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农村脱贫攻坚对策研究
2019-09-30李桂芹
李桂芹
摘要:脱贫攻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现主要探讨了当前哈尔滨市农村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脱贫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脱贫资金来源;建立脱贫资金互助平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多元主体稳定互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发展能力;压实责任;强化成效考核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哈尔滨;农村;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7-0005-02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当前,哈尔滨市精准脱贫已进入攻坚期,要确保到2020年,哈尔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与全市人民共同步入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哈尔滨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当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设置有偏颇
1.重形式。脱贫政策多以见效快、凸显政绩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且缺少对基础设施的后期维护与管理。对贫困人口而言,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健康与卫生等发展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更直接地影响贫困人口的生产效益、劳务输出质量和因病致贫几率。发展性基础设施的缺乏,会限制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2.轻时效。现有的直接针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政策主要是“给钱打卡到户”的基本社会救助,仅能维持贫困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而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导致一些脱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脱贫政策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
(二)资金严重不足
1.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村集体申请的部分脱贫项目,国家或省级下发的部分脱贫政策,均需要地方政府和村集体参与筹集,而地方政府表示无力承担配套资金,且贫困县超过80%的行政村有债务,村集体经济接近瘫痪,导致扶贫项目缩水或停滞。
2.外部资金引进能力差。脱贫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忽视了社会力量和市场行为。没有吸引外部资金的基础、项目和优惠政策,难以实现开发式资金的持续注入。
3.银行信贷作用有限。在市场机制中,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由于贫困户属于传统的小规模生产,在信贷方面的需求较小,且风险抵抗能力、偿还能力较低,担保能力差,失信行为频发,很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导致贫困户进入信贷市场的难度大,无法扩大农业生产。
(三)制度不完善
1.贫困线设立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贫困线标准,主要以省标或国标贫困线的界定标准作为基准,对两个标准中提及的“农民年人均收入”这一衡量指标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依靠个人经验和主观臆断判定贫困户,并非按需分配贫困名额,而是以地方政府确定的各基层村集体的名额为基准,出现贫困名额“一刀切”的现象。
2.贫困人口管理制度不完善。贫困人口“一户一档”信息管理制度和退出制度在贫困村落实较好,在非贫困村落实较差,扶贫措施监督制度、绩效考核问责制度、长效稳定制度在贫困地区落实均较差。
3.政策公开制度不完善。贫困户对扶贫信息的知晓度不高,有些村民表示并不知晓救助资金的流向、发放依据和使用情况。
(四)满意度不高
1.高度集权引发不满。贫困户对政府的一些扶贫行为满意度不高,为了完成减贫目标,村集体强制要求五保户进入敬老院,没有考虑五保户的实际需求、个人意愿和未来发展。
2.形式化引发不满。一些受访贫困户担心精准脱贫的形式化的政绩手段,担忧地方政府缺乏長效性、科学性的脱贫机制,实现短期的减贫既定目标,出现“数字脱贫”及“造盆景”等形式主义,造成逾期迅速返贫。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脱贫项目管理制度
1.优化脱贫项目结构。一是重点支持产业脱贫项目,主要通过互助资金、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投资,将产业脱贫资金集中投入到有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项目或地区,打造特色致富项目,集中用于贫困人口产业增收。二是兼顾生产型基础设施、生活型基础设施和发展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教育设施、卫生设施和文娱设施等发展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不同脱贫模式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源。三是重视教育脱贫项目,科学合理地将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户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中,为贫困户提供短期培训、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等服务。
2.健全脱贫项目日常管理制度。一是健全脱贫项目监督制度,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对项目投资、经营、收益进行全程监控。二是建立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确保参与方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和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济制度。一是明确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制度的受益人群和准入标准。二是针对不同的受益人群,制定差异化的救助标准和救助方式。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监控和评估体系,分析和了解救助活动的执行进展,评估救助活动的执行效果。
2.完善农村医疗制度。一是制定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于已参保的贫困户,应逐步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减轻贫困户就医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发生。二是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救助服务内容,制定合理补助方案,简化医疗救助申请与报销的审批手续。
(三)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1.建立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建立“政府政策性保险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为主要模式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实行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原保险,政府成立专门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经营再保险的运行方式。
2.运用大数据预警。利用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信息预警,加强防灾减损工作。
3.推广“扶贫信贷+保险”的合作方式。贫困户可以通过“三权”抵押或挂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取得扶贫信贷,发展生产,在获得贷款的基础上,再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
(四)扩大脱贫资金来源
1.建立覆盖各县各村的脱贫发展基金专户。打破针对重点贫困村和贫困县建立脱贫发展基金专户的格局,可在预算外收入和非农企业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脱贫资金使用。
2.落实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利用财政专项脱贫资金或部分支农资金作为农村自主创收能力受限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股份,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红。
3.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盘活农村资产,对有贷款需求且有还款能力的扶贫户减低利率,增加贷款额度。
4.建立村、镇两级主导的信贷担保平台。搭建银行与贫困户的桥梁,设立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确保大多数贫困户享受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的小额信贷。
(五)建立脱贫资金互助平台
1.建立社会脱贫信息供应对接平台。利用脱贫发展基金鼓励本村能人、大户创办、领办以贫困户为主要成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或是农业企业。
2.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村投资兴业的优惠制度和合作模式。引导脱贫资金准确投向,明确量化脱贫责任,促进社会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精准化设置。
3.组建小型脱贫信贷担保公司。探索脱贫合作社成员互相担保、富裕户和贫困户结对担保等方式,建立脱贫信贷担保系统,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倾斜政策、科学考核、合理报酬、优惠照顾等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新机制,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师资培训,定期派送在岗师资去帮扶科研院所进修。有计划、有组织地轮流派遣科研院所的各类师资到贫困地区短期工作。
(七)推进多元主体稳定互动
一是对于有脱贫意愿、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给予税收减免、资金支持、信贷优惠及人才引进等多维度的政策支持。二是通过合同契约规范各方权责利。三是实施脱贫项目产权分离,贫困户拥有所有权,经营权托管、租赁、移交给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
(八)转变思想观念
扎实开展以“自强、感恩、文明”为主题扶志教育活动,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奖补机制,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推进贫困地区移风易俗,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主体意识,提高贫困群众脱贫发展的主动性。
(九)提升發展能力
推进农民“双创”和“百社千企万人”就业行动,拓宽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渠道。探索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用于脱贫,支持外埠用人单位到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采取创办各类培训场所等方式,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
(十)压实责任
脱贫攻坚既是“责任状”,更是“军令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脱贫攻坚,党政同责、齐抓共管。要选优村级党组织书记、建强村“两委”班子、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让他们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驻村工作队要深刻认识自身的担子和责任,自我加压,敢于担当。
(十一)强化成效考核
围绕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脱贫资金使用等方面,完成对脱贫开发任务的区、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脱贫开发成效的考核,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参考文献:
[1] 付浩然.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9(2).
[2] 刘文龙.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3).
[3] 王春玉.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成因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23).
[责任编辑:朱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