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郊区故事》探析绘本的创作要素
2019-09-28高诗芸
高诗芸
摘要:在绘本艺术的价值被国内市场普遍低估的现状下,如何打破固化思维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绘本,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将目光转向绘本艺术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从优秀绘本中汲取经验,可以国内绘本创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成人绘本;大众文化;艺术创作
一、绘本的概念及现状
绘本目前有成人绘本与儿童绘本两个大的分支,儿童绘本最早是17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一种专门为幼儿和儿童创作的图画书,被称作“picture book”,而后这种图画书由欧洲传入日本,被写作“绘本”,又被台湾绘本作家加以创新,衍生出了成人绘本的概念并风靡大陆。近年中国刮起的“绘本热潮”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除了儿童绘本以外,成人绘本也逐渐开始吸引都市青年的眼光。
虽然目前绘本的发展趋势是向上的,但是绘本创作中地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主流印象将绘本粗略地分为成人与儿童两个对立里面,这使得绘本创作难以释放其最大的魅力。如果换一个角度,将绘本理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从年龄的角度限制绘本创作,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大大缓解,也会让绘本创作迸发新的活力,同时因国外在绘本创作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诞生出了许多品质优异、艺术价值极高的绘本,所以分析与学习这些优秀绘本的创作要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优秀绘本《郊区故事》中的创作要素
《郊区故事》是澳大利亚艺术家肖恩·谭出版的众多绘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绘本故事合集,15个短篇故事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方式,使用了不同的叙事手法、要素媒介与排版布局,既相互独立又不失和谐,可谓是绘本创作的典范。《郊区故事》教科书般的将绘本重要的几点要素完进行结合,通过研究《郊区故事》中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以及分析其中的创作要素,可以为创作优秀的绘本提供新的思路。
(一)文本创作与图文结合
日本著名的图书编辑松居直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中曾经对绘本下了一个非常的精准的定义,他认为绘本最终传达的内容并不是文字与图像的总和,而应该是文字与图像的乘积。如今大多数绘本创作都遵循着这一定律,这也成了衡量绘本是否优秀的一个必备条件。在目前的绘本创作中,文本出现的形式大约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用简短的几行文字叙述梗概,如日本绘本作家西野亮广的《八音盒世界》等。第二种是文字与故事可以分开单独成立故事,两者之间又相互印证并产生新的意义,这种形式的文字一般篇幅较长,描述较为细致。第三种是文字作为绘本插画的一部分出现在画面当中,以符号的形式像读者传达信息。第四种是没有文字作为辅助阅读的无字书,仅用插图就可以完成对整体故事的解读。从文字在绘本中出现的的内容上看,大约分为诗意的文字内容,科普性的文字内容,故事性的内容。
在绘本《郊区故事》中,除了《远方的雨》《社区服务公告》《失忆机》以外,其余的故事都以较长篇幅的独立文字配以插画,这源于作者肖恩·谭的双重身份,他不但是一位插画艺术家,还是一位作家,这使得他的绘本作品具有一种罕见文学性。在绘本创作的中,文字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当绘本的插图与文字单独观看时它们拥有各自领域的魅力,当它们交织成为整体时,这种魅力更以几何倍的增长,使绘本增加了可阅读性。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郊区故事》中的Eric一章,如果不阅读文字,这似乎是一个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生物在人类世界生活的幻想日记,但是作者在文字中记录的却是完全的另一个故事。文本的文字以一种完全纪实的自白形式,讲述主人公家里来了一位寄宿的外国留学生,并以一种模糊且抽象地描述了这位留学生的言行举止与生活习惯,讲述了双方从不熟悉到努力的相互接纳与融入,直到留学生离开的过程,整篇文章没有提到这位留学生的外貌、性别、国籍,但是故事的细致与完整性让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在探讨留学生的问题上,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作为另一个视角探讨自己熟悉的生活的视角,毫无疑问,就算仅仅作为一篇短篇小说,Eric也是优秀的。
Eric的插图和故事单独地来看都已经很完整,即使不需要文字与图像的解释,他们也可以独立存在。如果将二者分开来看他们似乎不产生任何关系,但当Eric的文本与插图一起阅读时,一个新的故事产生了。Eric的原文中写道:
我以前一直偷偷地盼望家里能来一个外国客人——我有那么多东西要给他看,还可以扮演一次熟悉本地的专家,告诉他许多趣事和各种奇思妙想。幸运的是,Eric非常有好奇心,总会问许多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和我预想的不一样。
大多数时候我只能回答“我也不是很清楚”,或者“本来就是这样啊”。我觉得自己好没用。
单独阅读这段文字,绝不会联想到留学生Eric是一片来自幻想中的生物,这种用幻想的插画风格与纪实的文字内容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冲突感,同时图片与文字相互补充,比如图像中没有提到的Eric来人来家庭的原因,在文本中进行了解释,而文字中没有提到的Eric的外貌、兴趣等等也在插图中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并且使图文以一种非常和谐的方式镶嵌了起来,就像两个齿轮一样,相互独立,只有当它们完美的契合在一起并且運转的时候才会产生最大的作用,这也与前文提到的绘本的“乘积效应”不谋而合。
《郊区故事》中除了Eric和创作方法与之相仿的《爷爷的故事》以外,还运用了将文字作为图像的一部分进行创作的方法。文字从诞生以来就是图像的一部分,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就是来自对自然界图像的描摹。文字作为图像出现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表达内容,一是文字本身组合成的意义所传达出的信息,二是文字的形态所传达出的信息,包括文字的字体、形态、色彩、尺寸大小等等。《郊区故事》中的短篇故事《远方的雨》运用了这种方法,一幅幅单独小幅插图提供了第一层信息,第二层信息直观的理解文字的内容,第三层信息则是将手写体的文字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判断字主人的年龄、身份、心情等等信息,将故事补充完整。这也是绘本与其他的叙事插画区别最大的一点,将文字作为的图画的一部分可以是绘本的文字与图像之间结合更加紧密,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
(二)材料与媒介的选择
《郊区故事》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许多媒介,绘本创作实际属于插画创作的一种形式,其内在是含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递进关系的,谈绘本创作离不开插画。插画最早是作为一种对文字的解释和补充而出现的,因为插画具有独特的视觉吸引力,尤其是当代进入了读图社会后,插画更是作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之所以能够日渐成为主流的艺术创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对媒介的包容型,目前插画创作的手段可谓是无限的,无论是传统的架上绘画,还是数字媒体、实物拼贴,都创造出了非常优秀的插画作品。
在《郊区故事》中,作者采用的材料媒介有油彩、水彩、碳铅、拼贴、木刻、色粉等多种形式,对于材料的选择是趋于对文本与主題的氛围而选择的。材料媒介也是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们从散布的形状、气味、触感、来源等多方位的服务作品。在《爷爷的故事》一章中,为了营造出爷爷口中“最麻烦、最糟糕”的一段经历,作者选择用单色的碳铅排出根根分明的线条,配以低明度低纯度的淡彩,配合压抑、疯狂和恐怖的氛围。而在《别的国家都没有》中,作者则用油彩模仿15世纪的宗教壁画的形式,表现出只有这个国家的阁楼中才存在的伊甸园般的秘密庭院。插画是一种“戴着脚镣的舞蹈”,插画的材料离不开本文,如何能与文本更好地结合是插画艺术中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样绘本插图的材料选择只有与文本相契合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性,才能诞生优秀的作品。
(三)绘本的整体感
与同样是叙事插画的连环画、漫画不同,绘本是“绘”与“本”的结合,“绘”不能脱离“本”的概念,所以绘本的整体感非常重要,一本优秀的绘本应该如同电影一样使人产生代入感,不论是绘本插图的选材、文本、尺幅,还是封皮、装帧、纸质,等等都应该相互协调,一切都是为整本书服务。《郊区故事》这本书虽然是由十五个短篇组成,但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在“郊区”中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整体风格既能相互区分,又能产生微妙的统一,其中也包括布局与排版。在传统的连环画中创作中,排版布局通常是采取一段话配以一张图的形式,较为僵化和呆板,而漫画则已呈现故事情节为主,以“格”或“条”区分。相对的绘本的布局与排版则非常灵活,绘本将整本书视为一个整体,一本书中可以既有横跨两版乃至三版的大尺幅插图,也可以有小尺幅的插图星罗棋布地散落其间,使读者在阅读绘本时产生视觉上的愉悦之感。一些艺术家在进行绘本创作时,往往将光聚焦于每幅作品精致的画面中,而忽略了绘本的整体性,导致每幅画看起来都非常华美,但是整体绘本阅读之后却让人有疲惫感,《郊区故事》在排版上保证了每个故事的独特质感的同时,又从整体的角度将绘本排版的错落有致,由此可见整体感也是绘本艺术的魅力的重要来源。
三、结语
绘本是一门艺术的综合体,它与小说、电影等艺术与许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国内的绘本创作虽然在数量上已经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质量上与国外的优秀绘本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澳大利亚艺术家创作的绘本《郊区故事》出发,从图文结合、材料媒介、绘本的整体性三个角度,探析了绘本创作的几点要素。希望能通过对国外优秀绘本的分析,找到国内绘本创作方法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学习改进。
参考文献:
[1](日)松居直,郭雯霞,徐小洁译.我的图画书论[M].新疆青少年
出版社,2017.
[2]刘欢.当代绘本书籍的概念界定[J].艺术与设计(理
论),2009,2(07):259-260.
[3]张琴敏.绘本的表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0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