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述评
2019-09-30洪帅田学斌
洪帅 田学斌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与落实,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成为业界和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检索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识别出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主要围绕国家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配套政策、社会发展政策等方面,对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的研究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其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以期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7-0114-04
一、引言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聚集区域,其中作为首都的北京“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发展面临瓶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就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将有效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更是推动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业界和学者非常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自2014年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虽经过短短数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对国内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统计分析
纵观搜索到的篇名中含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且主题中含有“政策”的CSSCI和CSCD期刊论文,将从研究层次、基金情况、学科分类、期刊分布、作者与机构等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开展基础研究(社科)的文献占到75%左右,对其开展政策研究(社科)的文献占到17.86%,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开展行业指导(社科)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的文献则分别占到3.57%。当前研究层次以社科方向的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为主。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依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各1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受到国家级、省部级基金的支持,但支持的广度和力度并不是特别大,且来自京津冀域外的基金支持也较少。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围绕区域经济学开展研究的占比为72.41%。对国民经济、工业经济、环境、政治、财政、金融、公安、新闻与传播等学科开展研究的文献则较少,其占比分别为3.45%。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没有关注到更多的学科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成果发表涉及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地理科学进展、社会经济体制比较、经济学动态、经济与管理、技术经济等18个期刊。大部分期刊来自京津冀域内,来自京津冀域外期刊仅有5个。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还没有吸引到京津冀域外期刊更多的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成果是由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会等26家机构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贡献的,这其中仅3位专家学者来自京津冀域外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主要是由京津冀域内专家学者完成,而京津冀域外专家学者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的关注程度较弱。
三、文献内容回顾
通过对检索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识别出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支持研究主要围绕国家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配套政策、社会发展政策等方面展开。
(一)国家政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战略意义,成立雄安新区的历史性选择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目标进入了全新阶段。建设雄安新区是中央政府和京津冀三地政府面临的新挑战,也对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思考雄安新区精准化区域政策设计模拟和评价,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1]对于零起点新城建设而言,国家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是其后发赶超的关键,因此应以政策创新试验成果为基础探索政策方法,在特定区域内相关政策先行先试或实行区域内一体化与区域外差异化政策,将有利于打造政策环境的新优势。[2]
京津冀本是三个行政区域,其原有相关政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探索重大试点政策跨区域推广,加强京津冀三地对接政策的深化研究,增强政策研究的供给能力以解决协调发展中的实际问题。[3]实际上,京津冀地区地域文化一致相融,交通基础设施通达便利,区域间存在梯度互补,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较强,再加上中央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具备协同发展的良好现实基础。[4]
(二)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协调区域发展为对象,为弥补市场在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失灵而采取的相应政策总称,是政府对区域发展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以区域差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立足于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等原则而制定的。[5]多年来,京津冀三地发展地位不平等、发展定位不协调、发展成就不相称,再加上京津冀三地地方政策关系不协调,这使得京津冀三地存在着经济发展失衡和区域差距的问题。若能使区域政策与地方政策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则能有效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区域政策是政府运用相关政策工具來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地方政策则是政府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政策。[6]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政策工具的选择是政策成败的关键,政策工具的优化也是区域政府良好治理的重要手段。当前,区域政府治理工具简单化,且缺失精细化的区域政府治理工具,而过度依赖管制型政策工具,将直接影响新工具的选择运用,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应建立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设计、重视协同设计的政策工具设计思路,选择优化管控型的政策工具、强化激励型政策工具、创新自愿型政策工具。[7]以此保证区域政策的指向,即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格局、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5]实现京津冀区域资源协同利用和共享利用以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