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摄影艺术中的身份与身份建构问题
2019-09-28毕凌霜
摘要:艺术与人类身份之间的隐含而深刻的关系一直贯穿了整個艺术史。在看待他人的同时如何审视自己,观察世界的同时世界又是如何在观看你,这些身份维度的话题都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家身份;女性;传播
一、早期摄影艺术实践中的身份议题建构
二战后涌现了一批艺术家,他们如哲学家一般探讨和追问“自我本质是什么”“人之为人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艺术家们往往在怀揣着满腔热忱去研究一个自己到底是谁的个体问题时进行许多创作上尝试,企图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包括语言、符号、环境等各种途径表达自己对于自我身份的疑虑与感受。80年代中期在西方国家涌现了一群向阳而生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将自己与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紧密相连。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信仰为骄傲,并且将自己放置于依据相同的社会文化身份构成的群体中,例如女性主义艺术家,黑人艺术家,亚裔艺术家等。艺术家们在创造代表其身份信息的作品同时,往往推动了社会议程。
尽管身份一词可以被建立在多种特征的基础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艺术的探讨领域最常被强调的还是性别、种族、性取向范畴中。西方女性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用独特的图像去发掘隐喻在作品中的文化潜意识。给受众理解女性主义艺术是如何对男人的凝视进行批评与反抗。在西方艺术论中,凝视的语境主要是绘画里的裸体女性题材,男性在对画作的观看中满足了原始欲望。这种凝视理论一直也是性别政治论,引起了以芭芭拉.克鲁格为代表的一群女性主义者的激烈回应。在克鲁格的观念性创作中,她将具有冲突性的文字与图像配合。1989年的照片《你的身体就是战场》,隐喻了女性的身体可以是自我的战场,也可能成为被侵犯的地方。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者大多都是跟随女权运动的创始人西蒙.波娃著作《第二性》中的主张,企图揭示生理女性转变成社会女性的身份法则。与此同时来自艺术界和一些特殊领域的人们由于性别原因遭到歧视或者利用。针对这种不公平的状况,一位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美国女摄影家辛迪.雪曼通过自拍的方式并且融合了表演,行为等创作因素于1977年至1980年创作的《无题电影剧照系列》在艺术馆展出后名声大噪,直至今日依然不断推出自己的扮演自拍摄影。辛迪.舍曼曾大量购买电影剧照,模仿和演绎其中影星的穿着,化妆,姿势。她的影像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又一个被西方大众在现代传媒中类型化的,符合社会男性大众审美的女性形象。正因为辛迪.雪曼在不同照片中以同一面孔出现,让观众们产生了“女性形象应当如何”的质疑,使大众们了解到当代女性形象一直以男性的需求为标准,这种无声的影像对男权主义社会对女性人性价值的漠视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二、科技与社会发展影响下的新身份建构
早起时代受到认可的艺术目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是大家讨论的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大众观念上的开放,涌现了大量女性艺术家,有色人种艺术家等大量具有身份特征的艺术家。但身份是被建构的这一概念,是与上述当代身份艺术不同的一个观念。支持这一理论的人认为身份是由于个体相互依存的这种力量凝聚成的一个网络,这些力量会为一个共同体内的成员设定社会角色,进行行为规范。这些身份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
身份建构的现象事实上是基于现实中遭遇的种种不幸,而交付的梦想。这种梦想就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次身份的建构或者重构。新的议题的出现是对于人类的再次审视,同时也是对于我们正处于的这个海量图像处境中的娱乐消费和生产真相的揭秘。身份在今天的交互性环境下,体现为对于精神的独特性(个性特质),身份的生产(造星),声音的有效性(表达,被大众接收),社交的渴望(社交网络上的关注量及点赞),对梦想的意愿(造梦)等层面。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对于显示自己身份的迫切性以及对于自己身份存在真实性的探索。这种为求保证自我存在的方式也体现了大众对于身份问题的焦虑,对于消费社会自身定位的焦虑。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普遍对于人种,性别等二元身份问题感到没有太多新的进展。转而希望创造超越身份标签,更加主题多样的艺术内容。当艺术家们迈向21世纪,对于新理论,政治观念,技术发展和历史事件都保持敏感态度,很多新的发展将更具有可能性。人们对于建构虚拟的身份或者重构身份的兴趣更加浓厚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摄影技术,交互媒介的不断发展,以及摄影与其它艺术形式更加紧密的融合都给摄影师,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创作形式。对于社会议题的敏锐感知度成就了很多艺术家,而摄影艺术家们对于身份问题的不断探寻与表达也是摄影纪实性与摄影长期以往表达人文关怀的展示。
作者简介:毕凌霜(1994.4.17),女,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16级在读研究生,摄影艺术研究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