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空间构成形式在雕塑中的运用与分析
2019-09-28岳航
摘要:雕塑通过艺术家运用各种对材料语言、构造语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索和创作。通过分散打乱和重新组合,在空间中对形体的主要部分精细刻画或次要部分的虚实变换,雕塑在空间中的表现出特殊关系构成了进一步扩展了雕塑审美和功能性的应用。
关键词:空间构成;雕塑语言;审美特征
雕塑,由于其独特的视觉鉴赏功能带来了某种审美体验,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无数的立体三维空间中的形形色色的物体堆砌而成的。而雕塑就是通过艺术家运用各种对材料语言、构造语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索和创作。雕塑造型语言千变万化。分散打乱、重新组合;材料特性给人的感知程度,内容的延续转移。
一、空间构成因素与雕塑之间的关系
空间构成出现主要是在设计领域首先提出的,也是现代艺术变革中的种种视觉实验的基础之一,在当时的艺术家们不满足于表现主义对客观事物的临摹和抄写,转而去追求线条、形体和色彩去表现物体内在的真实、情绪和情感。在体现在雕塑中的表现就是通过三维空间中的造型特性、造型情感性、造型元素性之间的空间构成规律的研究,探索在空间中的设计形态来最终用美的形式法则来体现。如果来理解雕塑在空间中的构成表现,首先可以把空间认识是一种环境,因为空间不是三维的实体,而是一种虚无的表现。在雕塑设计中,形体是于空间互相体现,通过雕塑形体的穿插、错位、切割、分离、扭曲、重叠、延伸、调换等手法来表现在体积、视觉、形体对环境的体现。在这种思维模式中,首先是要思考形体分解的过程,是将复杂的元素表现分解到底还是还原为物体本身的造型元素。在雕塑中就体现为形态和体积的关系,如果把形体这一词拆分来解读,形指的就是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的集合,而体就是由物体内部元素组成,雕塑的本身的体积和容量就让人有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在如此元素的三维空间构成下就形成了一个整合过程。即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目的的形态[1]。
二、空间构成因素在西方雕塑的体现
空间构成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的产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描绘客观世界,完全抛弃了对事物本体的视觉真实追求,转而为通过视觉来对物体进行解析。在世界范围中立体主义延伸出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风格,同时期的毕加索和布朗库西都是立体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在对比布朗库西的雕塑和立体派中毕加索的雕塑的时候,他们都植根于一种构图中,这种构图源自图画一边地引申出的区域,每个区域赋予了特定的特征,这行特征包括平面、造像或错觉纵深和投影;画面的力量产自我们对矩形平面整体与体量和空间相冲突部分之间的张力的感知。布朗库西在后期雕塑大量使用金属,如《鸟》这个雕塑作品就能完美地体现出材料在空间中的运用和切合的方式。布朗库西将传统手工艺的质朴、理性应用与雕塑的传统材料上、因此创造了一种物体的新规则。与此同时,毕加索在1912年到1915年的立体主义成品实践中说明雕塑可以从日常物品中选取主体、结构和材料。毕加索使用木头、纸板、绳子和其他材料制作雕塑的大胆行为,他的立体派雕塑被实际体量的前方平面所取代,尽管在整体方位上依旧具有图画性——前面朝向观者,背面朝向墙——并且由深层体量、暗含透视以及塑造出的圆形表面所导致的错觉依然存在,让真正意义上的“做”雕塑成了一种可能[2]。
三、空间构成因素在中国雕塑地体现
在受到西方浪潮的影响,中国当代雕塑在空间构成中也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形式。例如汪建伟的作品《赃物》他通过系列的古怪变形方式转换成作品本体的表现形式及雕塑语言。他借助着作品本身的“观念”来通过视觉的批评发起了一种思考,试图通过建立思考来反映到现实中去,对形体的简化,从物体的本身中抽象出物体之间的开放组关系。打破了雕塑自身的传统语言,使得雕塑更有意义和情趣,并且在其不断地对形体空间构成的可能的探索上加以揣摩,使得作品在形体空间的构成上更有所突破。在傅中望的作品《即物焊接A3号》也可以看出空间构成在雕塑中体现的作用,这个作品将许多本来毫无关系的各种物体焊接起来,最后形成了看似有很强联系的整体,通过物体各个部分的流动形态来对比最后拼装后形成的一个雕塑本体的坚硬固态。二者形成了材质和寓意的对比,也使雕塑本体在与材料和空间中模糊了边界,使其成为在空间中流动。
综上所述,雕塑在本体语言的基础上探索不仅仅需要主观能动性,更需要的是寻找与空间中的环境的变化。凸显雕塑的应用价值、视觉价值和审美价值。当代雕塑都十分注重空间构成的影响以及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究,这两种关系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张海力,李铁.立體构成[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威廉·塔克.雕塑的语言[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
社,2016.
作者简介:岳航(1996.1-),男,汉族,籍贯黑龙江齐齐哈尔,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