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作品如何在传媒领域信息突出
2019-10-06邹颖
邹颖
【摘 要】大数据时代来临,新媒体互联网融媒体技术在各个行业纷至沓来,同时传媒行业也进入新形态。面对前所未有的行业新形势,戏剧创作与影视创作不得不做出改变,呈现出多样化、大众化、多主题的创作发展态势。在这一新形势下,通过对戏剧、影视的本体形态剖析,证明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不会因市场更迭的局势远离艺术的殿堂。在市场与艺术之间更加全面地探索戏剧影视创作的独特形态,使传媒行业做到“信息突出”。
【关键词】新媒体;创作;信息突出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114-01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严格来说应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媒体是具备传播价值的信息载体,以传统媒体的特性来说,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超文本性等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快、准、狠。那么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在如此“视觉暂留”的短时间内如何抓住信息爆点,在新技术的发展中做到信息突出,多元化地呈现戏剧文化与影视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下创作者的自我考量
“大数据”“新媒体”等词汇都是与时俱进的象征,在网络媒体的支撑下,传统媒介电视机和电影院都是单一型的传播与被动接受,没有与制作人与创作者更加直接的互动,接收到的信息只是被动选择的,创作者收不到反馈的内容。新媒体(网络)平台不仅能提前预热消息,在内容被受众接收的时候,受众已经形成了对创作内容的关系网的大体了解。就所接收的内容与戏剧影视创作者进行双向沟通,各抒己见,不仅能给影视创作者以最真实的反馈,甚至能给创作者带来新的灵感与启发,讨论往后的创作风格和走向。麦奎尔认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这就是著名的“受众即市场”理论。受众不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和无形的传播媒介,他们的大脑与信息交换更新,这种情绪共鸣法让受众对于戏剧影视创作背景等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对创作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在新媒体线下信息互换,则吸引并产生了更多的受众群体。戏剧影视创作者也是一个独立的消费符号,如海底捞因为“服务好”这个符号而被全国所追捧,大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伪装者》正是因为由正午阳光影业出品,让观众先认识“消费符号”,后被吸引“消费”。戏剧影视创作者群体了解自己的风格以及拥有大众所喜爱的“个性化”特点,自身形成了戏剧影视文学的“符号”,创作必会被广泛突出性地传播。
二、新创作对社会观集合的依托
社会多样性的人群是新媒体环境下新创作的灵感集合体,在这个数据说话的时代,不同质的孤立个人都有个性的社会观。他可以是职场精英,是环卫工人,可以是朝九晚五的教师。不同的社会人群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文化,而他们的社会表现、家庭表现以及个人表现都是戏剧影视创作的核心内容。与时俱进的社会人群也是不断成长的受众群体。分众理论的背后,则是一种多元主义社会观。这个世界是由精英、平民、低层所建构起来的,精英们必须操控大众,而作为大众的精英们也要面对大众的压力,大众是个分散且复杂的集合体,在创作面前众口难调。如何在不同的社会人群中,发现社会痛点或爆点,产生巨大共鸣的创作,这是新创作的支撑和依托。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意识去了解这个社会,在新媒体的即时性以及海量性的特征下,反馈给社会更多的稳准狠的现实意义及人生思考。利用社会观的链接聚合作用与戏剧影视创作达到了互利互益的积极影响。在戏剧影视创作的作用下社会人群感知到了别人的情感,在对各种孤立个体的剖析下,戏剧影视创作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实现了戏剧影视信息的突出,社会与艺术的碰撞火花,市场与艺术的共赢。
三、科技变革下戏剧影视制作派生的问题
在这飞速生存的社会形态下,粗制滥造、低俗文化的現象屡见不鲜。在利益金钱的驱使下,个人的社会表现就呈现了搅浑市场的结果。不同文化群体对于艺术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对于趣味低下且不反映社会现实意义的作品津津乐道的人群不在少数,而戏剧影视创作者及工作者应在对社会进行足够了解以及尊重艺术的前提下投放市场。市场正是媒体工作者们所共同营造的干净的正能量的文化集合地,供受众群体更好地认识社会环境。新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在新模式的创作过程中,娱乐化、低俗化的哗众取宠式传播是信息突出的结果,但是就社会效益、文化效益方面的作用是分文不值的。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以及正面感染力。今后的戏剧影视文学发展离不开新媒体技术,而戏剧影视创作都要考虑新媒体的媒介性质,在抓住戏剧影视业信息突出特点的同时,形成多主题、高艺术价值、具有正面现实意义且获得受众追捧的积极特点,让市场与艺术共存,艺术改变市场,市场离不开艺术。
参考文献:
[1]曾翠云.还原·本色——新媒体语境下对《王贵与安娜》人物语言的探讨[J].小说理论,2010.
[2]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8-16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