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景观认识背景下乡村循环生态景观模式的认识
2019-09-28周朕磊
摘要:回顾东西方之间的建筑和景观都曾是生态可持续的延续进程。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已然面临最大的生态问题即超负荷的生态失衡危机。面对当前的变化,我们应该以新思路来解决突出的生态问题,要用可持续生态的设计、保护、管理模式,打破过去单一操作界面的一维性,塑造三维立体式循环可再生的景观规划。要创新管理方式,引入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自我管控;倡导地域性设计思路;增强人自发性的保护理念,真正实现景观的自发性循环。
关键词:可持续景观;循环;生态景观;乡村
一、引言:概念化提出循环生态景观模式的主张
可持续环境最早来源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就人类意识层面来说这是对可持续环境的初步认识。在接下来20年中类似的会议还有1992年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充分体现出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与此同时可持续环境设计思路渗透到景观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乡村的山、水、土地、季节性植被,把这些单一的个体从以有的失衡状态逐渐恢复到平衡可持续。用管理、设计、规划的手段把单一乡村塑造成三维可持续循环的有正产出价值的生态乡村。从国家层面来说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
二、以青岛市南南贡社区为例认识乡村循环生态景观模式
(一)乡村案例近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南南贡社区位于即墨区南部,是一个典型的落后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乡村人口比例严重失衡;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劳务、位于乡村背面是一条河,常年干枯;河两岸有多家钢铁企业常年向河道内排污。该乡村基本保持农业耕种的习惯,在农作物方面如桃子、杏因土壤pH值为7~7.5,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产量很高。总结以上状况可以得出结论该乡村深受工业化影响同时也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整体环境已经受到冲击,持续恶化的生态现实映射了整个中国目前的状况。
(二)理解可持续景观设计
1、生命支持系统:景观是生命系统的承载,是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载体,生命体有赖于生态景观环境。案例乡村已有的小范围生态系统已经严重恶化,人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已经无法达到标准。
2、生态服务功能:如果从生命和人的需求来认识景观,那么景观的上述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就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诸如提供干净的空气、纯净水源、气候、食物、调节局部气候。该案例乡村水污染严重,居民生活用水均已购买纯净水为主。化工厂的存在造成乡村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服务功能已处于瘫痪状态。
3、可再生性与可持续性:无论对自然生命过程还是对人类来说。景观能否地持续提供上述生态服务功能,取决于景观能否自我更新和具有可持续的再生能力。该乡村的生态环境系统已经失衡,可再生能力已经临近红线。
4、可持续景观设计,基于以上几点,可以说景观设计就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循环生態景观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尽量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借助自然再生进行最小的设计(Design)这种设计就是循环生态景观设计的初衷。循环生态景观的设计是一种基于地方材质的朴素移动,尽可能保留原地表物不破坏已有的生态循环渠道,用科学和现代技术清理阻碍循环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一现象,整体把控水、空气、地表等客观存在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局部解决单一面存在的问题,用生态自我循环的前后分解来解决单一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本着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整体联系。
(三)阐述乡村案例的整体循环生态景观模式
科学统计和勘查南南贡社区的土地面积、气候、植被季节、河流、年风向、土壤酸碱性、农作物分布、乡村人口布局和整体功能分布。按照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的前后进行梳理的平整,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用生态循环的设计理念进行具体地域的勘探和发掘,建立适合地方乡村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
恢复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环境,根据原地表的特性和生存环境建立科学适应性的生物栖息地。
维护和修复河流岸的自然形态,从源头切断污染源。规划和建立季节性落差植被;保留地表有机质;维持地下和地上水的平衡;同时起到调节和利用雨洪。
塑造生物和环境间的适宜性,建立植被和绿植的季节性体系,从设计学角度规划景观层次。
三、结束语
可持续的景观可以理解具有可再生能力的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的它具有持续进化的并能为人类提供必要的服务。人们常说持续的景观环境和发展必须要“放眼世界,行于足下”而景观正是“行于足下”的立足点。
作者简介:周朕磊,男,汉族,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2018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艺术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