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结果及预后

2019-09-28李云星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5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

李云星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结果及预后。方法 84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心率、动脉压、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66.67%、自主呼吸恢复率为71.43%、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8.10%、存活率为95.24%均高于对照组的26.19%、47.62%、64.29%、69.05%, 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率、动脉压、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104.31±10.29)次/min、(9.04±2.09)kPa、(0.68±0.21)分;对照组患者心率、动脉压、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85.56±8.39)次/min、(7.02±1.89)kPa、(1.82±0.51)分;实验组患者心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 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78.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69.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抢救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流程;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5.102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衰竭, 无法搏出足够的血液确保大脑及其他重要器官的需要, 一般在心跳停止5~8 min内称临床死亡期, 处于此期的患者若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措施是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的[1]。心肺复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但也应注意流程的规范性, 并提高医生与护士配合度, 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作者通过对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研究, 以探究其抢救结果及预后,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4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在院内或急救时发生心跳骤停, 且无其他严重疾病, 并已排除精神障碍者。本研究方案已经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2例。实验组男20例, 女22例, 年龄36~80岁, 平均年龄(60.31±11.24)岁;其中15例心血管疾病, 12例创伤性休克, 8例脑卒中, 4例失血性休克, 3例电击伤。对照组男21例, 女21例, 年龄35~79岁, 平均年龄(60.43±10.28)岁;

其中14例心血管疾病, 11例创伤性休克, 9例脑卒中, 5例失血性休克, 3例电击伤。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 即患者入院后, 送往急诊科, 经医生确诊为心脏呼吸骤停后, 即刻行心肺复苏治疗。抢救室内护士应包括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组长)和其他不限工作经验的护士一起帮助医生对患者采取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检测全导联心电图。

1. 2. 2 实验组 采用优化急救护理, 包括3人分工法、2人分工法、1人分工法。①3人分工法[2]:护士A为经验丰富的护士, 主要负责管理患者呼吸道, 确保呼吸道畅通, 给予患者吸氧, 及时将患者痰液清除干净;同时, 协助医生完成气管插管,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士B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 在医生治疗患者时站在患者侧位, 主要负责管理患者循环系统, 建立静脉通道, 帮助患者完成抽血、配血、输血工作, 并与医生一起按压患者胸外心脏, 配合医生完成穿刺操作、除颤等, 同时密切监护患者心电。护士C为经验较少的护士或实习生, 主要负责止血、包扎;同时负责记录患者的抢救次数, 并完成导尿工作。②2人分工法:护士A负责完成3人分工法中护士A及护士C的工作。护士B工作内容与三人分组法相同。③1人分工法:医生在治疗患者同时负责完成3人分工法中护士A的工作, 再由1名护士完成3人分工法中护士B、护士C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 护士应积极主动进行急救, 并遵医嘱操作, 术后还应多与患者沟通, 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紧张、不安情绪。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心率、动脉压、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心肺复苏效果通过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自主呼吸恢复、心肺复苏成功及存活情况进行评定。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彻底消除, 体征恢复至正常, 精神状态优;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 伴有轻微并发症;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有改变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包括胸部不适、恐惧心理、抽搐、反应迟钝、记忆减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心率、动脉压、心理状态比较 实验组患者心率、动脉压、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104.31±10.29)次/min、(9.04±2.09)kPa、(0.68±0.21)分;对照组患者心率、动脉压、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85.56±8.39)次/min、(7.02±1.89)kPa、(1.82±0.51)分;实验组患者心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 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出现胸部不适2例, 恐惧心理3例, 反应迟钝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患者出现胸部不适12例, 恐惧心理9例,

抽搐4例, 反應迟钝5例, 记忆减退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57%;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显效30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0例, 有效9例, 无效1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9.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 若不及时抢救, 将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不可逆损害而死亡。因此, 在通过心肺复苏治疗患者时一定要准确、高效、规范且持续, 才能确保心肺复苏成功。而临床常规的护理干预还不够规范, 急救人员认识相对薄弱, 且因分工不明确, 致使急救时无法做到行动迅速且有效, 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4]。与常规护理相比, 优化急救护理对护士要求更高, 需要护士具备一定急救知识, 且反应迅速, 主动性强, 能够及时评估患者病情, 再加上分工明确, 能够使护士积极按照分工, 配合医生完成抢救, 进而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5, 6]。本文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 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抢救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慧. 优化护理流程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吉林医学, 2015, 36(5):1029.

[2] 吴艳平. 优化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可行性分析.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13):144-145.

[3] 陈争艳. 对接受心肺复苏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进行优化式护理的效果探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13):162-163.

[4] 杨娟. 刍议优化护理流程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医学信息, 2015(48):220-221.

[5] 柳燕.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29):92, 99.

[6] 杜琳琳, 张志勇.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8):8-10.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
MCC小型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探讨影响院前及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