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不过+NP”结构分析

2019-10-06陈凌

现代语文 2019年6期

陈凌

摘  要: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关键词:“V+不过+NP”;语里;语表;语值

“V+不过+NP”是当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语法结构。目前对“V+不过+NP”结构的研究较少,沈家煊先生在《说“不过”》一文中,对“不过”的演变类型进行了梳理;王霞的在《转折连词“不过”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一文中,对转折词“不过”进行了细致分析;刘瑞民的《“V+不过+NP”构式》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义分析法,对比较句“V+不过+NP”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邢福义先生(2016)提出的“大三角”理论为依据,以BCC语料库中“V+不过+NP”中的语料为支撑,对“V+不过+NP”中“V”与“NP”的类型以及“V”与“NP”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进一步探究“V+不过+NP”中的规律及语用价值。

通过对BCC语料库进行检索,笔者在文学类、报刊类、微博类、多领域类语料库中分别收集到了933条、2119条、7307条、7946条语料,总数共18305条。不过,在古汉语和科技类语料库中没有出现这一格式,可能是因为这个结构出现的时间点较晚,而且常常在口语中使用。“V+不过+NP”的使用频次,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V+不过+NP”结构最早在1946年开始使用,在1958年达到使用顶峰,在2009年使用频率最低。从整体趋势看,“V+不过+NP”的使用频率近几年呈现递减趋势。

一、“V+不过+NP”中“V”的构成

从语表上看,“V+不过+NP”是一个动宾结构,“V”和“NP”是可变项,“不过”是不变项。在“V+不过+NP”结构中,“V”和“N”的类型多样,下面首先对“V”这一可变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一)“V”的构成特点

在“V+不过+NP”结构中,“V”的构成很有特点,我们不妨从音节、语义、词性三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以单音节动词为主

在“V+不过+NP”结构中,“V”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多音节动词。从使用频率上看,单音节动词占据了绝对优势。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文学、报刊、微博三个语料库中,虽然也出现了双音节动词,但是以单音节动词居多。同时可以看出,“V+不过+NP”在微博中的语料是最丰富的,这可能是因为微博往往采用比较简洁精炼的方式,对字数要求较少且表达较为口语化,所以这一结构在微博中出现的频率更高。

我们又对文学、报刊、多领域、微博四个语料库中,“V+不过+NP”出现次数最高的短语及其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在这四个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喘不過气”这一短语。具体如表2所示:

2.以动作行为动词为主

从动词的类型看,“V+不过+NP”以动作行为动词居多。笔者对BCC多领域语料库中“V+不过+NP”的出现频次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个短语是:喘不过气(4282次)、回不过神(100次)、飞不过沧海(78次)、抵不过时间(73次)、打不过人家(55次)。从这五个短语中可以发现,“喘”“飞”“抵”“打”都是动作行为动词,只有“回”是趋向动词。在前面也曾提到,“喘不过气”在各个数据库中出现的次数都是最高的。由此可知,“V+不过+NP”结构中的“V”以动作行为动词居多,有时也会使用趋向动词。

3.以及物动词为主

从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短语中,可以发现,“喘” “回”“打”都是及物动词, “飞”“抵”是不及物动词。由此可知,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进入这一结构。不过,从出现的频次来看,“V”以及物动词居多,其中,“喘”这一动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二)“V”的语义特征

从语义角度来看,进入“V+不过+NP”这一结构中的“V”主要有以下特征:可持续性、互对性与竞争性。

1.可持续性

从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短语中,可以发现,“喘” “回”“飞”“抵”“打”这些动词都是表示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的可持续性动词,进入“V+不过+NP”后都体现为经过一段过程。

2.互对性

当“不过”表示比较义时,该结构中的动词具有互对性,所谓互对性就是“互相向对方投射性”。例如:

(1)马太太活着的时候,小夫妻倒有时候闹起来,可是和夫人开仗是另一回事,况且夫人多半打不过老爷!(老舍《二马》)

(2)你初来乍到,斗不过人家。(《人民日报》,1981-04-04)

在例(1)中,“打”的语义既指向宾语“老爷”,也指向主语“夫人”,“打”这个动作是“夫人”与“老爷”同时发出的。在例(2)中,“斗”既指向宾语“人家”,也指向主语“你”,“斗”这个动词也是主语和宾语同时发出的。

3.竞争性

除了可持续性、互对性之外,“V+不过+NP”结构还赋予动词以竞争性。例如:

(3)对,虞姬柔弱如水一女,尚明大义,尽精忠,自刎而死,大清满朝文武,加起来竟抵不过一个女子。(李碧华《霸王别姬》)

(4)猫族的实力毕竟抵不过人类。(夏目漱石《我是猫》)

(5)好汉不吃眼前亏,我战不过她们。(沈从文《凤子》)

在“V+不过+NP”中,“V”本来的动词意义弱化,表示“比不过”的意思。因此,进入这一结构的动词在语义上都带有竞争的特征。

综上,进入“V+不过+NP”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为[+持续,+互对,+竞争性]。

二、“V+不过+NP”中“NP”的分析

在“V+不过+NP”结构中,“N”的特点鲜明,运用灵活。同时,它对“V”的语义产生一定影响,通过“N”可以更好地了解“V”的语义特征。

(一)“N”的构成类型

我们可以将“V+不过+NP”结构中的“N”大致上分为两类,不同类型的名词会对“V”的语义特征产生不同影响。

1.自主性

在“V+不过+NP”结构中,当“N”为人时,动词为自主动词,都是人本身自主发出的动作。例如:

(6)你说一句嘞人能答你十句,我又嘴笨,说不过人家。(王朔《痴人》)

(7)安姑娘虽极力打扮,但女人可以骗过男人,女人却骗不过女人。(毕淑敏《原始股》)

2.非自主性

在“V+不过+NP”结构中,当“N”为动物、物体或抽象名词时,动词为非自主性动词。例如:

(8)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勾当,本来全靠的“公平”二字叫大家心悦诚服;都是受不过冤屈,才来这水泊里落草的。(茅盾《石碣》)

(9)你蹦得再高,也蹦不过枪子儿;你跑得再快,难道就快过了枪子儿不成?(莫言《食草家族》)

(二)“N”的使用特点

在“V+不过+NP”结构中,进入“N”的词语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语居多。此外,“N”还可以是名词性词组、外来词和儿化音。这说明“N”的种类很丰富,能产性很高。

1.“N”常常带有儿化

(10)小卞颤抖着说:“坏了,焦书记,推子拐不过弯儿,推过了头。”(《人民日报》,1995-02-23)

(11)但老乡们祖祖辈辈都牧放惯了,有的人思想还转不过弯儿来,春节期间最容易松懈,必须加强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人民日报》,2002-04-15)

(12)开始都以为她死了丈夫,打击太重,一时缓不过劲儿来。(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说话人分别把“弯”“劲”儿化成为“弯儿”“劲儿”。“弯”“劲”的韵尾是舌位又高又前的鼻韵母“n”,儿化时舌头上翘,致使韵尾发不成而脱落,而且使得韵腹元音央化。“N”之所以常常发生儿化,大概是因为“V+不过+NP”结构常用来表述负面情况,说话人处在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导致说话的语速加快,产生语流音变,导致儿化。比如例(10),小卞把焦书记的头发剪坏了,非常着急和紧张,所以语速变快,导致儿化。

2.“N”可以是外来词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许多外来词也进入到“V+不过+NP”结构中。例如:

(13)看来我这种EQ还真玩不过HR;老百姓的收入跑不过CPI,也跑不过GDP。(微博,2013-05-02)

(14)NND明知百姓斗不过JC,所以就这么理直气壮,姐我没这闲工夫。(微博,2018-08-19)

可以看出,外来词进入“V+不过+NP”结构中的用法在微博中比较常见,这可能与微博的使用主体以年轻人居多有关,年轻人相对喜欢简洁的表达方式,所以更喜歡使用英文缩略词进行表达。

3.“NP”中的比喻修辞

在“V+不过+NP”结构中,“NP”常常为定中短语并使用比喻修辞。例如:

(15)广东电白县博贺镇海雁渔业大队,原来是个后进队,人们说它是飞不过大海的“短翅雁”。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办机械化,“短翅雁”终于飞过了大海。(《人民日报》,1973-10-13)

(16)最终到底房价升降还是逃不过供求关系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文汇报》,2002-10-25)

在例(15)中,把“广东电白县博贺镇海雁渔业大队”比喻成“短翅雁”。在例(16)中,把“供求关系”比喻成“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这样的用法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让表达显得更加生动。

总之,“V+不过+NP”中的“N”使用灵活,并对“V”的语义特征产生影响,由于“N”的不同,“V”可以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N/NP”的语用现象主要有三种:儿化现象、外来词进入及使用比喻修辞。

三、“V+不过+NP”的语里关系

(一)“V+不过+NP”发生省略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些情况下“V”与“N”可以搭配,有些情况下两者不能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结构中的省略有关。例如:

(17)周林微笑了,他说:“当时我经常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轮到我自己喘不过气来了。”(余华《战栗》)

(18)佩芳看见凤举闹,本是有气,好在他是有个姨太太的人,自己战胜不过姨太太,却也不愿丈夫的爱,为姨太太一人夺去。(张恨水《金粉世家》)

(19)我拐不过弯儿来。(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20)住房住不过人家,请客请不过人家,送礼也送不过人家,坐车也坐不过人家,连身上的衣服也比人家差得远。(张平《抉择》)

(21)听说又有一种说法了,是说她们姐妹俩争一个王主任,妹妹争不过姐姐而疯了,姐姐和王主任通奸时要人家高数额钱,人家不给,一气才咬了舌头的。(贾平凹《废都》)

例(17)~例(19)中的“V”与“N”都可以直接搭配,组成动宾结构“喘气”“战胜姨太太”“拐弯儿”。例(20)、例(21)中的“V”与“N”却不能直接组合。这是因为,这两个例句发生了省略。如例(20)可以还原成“住房住不过人家的房子”,例(21)可以还原成“妹妹争王主任争不过姐姐争王主任”。“V+不过+NP”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为“VOV+不过+NP”结构的,转换后就可以组成“住房子”“争王主任”这样的动宾结构。

(二)“V+不过+NP”结构虚化

我们也发现,有的句子无法使用以上方法,将句子补充完整,让“V”与“N”组成动宾结构。例如:

(22)暖暖举拳上前捶了青葱嫂一下嗔道:让你胡说!结了婚,可就把嫂子忘了个一干二净,这年头呀,友情看来是抵不过爱情。(周大新《湖光山色》)

(23)这不是打哈哈,我说的担心不是胡诌,我熟悉他们,我知道咱们竞争不过他们,因为他们有整个国家作靠山。(莱蒙特《福地》)

这两个句子并没有发生省略,但是“V”与“N”仍然不能直接组合为“抵爱情”“竞争他们”的动宾结构。这主要与“V+不过+NP”结构的虚化有关,动词“抵”“竞争”进入“V+不过+NP”结构中发生虚化,表示“比不过”的意思。

从语里关系来看,“V+不过+NP”中“V”与“N”的搭配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V”与“N”可以直接搭配,组成动宾结构;第二种是句子发生省略,将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组成动宾结构;第三种情况是,“V”进入“V+不过+NP”后发生虚化,带有“比不过”的意思,“V”与“N”无法组合成动宾结构。

四、“V+不过+NP”的语用价值

(一)以簡驭繁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V+不过+NP”可以转换成“VOV+不过+NP”,不过,由于“V+不过+NP”这一结构发生了省略,所以更为简洁,也更为常用。例如:

(24)现在,我告诉你们几句良言:咱们哪,打不过外国,别钻死牛犄角!(老舍《神拳》)

(25)听说它在最近的赛狗会上跑不过人家,有这回事吗?培琪那可不能这么说。(莎士比亚《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例(24)可以转换成“打人打不过外国人”,例(25)可以转换成“狗跑不过人家跑赛狗会的狗”,但是转换后的句子十分累赘、冗长,没有原句简洁、清楚。我们知道,“省力原则”“经济原则”是言谈的重要原则,在“V+不过+NP”的语境中信息往往是足量的,所以听话人往往不需要背景知识就可以理解话语的隐涵义。因此,使用“V+不过+NP”可以满足语言交际中的省力原则与足量原则,既使句子更为简洁,也使表述更为明了。

(二)“V+不过+NP”与“V得过”

“V+不过+NP”的肯定形式是“V得过”,不过,在实际运用中,很少将“V+不过+NP”句式转换成“V得过”。这是因为“V+不过+NP”常常用于表达负面的行动结果,而且这些结果都有违反一般规律或预期的性质。在表述负面情况时,人们习惯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比如说“不好”比说“差”要委婉,说“没赢”比说“输了”要委婉。“V+不过+NP”符合人们习惯委婉表达的语用需求与礼貌原则。“V得过”虽然是“V+不过+NP”的肯定式,但是“V得过”却带有不肯定、不确定的含义。例如:

(26)既然到了这一步,确实惟有一死相拼……只是,话又说回来,将来的朝政如果没有一个新格局,拼得过鞑子么?拼得过么?(刘斯奋《白门柳》)

(27)觉群露出狡猾的微笑,得意地对秦嵩说:“你怎么骗得过老子?你真狡猾。看你的名字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四哥早就说过,你是秦桧的秦,严嵩的嵩,两个大奸臣的名字拼拢来的。你不说,你今天休想走。”(巴金《秋》)

例(26)、例(27)中的“拼得过”“骗得过”虽然是肯定式,但都用在疑问句中,表达出了一种不确定性、不肯定性。在表达肯定时,人们通常采用更加坚定的语气,就此而言,“V得过”虽然是“V+不过+NP”的肯定式,但是一般不用于表达肯定、既定的事实。由于“V+不过+NP”在使用上比“V得过”更能满足人们的语用需求,所以“V+不过+NP”的使用频率更高。

本文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进行了分析。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V+不过+NP”虽然有肯定形式,但是其肯定形式却很少用,这主要是因为“V+不过+NP”否定形式的委婉功能更能满足人们语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李美妍.“V+个+N”结构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1).

[4]刘瑞民.“V+不过+NP”构式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2).

[5]沈家煊.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6]王霞.转折连词“不过”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7]王勇.汉语词汇性“V+NP构式”的认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6).

[8]王锋慧.“再AA不过+N/NP”与“最/再+X+不过”的考察与对比[J].明日风尚,2017,(8).

[9]栾育青.“S+给+NP1+V+NP2”用成双宾语句的偏误原因实证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3).

[10]曾晓鹰.析“S+V+NP1+NP2”结构——也谈双宾语句[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11]熊学亮,杨子.“V+NP+NP”结构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