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户外“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2019-09-28陈维娅

关键词:户外课程游戏化微课程

陈维娅

摘 要:“微课程”是指在确保幼儿作息时间充足的前提下,根据本班主题课程的开展,在现有课程资源中寻找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选择适宜的方法实施的生成性课程。本文阐述了开发和实施“微课程”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户外“微课程”;开发和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5-105-2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我园聚焦户外活动中课程的生成与开展,基于幼儿经验、基于园所资源、基于兴趣与需要,开发和实施了“微课程”。笔者现在谈谈我园开发和实施“微课程”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一、开发户外“微课程”

1.从“预设规则”到“打破限制”

预设规则从教师规定主题、游戏时间统一、作品整理等方面逐渐转向主题由幼儿决定,允许适当延长游戏时间,现场保留作品。作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和推进者,教师必须拥有自主实施课程的空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依赖蓝本课程,习惯性地照本宣科实施计划以致课程实施僵化,无法充分利用丰富的户外课程资源,导致幼儿对一成不变的户外活动失去兴趣。当“打破限制”后,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让孩子更投入,“大高架”、“树屋”、“大阳山森林公园”等喜闻乐见的建构主题应运而生,而充足、自由支配的游戏时间能够让孩子更充裕地开展游戏,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作品不仅能在游戏时间呈现,而且还可以给全园的小伙伴一起欣赏,自豪感、满足感、成就感随之油然而生。

2.从“单一材料”到“多元材料”

我们的户外建构材料是大型的户外碳化积木,规格和种类是厂家提供的,在建构过程中,会受制于积木的数量、形状等限制,造成建构活动无法很好地达成,会出现无法连接、或不够丰富、没有情节等问题,于是,经过讨论、梳理、归纳,达成共识,需要根据当下游戏的需要来收集、选择游戏材料。除积木组件以外,游戏配件基本上可以分为:开放式材料(木板、管子、盒子、易拉罐等)、自制材料(各类标志、各类图片、各类设计图纸等)、购买的材料(装饰小人及动物、景观材料等)。从单一到多元,从固定到可变,材料愈加丰富,越能够促进孩子动手操作、创作表现,激发教师正视材料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关注材料的复杂度、难易度的差异,提高材料的可操作性。

3.从“任务导向”到“问题导向”

以往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看似孩子自主,但实则并不自主的选择,游戏的主导权还是在教师手上,每一次游戏以“任务”主导就会出现教师无视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无法观察到孩子真正的游戏表现。当遇到“孩子不开展建构,发生游离,怎么办?”“当积木变成了孩子打闹的武器,怎么办?”“当作品搭建得很高,够不着了,怎么办?”“当建构主题长期没有更换,怎么办?”“当分享交流的孩子总是集中在几个,怎么办?”通过分享、讨论、总结,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梳理出解决的方法,在实际游戏中发生,在实际游戏中解决,在满足孩子自由的前提下,需要鹰架孩子的学习,“自由≠放任”,放手的背后是需要教师能够积极观察、有效支持,才能给予孩子充分探索、挑战、提升的空间。

二、实施户外“微课程”

“只有深入地了解大自然,才能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在实施户外微课程时,我们基于儿童立场,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能力、问题和想法,当课程为幼儿提供走向生活的可能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能够获得快乐和愉悦,虽然投入自然探索的孩子常常似乎就是玩,殊不知,玩的过程即是代表了丰富、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体验,在游戏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

1.课程分享——伴随“花花草草”的学习

法布尔在《昆虫记》的“荒原有情”中提到:“这正是我梦想的:一块土地。哦!这是我的钟情之地,一块不需要太大……我可以亲密无间地与蜂儿们交谈,可以进行各种实验,可以记录下每时每刻观察而得的结果……”阳幼的种植园正是这样一片宝地,在这里,可以让孩子深入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萌发对植物的真挚情感,感受植物生长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里,处处有探究、有表达、有交流、有审美,孩子们自由、自主、愉悦、创造性整合发展着。

2.我们对种植活动的认识:由“零散”走向“全收获”

以前:由成人开辟、由成人主要负责种植,幼儿种植活动内容局限,仅限于在种植园外围、间断性观察植物,缺乏与种植产生直接的“感情交流”,形成的多為“零散”经验。

如今:在虞永平教授倡导的“全收获”理念下,作为幼儿园重要的课程资源,种植活动是幼儿对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以及植物与泥土、阳光、空气及水等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的过程。种植活动不只是科学活动,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3.我们的种植园:由“中规中矩”走向“富含寓意”

虞永平教授说:“环境是幼儿园课程根基,环境的状态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状态。”在开启种植改革时,我们将“我心目中的种植园”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们一致表示:“种植园要大大的,我们能走进去!”“种植园里应该有一条一条的小路!”经过反复多次的征集、调研、论证,我们把种植园从不足5平米扩大至50多平米,以桂花树为中心开辟了8条田埂,孩子们在四周充满田园气息的原木栅栏上画上自己手绘的图案,纵横交错、材质各不相同的田间小路传递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孩子们的“种植园”诞生了!

4.我们的种植活动:由“单一”走向“综合”

种植活动不只是科学活动,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活动。基于孩子的问题和探究,我们的种植活动课程网络图初现雏形。

在种植活动中,我们从“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理、收获什么”四个方面开展,分别梳理出(1)“种什么”——将决策权交给孩子。亲子调查《种植园大调查》、科学《有趣的种子》、数学《种子排队》、科学《各种各样的工具》等;(2)“怎么种”——在实践中直接体验。综合《种植园规划》、绘本《蚯蚓的日记》、数学《我和植物比身高》等;(3)“怎么管理”——学会用科学角度看问题。美术《我和植物的“约会》、科学《菜叶上的洞洞眼》、科学《植物怎么长大》、实践活动《参观菜场》、调查活动《天气预报》、科学《植物喝水学问大》、综合《美味的大蒜》等;(4)“收获什么”——收获喜悦何止一点点。科学《植物的哪里可以吃》、语言《植物的用处大》、烹饪活动《南瓜小圆子》与《山芋粥》等。

在“全收获”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不以结果为最终目的,注重在种植过程发生的自然学习,倡导在自身探究的过程中去尝试种植,除草、挖坑、埋种、浇水、搭棚等内容。我们通过追踪观察、细致观察,在亲身实践中得出结论,树立了通过实际探索来获取事实的科学态度。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在课程游戏化的践行中,我们更重视课程游戏化精神和内涵,而不是形式和内容。我们由衷地希望,在自然中,一片落叶、一滴露水、一只蜗牛、一场细雨……都能够将孩子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自然带给他们的美好,美好地如同那句话“那些感受过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猜你喜欢

户外课程游戏化微课程
以安全掌舵 让健康航行
我园混班混龄户外运动组织策略初探
幼儿户外游戏的初探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