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痨联合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2019-10-01杨建辉詹小涛许增佳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3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肝功能

杨建辉 詹小涛 许增佳

【摘要】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痨联合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谷胱甘肽片治疗, 研究组患者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谷胱甘肽片+恩替卡韦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 肝损伤发生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和痰菌转阴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8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ALT、TBIL、AS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和痰菌转阴率分别为82.0%、91.0%均高于对照组的57.0%、7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将抗痨治疗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结合起来有助于减轻肝损伤, 保护肝功能, 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肺结核;抗痨;抗病毒;肝功能;肝损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3.049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高, 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肺结核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越来越多, 在合并发病后各自的病原体对原有疾病的演变、预后、治疗效果、毒副作用等产生异常影响, 近年来被逐渐关注。在临床治疗中, 许多学者认为要注意保护肝功能, 选择药物时注意低肝毒性, 用护肝药物配伍保肝[2]。本院对患者应用抗痨联合抗病毒治疗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1日~2018年8月30日河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两种感染疾病均为初治, 入院前未使用过任何抗痨、抗病毒药物治疗;排除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65例, 女35例;年龄28~61岁, 平均年龄(44.2±8.5)岁。研究组患者中, 男62例, 女38例;年龄30~64岁, 平均年龄(44.5±8.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谷胱甘肽片治疗。异烟肼片300 mg口服, 1次/d;利福平胶囊450 mg口服, 1次/d;吡嗪酰胺片750 mg口服, 2次/d;盐酸乙胺丁醇片750 mg口服, 1次/d;谷胱甘肽片400 mg口服, 3次/d;在连续治疗2个月后将治疗方案改为:异烟肼片300 mg口服, 1次/d;利福平胶囊450 mg口服, 1次/d;谷胱甘肽片400 mg口服, 3次/d;连续治疗4个月。

1. 2. 2 研究组 患者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谷胱甘肽片+恩替卡韋片治疗, 其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谷胱甘肽片的用法与对照组患者一致, 恩替卡韦片0.5 mg口服, 1次/d;在连续治疗2个月后改为:异烟肼片300 mg口服, 1次/d;利福平胶囊450 mg口服, 1次/d;谷胱甘肽片400 mg口服, 3次/d;恩替卡韦片0.5 mg口服, 1次/d;连续治疗4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治愈:患者肺部的病灶缩小>50%, 痰菌培养为阴性;有效:肺部病灶缩小10%~50%, 痰菌培养为阴性;无效:肺部病灶缩小<10%或是增大, 痰菌培养阳性。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肝功能指标(ALT、TBIL、AST), HBV-DNA转阴率、痰菌转阴率, 治疗期间病毒性肝损伤情况。根据Child-Pugh分级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病毒性肝损伤情况, A级为轻度损伤, B级为中度损伤, C级为重度损伤。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6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ALT、TBIL、AS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病毒性肝损伤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4例轻度肝损伤, 2例中度肝损伤, 肝损伤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出现8例轻度肝损伤, 4例中度肝损伤, 3例重度肝损伤, 肝损伤发生率为15.0%;两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10, P=0.038<0.05)。

2. 4 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和痰菌转阴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和痰菌转阴率分别为82.0%(82/100)、91.0%(91/100), 均高于对照组的57.0%(57/100)、72.0%(72/1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和肺结核是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也较为常见。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 患者都伴有一定程度的肝脏病理变化;肺结核患者需接受抗痨治疗, 多药联合治疗且疗程长, 许多抗痨药物对肝脏存在一定毒性, 易导致肝功能损害, 这就使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难度较大, 在抗痨治疗中常因肝功能损害导致疗程中断, 乃至产生耐药性[3, 4]。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在抗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肝功能保护。蒋福明等[5]研究指出:为降低抗痨后肝损害的几率, 先期进行抗HBV治疗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方法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LT、TBIL、AS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HBV-DNA转阴率和痰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抗痨治疗与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结合起来能提高肺结核治疗效果, 并减轻肝功能损伤, 保护肝功能。异烟肼、利福平等是一线抗痨药物, 均会产生一定毒性, 其中异烟肼在肝脏内经H-乙酰基转移酶作用后分解, 会对患者的肝脏产生一定毒性;利福平则能促进H-乙酰基转移酶对异烟肼的代谢, 这两药联合增加了肝脏毒性, 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因肝损害而中断治疗[6]。为此, 本院在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是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是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其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 从而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抗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 减轻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 延缓肝疾病进展, 改善肝功能。在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治疗, 能有效减轻肝损害程度, 避免抗痨治疗导致的肝损害而中断治疗, 预防耐药结核的发生。

综上所述,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痨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疗效确切, 有助于提高肺结核治疗效果, 保护肝功能,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韦贞伟, 刘燕芬, 林艳荣, 等. 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经验.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5, 18(5):536-537.

[2] 钟国庆, 杨庆平. 乙型肝炎伴发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保护治疗探究.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3):92.

[3] 余瑞銘, 高艺. 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病毒及护肝治疗的疗效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25):3474-3476.

[4] 李智勇. 抗结核方案联合抗病毒方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评价. 吉林医学, 2018, 39(2):308-309.

[5] 蒋福明, 程书权, 黄成军, 等. 轻度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病毒治疗82病例对照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 25(34):3072-3079.

[6] 和云鹏.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痨联合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24):5652-5653.

[收稿日期:2019-03-13]

猜你喜欢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肝功能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哪些因素影响乙肝治疗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大三阳但肝功正常需要抗病毒吗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易患因素分析
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