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艺术“黎侯虎”的产品价值与发展探析
2019-09-28杜林丽
杜林丽
摘要:民间艺术品是民间人文精神的具象化符号,是地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黎侯虎作为山西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历经多年文化洗礼,世代传承,具有深远而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篇文章将从黎侯虎产品价值及发展现状方面进行梳理研究,进而对其未来的产业化发展方向进行路径探析。
关键词:黎侯虎;民间艺术品;产业化发展
一、黎侯虎的产品价值
(一)文化价值
人们对民间艺术品的价值认同,最根本来自于对其背后的文化认同及历史传承的认同。黎侯虎的文化硕源分为两个版本:一是源于黎候古国原始的图腾文化和民间崇拜;二是源于金虎镇宅保平安的神话传说。故黎城县自古便有利用虎形象驱邪避害,安宅消灾的文化信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黎侯虎逐渐摆脱了初始的敬畏和崇拜心理,也不再突出其在军事战争中的象征意义,而是转向当代世俗生活且渗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
黎城人民用不同的材质和形态制作黎侯虎,保佑孩童健康,寓意多子多福,寄托长辈的无限期望。这些美好意喻使其成为一个代表性文化符号,反映了当地人民最朴素的真善美,承载了民众的共同期望,寄托着黎城百姓思想底部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认同。
(二)经济价值
黎侯虎是在民间生活中衍生的艺术,其作为承载民众文化内涵和自身需要的符号商品具有寄托美好生活愿望,滋养民众精神世界的功能,这为黎侯虎在文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础。其次,黎侯虎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满足了人们对民间玩具的审美需求。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艺术产品进一步呈现市场化,黎候虎作为山西民间艺术的代表性产品,无论用于装饰美化还是作为礼物、旅游纪念品或收藏品,人们对它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体现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
二、黎侯虎的发展现状
1998年,黎侯虎被国家邮电局定为虎年生肖邮票,2008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奥运会期间,黎侯虎在北京地坛公园展出15天。2010年,一万只黎侯虎进入上海世博会作为赠送品。现如今,黎侯虎更是凭借自身特有的文化优势和艺术魅力在商业形态和文化传承中扮演一定角色。但这不意味着黎侯虎的文化市场走向成熟,目前其产业化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创作主体方面
起初,布老虎仅仅是黎城县百姓女红的一部分,传承人高秋英将其带入重要转折点。1997 年,高秋英创作的黎侯虎入选国家虎年生肖邮票,之后名声大噪,她也成为了黎城县的人大代表和长治劳模,开始和县妇联合作,开办培训班,传授制作技艺。2008 年李小梅被确定为新一代的代表性传承人,为黎侯虎开启了公司经营模式,并将培训体系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但这并未实现黎侯虎创作主体的稳定和繁荣。作为手工艺品,黎侯虎制作工序繁杂,耗时冗长,且创作者需要漫长枯燥的训练才能掌握娴熟的技艺。在传承方式上,其主要通过祖辈们的心手相传,传承渠道狭窄;在传承属性上,创作队伍多为教育程度不高的老手艺人,年轻艺术家后备力量不足,高水品的专业化人才更是寥若晨星。这些都导致了黎侯虎创作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严重稀缺,使得黎侯虎的产量受限,传承受阻,影响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二)产品方面
创新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黎侯虎目前已具备了规范的文化识别性和品牌性,但在视觉呈现上相对单一,缺乏周边延伸和元素创新能力。制作材质及呈现载体过于守旧,未曾跟随时代发展作出相应突破。
(三)市场发展方面
生肖邮票发行后,黎候虎形象和规格得到标准化的统一,传承人高秋英在当地开办黎侯虎布艺专业合作社,市场初步呈现规范化的运作形态。之后新一代传承人李小梅成立黎城县红石民间工艺有限责任公司,自此开启了黎候虎 “公司+农户”的市场运营模式,拓宽了黎侯虎的市场功能和发展方式。但在现代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环境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公司规模小,保持单打独斗,未形成抱团的合力,更是少有跨行业的投资和经营,资源整合与营销能力欠缺,缺乏市场活力和耐受力等。
(四)政府扶持方面
近些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体现在其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显著成效上。在此过程中,政府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在前进道路中仍需保持反思精神,政府对非遗项目是否存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保护方式和程度是否具备实质性成效等这类问题仍需認真落实和监管。
三、发展路径探析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黎候虎因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技术工艺、生存方式,其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当地政府不仅要对黎候虎文化加以钻研,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其作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扶持工作,从行政效力和财力上最大程度的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保护”即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保存其现有的物质形式并使其永久存在。首先,政府应对黎候虎的技艺以录音、影像、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进行保存和传播。其次,可以通过教育、宣传、鼓励政策等手段对民众加以引导,吸引大家对黎候虎的关注,从而拓宽培训渠道,将黎候虎的继承范围扩大,让更多的青年参与到黎候虎的传承和创作中,为其进一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扶持”指政府利用资源优势通过经济、政策等支持方式,不断优化其生存发展环境。政府针对黎侯虎的特性和发展现状,可在以下方面对其进行扶持:
1、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服务型职能,设立专门机构对黎侯虎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分配,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专业的咨询服务,从而构建以黎侯虎为龙头,及文化旅游、交通餐饮、设计包装等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体系,为相关企业提供清晰明朗的道路指引。
2、宣传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应通过媒体宣传报导、学校教育引导、以及行业协会带动发展,培育民众对黎侯虎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提升大家的保护意识和关注度,优化黎侯虎的生存发展环境,并通过培育更多的继承者和消费者,为黎侯虎营造开阔的市场空间。
3、资金投入:除国家为非遗代表人提供的扶持款项外,还需向地方政府申请一部分财政预算用做黎侯虎文化的的专项保障基金,基金投放于项目的研究保护、人才培训、信息沟通等服务工作。同时设立表彰奖励和补助基金,在保障继承人(团体)基本收入的情况下,让他们获得生活的尊严和体面,从职业中感受到使命感和榮誉感,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活动并能主动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4、周边基础建设:建立全面联通的信息系统,包含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行业协会。通过信息平台,对黎侯虎感兴趣的团体和个人可以快捷有效的进行信息交流和市场交易,为黎侯虎产业化的运营提供现代化的硬件环境。
(二)实现管理和经营结构的革新
改革开放42年,此间中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经济制度转轨模式和社会转型结构,社会生态的多样性与消费主体的多元性,在客观上要求着一个更加全面、现代的市场发展机制。黎候虎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市场经验,但产业的管理和经营结构依然保持“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整体机制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黎候虎的产业发展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因此要实现黎候虎产业面貌的革新首先要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改为“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的“共治”。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仍然具备权威的公共管理职能,但不再是唯一的、具体的执行组织,而更倾向于发挥其政策引导,优化环境的服务功能。其次要在黎城县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艺术家自治组织等,形成一个传承有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良性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加强黎候虎在社会和市场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再次,需着力推动黎候虎与其他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变“小打小闹”为“组团开发”,并通过博物馆、民俗文化商业区、黎候虎专研机构和教育培训学校,不断完善黎候虎“展示——营销——基地——培训”的产业链条。
(三)释放本体的文化与艺术活力
民间艺术品不是“文物”和“标本”,而是一个活跃在人们思想和生活中的灵动事物。单纯的拷贝祖宗并不是传承,亦步亦趋的跟随也不等于尊重。在黎候虎实际的保护过程中,应该利用好传承人的工艺基础和生产积极性,对其进行专门的技艺训练和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自己从事行业的认识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运用水平,引导传承人们对创作的追求和实现从单纯的技艺操作上升到艺术创作层面。
另外,当今时代物欲横流,烦杂陈乱的市场环境使人们对原始、简单和质朴存在着纯粹的眷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能抓住人们内心的需要。因此在黎候虎的创作过程中,要从本体文化着眼,运用富有传统特色的设计语言进行表现。在文化内涵的底色下,融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文化观,最终让产品本身直击人心,释放活力。
四、总结
黎侯虎从原始虎文化一路演变至今,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黎城百姓世代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记忆。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快速的市场流通和强烈的文化冲击迫使黎侯虎在其生存道路中不仅要坚守文化底色,还要进一步激发自身活力,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要求。这个坚守和传承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民众提升对这项传统文化的认识,政府也应进一步加以关注,只有上下协同并积极联通市场脉络进行全面发展,黎侯虎文化才能在现代语境下稳健活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瑄.社会变迁下非遗保护方式的再检讨——以黎侯虎为例[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06):41-45.
[2]张朔.中国当下民间艺术品的产业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3]卢爱华.民俗艺术产业化发展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04):96-101+128.
[4]高嵬嵩.山西黎侯虎的文化溯源及其发展演变[J].山西《文史研究》,2012(02):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