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不成功的跨界推演

2019-09-28刘楚琪

艺术大观 2019年15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耶夫斯基陀思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在提出了轰动世界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后,又试图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进行解读,再一次印证俄狄浦斯情结。从心理学到文学的又一次跨界推演,能再次成为经典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这篇文章主要认为,弗洛伊德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有强烈弑父意图的人,文章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经症、赌瘾、文学创作与弑父意图联系在一起,认为他的文学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塑造的弑父者即是他自身弑父意图表达的结果,是俄狄浦斯情结存在的又一证明。然而,《卡拉马佐夫兄弟》非但不能证明俄狄浦斯情结,而且对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了挑战。

文章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杂人格——艺术家的气质、受虐倾向、罪恶感以及神经症出发,对他的神经症与俄狄浦斯情结产生与发展过程做出了具体说明,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论证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弑父意图在其文学创作中的反映。第二部分借一部小说的情节讨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瘾,试图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他的弑父意图。

在弗洛伊德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强烈的破坏欲”并且“极端利己”,这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他缺乏爱的体验。这一点投射到作品中,则表现为他总会选择罪犯作为作品主人公,并对罪犯怀有极大的包容、仁爱。他一方面仇恨父亲,另一方面却崇拜、爱恋父亲。对父亲的崇拜与爱恋形成了具有父亲特质的超我,癫痫病是当俄狄浦斯情结的罪恶感出现时,超我对自我的施虐。超我作为继承了父亲气质的理想人格,将自我当做仇恨的对象——父亲,而模仿弑父的心理状态。癫痫症是无意识间发泄内心弑父意图的手段。为了让他的推理显得无懈可击,弗洛伊德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西伯利亚时癫痫症减轻: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意识地接受了不公正的流放的惩罚来代替超我对自我的惩罚,即癫痫症。因此他的心理上达到了一种特别的平衡。

接着,弗洛伊德开始试图借助文学作品证明以上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格的分析。他分析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作品的共同弑父主题,但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内容经不起推敲,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争议。弗洛伊德认为三兄弟的弑父心理都是源于无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性竞争的动机”,两兄弟伊凡和德米特里对弑父的斯梅尔佳科夫的同情是由于认同,但却没有结合具体情节解释,而是脱离文本,套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进行天马行空的分析。学者武媛媛认为三兄弟的弑父动机都是复杂、多方面的,有对父亲卑劣的憎恶,有自身的阴险贪婪,不能仅以俄狄浦斯情结概括,事实上的弑父者斯梅尔佳科夫与父亲之间甚至不存在性竞争。并且,三人都有意识到自己的弑父意图,并在语言上表现出来,这与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在意识层面并无弑父想法相矛盾。

弗洛伊德非常迅速地、粗糙地结束了对作品的解读,回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分析中来。文章第二部分,弗洛伊德借其他作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从精神分析学解释男性赌博的深层心理,从而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博成瘾是对童年时代对母亲的爱因对父亲的恐惧而被压制的补偿。只有当他的弑父情绪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出来时,借赌博来自我惩罚自我满足的循环才能被打破,这是从另一角度佐证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弑父意图。

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家的特质显现得非常明显。文章绝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杂人格进行精神分析,对他的《卡拉佐马夫兄弟》的解读只有一小段。让弗洛伊德更感兴趣的是探究作家本身,而不是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是为了‘解释对象,二是为了求得证实,双重目的兼而有之”,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但有趣的是,后来研究这篇文章的学者们绝大多数都在讨论它对《卡拉佐马夫兄弟》的这一小段分析是否合理。这可以被理解为大家认可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在心理学领域的价值,却质疑其衍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上的应用。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认为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文学中的规律,并急于用具体的作品证明它的正确性。从弗洛伊德对作品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意图,他挑选了三部作品: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英国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以及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三部作品贯穿古今,是来自不同民族杰出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可惜的是,他解读《卡拉玛佐夫兄弟》的不成功反而恰好证明了俄狄浦斯情结无法被普遍应用。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这篇文章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的精神分析是合理且逻辑清晰的,但一旦超越了心理学科的范围,涉及文学领域,弗洛伊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在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弑父者形象之间的关联的推演未免显得过于生硬了。

无论如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弗洛伊德将文学的创作全部归结为作者的无意识的结果,忽视了作者的创造力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的作用,试图用一套理论囊括复杂多样的文学作品,当然会具有局限性。虽然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证明不够有说服力,但这并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我们应该理性地、辩证地看待弗洛伊德作为一种文学批判理论的精神分析理论。

作者简介:刘楚琪,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17级05班。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耶夫斯基陀思
大瘟疫和俄狄浦斯
读画笔记·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