碍于文物保护和场地空间有限等原因,来到现场参观的人数极为有限,博物馆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将博物馆与新媒体相融合,则完全可以化解既有矛盾,进而开辟更加理想化的发展路径。如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收藏,既可以避免风化、腐蚀等物理因素对藏品造成的损害,也可以节约藏品的引入时间和拓展展示空间,令博物馆变得愈来愈开放;又如博物馆的数字化运营,则能够实时性获取专家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民众的反馈意见,方便博物馆自觉增加内涵深度和提高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学习和交流探讨。

1.2 有利于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效益

博物馆要想合理发挥其基础功能并长期运营下去,还必须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选择融入多媒体技术,既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数字馆、VR全景游览等来吸引游客深入了解博物馆,又可以同步销售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以增加馆内的经济效益。如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年收入已经有10亿元以上,除了本身知名度较高之外,还和其高效率的多媒体宣传有莫大关系。

1.3 有益于适应社会的教育进度和模式

一直以来,国外博物馆相继开发了许多智能移动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其中许多创意都令用户们拍手叫好。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发展的趋势,进而紧跟我国社会的教育进度和模式,各省博物馆也应该努力开发手机和平板电脑导览的有关程序。

2 博物馆运用新媒体开展宣传等工作的特征

2.1 维持知识传播和服务提供的统一性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特别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工具普及之后,博物馆的职责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单方面传播,还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纵观我国博物馆过去的对外宣传活动,基本上就是通过纸质媒介令大众了解到博物馆最近阶段的展品类型或有关论坛等,除了内容不够全面之外,还因为博物馆过于专业而令许多基层民众望而却步。而运用新媒体技术之后,博物馆则可以随时向民众进行批量化、高频率的文博知识传播,令一些文博爱好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中意的文物藏品,激发出更深层次的研究欲望。与此同时,博物馆还能够通过新媒体提供场馆指引、预约和讲解等服务,确保即时性,这与传统的宣传模式相比,更具备便利性、经济性、有效性。

2.2 呈现出更加强烈的互联网思维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概念,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曾经做出深入性阐述,即时刻秉持用户第一、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以及一系列颠覆式的创新过程。博物馆在普及新媒体宣传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类经验。所谓用户第一,就是主张博物馆在对外宣传环节中,一改过往盲目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博物馆在今后规划宣传方案或是组织宣传活动时,务必要充分掌握每个用户的性格偏好与实际需求,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服务。而体验为王,强调的就是博物馆应该设计和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最好是令用户意想不到,且超出体验预期。想要达到这类效果,博物馆就应该时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免费的商业模式,则要求博物馆不断思索,开拓更多免费的媒体服务平台。至于颠覆式创新,则主张博物馆在实际宣传时尽量多沿用一些全新的技术项目和管理模式,包括当下广受好评的VR和AR技术等,让观众在此体验到其他博物馆没有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归根结底,唯有更好地开拓和沿用互联网思维,博物馆后续的宣传活动才会更加顺利,进一步凸显出其全新的内涵和功能特色。

3 新媒体在博物馆日常工作中合理性的运用方法

经过多媒体技术改造的博物馆,展示水平会顺势提升至更高的档次,展览内容也会变得愈加丰富多元,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学习。因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理当实时性学习应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多媒体展示技术,以新鲜有趣的呈现方式满足民众的鉴赏要求,令他们获取深层次的参观体验。通常来讲,现代博物馆沿用的多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四种,分别是全息投影、互动展示、虚拟仿真、三维立体。

3.1 活动信息的及时性发布、收集和评价

以往博物馆习惯于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来发布信息,社会大众只能够被动接收。而引入新媒体之后,公众就可以实时和博物馆沟通,或是针对特定事件加以探讨。如博物馆可以凭借社区媒体、手机报媒体、地铁视频等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或是针对特定活动提供网上预约服务和展开调查活动,并且通过网络投票了解社会大众倾心的文物和讲座。

3.2 展览和藏品的深入性介绍

新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博物馆组织不同规模的展览、讲座、公共教育实践,社会大众只要扫描有关藏品的二维码,即可获取更加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展示,进而自发展开互动。如博物馆可以考虑每日在官方微博上发布藏品点播的主题,之后从下方评论栏中随机挑选三位网友的点播意见,之后再针对对应藏品进行深入性的介绍。这样一来,民众的参与兴趣就会高涨,通过互动来增加博物馆展览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扩大宣传规模和效应。

3.3 数字和虚拟博物馆的全面性运营

所谓数字博物馆,即凭借数字化方式来发挥出博物馆应有的展览、教育、管理等功能。如湖南师范大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刘少奇生平,就选择和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合作,收集整合一系列和刘少奇相关的研究成果、视频资料,形成完整性的数字博物馆,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而虚拟博物馆,则主张配合计算机虚拟技术来生动呈现博物馆既有的文物实体,民众在家中即可访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开通线上“领袖人物3D虚拟纪念馆”平台过后,就可以在网上展现领袖的风采,而民众只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体验对应的3D場景,满足对心中领袖的纪念和缅怀夙愿。

3.4 网络教育和数字游戏等服务的灵活性开放

网络教育亦被称作远程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博物馆预先录制不同类型的知识讲座活动视频,基于此制作成为生动完整的学习资料,吸引更多群众在线观看和学习研究。如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就积极和中央党校合作,及时创建了个人的远程教育教学点,确保民众可以提前预约或是登录在线音像厅进行观赏学习。除此之外,更可以设计出诸如连连看、找不同、电子绘图、模拟考古、博物馆奇妙夜等可以让网友参与的小游戏,令观众在逐层闯关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养分并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另外,动漫作品的制作和推广。博物馆的社教员还应该利用相机、剪辑软件,以及无限的创意来制作定格动画,使得各类藏品背后的传奇故事以动漫的形式呈现,进而吸纳更多的民众,尤其是小朋友主动观赏了解。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于博物馆的可持续运营与发展有着极为强劲的支持服务效用,故各地的博物馆需要大力融合发展新媒体技术,及时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来和用户们沟通交流,配合VR和AR等生动的演示方式来进行实例论述,进而延伸社会教育服务范畴。相信长期坚持下去,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会变得愈来愈实用、开放、多元,吸引更多社会大众前来关注和研究,最终实现全民素质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悦.新媒体视野下的虚拟博物馆研究[J].通讯世界,2016(24):155-161.

[2]邱新生.浅析博物馆工作中新媒体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0):134-139.

[3]谭宇菲.消费主义视角下博物馆的新媒体传播[J].今传媒,2018,(4):117-120.

[4]史金龙.博物馆新媒体的一体化联动——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3):84-92.

猜你喜欢

必要性博物馆新媒体
博物馆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