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情怀的多向度书写
——王宏波作品阅读札记

2019-09-28○张

文艺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俄罗斯

○张 同

敬业也是一种爱国情怀

王宏波笔下的俄罗斯对森林的崇尚应该说仍然是我们的一面生态治理的镜子。在《回望俄罗斯》这部作品中,从到达莫斯科开始一直到离开这个国家,46个章节,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有作者对生长在不同场地树木的细心观察与打量。他把树与人的关系融为一体来领略与思考,把别人的生态和谐之道,带回来学习与借鉴,这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爱国,也是一种爱国的积极行动。

在《回望俄罗斯》中,首先听他对莫斯科的介绍:“我们看到森林与城市相依相伴,森林后面是高大的建筑,建筑又被森林所包围。莫斯科是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他们在城市的发展中注重城市生态,划出大片土地进行森林建设,树林面积小有几百亩,大的以平方公里计。在城市的周边,还建有数公里宽的环城林带,是名副其实的‘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对一个城市的描述,可以从多方面切入,王宏波看莫斯科,他把生态与绿化放在第一位,说明了他与众不同的视角,也让读者体会到他心中的价值取向。他走进一个很普通的居民小区,仔细观察:“院中随意散漫地生长着一片树木。那些树既不整齐划一,也不排列整齐,一看就知道是城市建设中被保护下来的,散发出一种山野的清新,好像让皎洁的月光传达对人类的感情。”他告诉读者,绿色是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基本色调。草坪配置大多是自然式的混生草坪。各种野草野花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天然的草毯。他用简洁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乱在江南”的天然绚丽,天然的也是高贵的,无需雕琢,而且在绿化上,他们大量使用乡土树种。有椴树、白桦、殴洲赤松、橡树。在俄罗斯新闻社总部,他习惯性地观察,“阳光洒在寂静的院里,周边树木蓊郁,绿地碧草如茵”。在王宏波充满了绿色的叙述里,让读者感到那里吹送的风是绿色的,呼吸也是绿色的。这种每到一处对树木的感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的职业,他来自黑龙江林业报社,从职业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敬业程度,而敬业也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现。

且行且思的使命担当

在与俄罗斯媒体朋友交流之后,他写道:“我挥手向他们告别时,心中却在想: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媒体的对外宣传和交流能力和水平?我想起在北京刚刚结束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对媒体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在对外宣传报道中要紧紧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使世界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有责任有情怀有担当的中国媒体人的片段心语,却也是他时时牢记的使命。

王宏波在书中介绍莫斯科的地铁建筑得美轮美奂。美在哪里呢,是地下的艺术殿堂。每个地铁站都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故事、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地铁站。这让我们想起地铁站铺天盖地的广告,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地铁站作为人群流动相对集中的地方,究竟是眼前的广告收入重要还是文化艺术的传播对一个民族文化强大的影响重要。

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俄新社迅速作出反应,并发表了《中国,挺住》的文章。“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份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需要支持。”这些友好的舆论支持,让我们对俄罗斯新闻社充满了敬意。俄罗斯的媒体80%是国家投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20%由自己通过广告解决。而广播电台全额由国家负担。俄罗斯的高端人群还是喜欢纸质媒体,社会政要、大财团老板等,边喝咖啡边读报。应该说,这些对照对于各国媒体都具有参考价值。还有独享了一个时代骄傲的《真理报》,列宁曾把一度时期的《真理报》比喻为“预报明媚春天即将来临的第一只燕子”。一份《真理报》走过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新媒体仍然有着诸多的启示。

在红场,王宏波想起在2013年5月9日,为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68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红场举办的阅兵式的演讲中说:“我们还记得战争的创伤是什么。我们会尽一切可能让任何人都不能发动战争,威胁到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土地,我们将努力维护世界的安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3月24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说时也强调:“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边行走边记录,是王宏波的良好习惯。“我在当天的日记中人叙道:我坐在高铁列车上,从窗口看到道路边茂盛的、连绵的森林和城市里的森林,这是莫期科或是整个俄罗斯的最大特点。在广阔的森林中间闪动着河流的波光。此时,已是北京时间深夜了,可是这里由于受极昼的影响,天色尚在大亮,天边的余晖正在燃烧着殷红的、玫瑰色的晚霞,在森林的上空跃动……在森林间棋步着私人的别墅,都粉刷成绿色或灰色,与周边的河流、森林和果树枝头垂着的红色果实浑然相配,在白色的木栅栏里可以看见悠然散步的黑底白花的奶牛,还可以看见主人进出的身影。”

最有趣的是王宏波在参观俄罗斯的冬宫时由看而想的一段情感纠结。在冬宫亚洲馆里,陈列着大量来自中国的艺术珍品。沙皇与妻子的居室装饰,多有中国宫殿的元素,特别是在沙皇居室的红色客厅里还珍藏着一只中国清朝时期的铁公鸡,公鸡的造型十分逼真,而且每周三的早晨还会自动啼鸣报晓。“我在这些中国国宝面前,心中有些纠结,感情上有些通不过。同时,我在想,这些中国的国宝是怎么来到这里的?难道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书中写的那位王道士贩卖出来的吗?还是沙皇掠夺的战利品?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中国的国宝在这里被保存得完好无损。”要想全部看完这些展馆,有人计算过如果参观所有的艺术珍品,参观路线有22公里长,如果在每件展品前看一分钟,每天8小时要看15年,如果每件展品看一秒钟,也要看3个月。读到这里,不禁冒出两个字:“天啊!”

回望的意义在于回想和悟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因学识深浅不同,感受自然不一样,从而收获的思想、提炼的高度也就不一样。王宏波对俄罗斯的回望,引发读者对俄罗斯那些艺术大师们经典之作的再次回味,如列宁的“工厂不应该属于资本家,而应归你们所有;土地不应该属于地主,而应归农民所有”;普希金的“思想是艺术语言作品的真正生命”;托尔斯泰的“从自由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东西远比课堂上多”,等等。特别是普希金的《致诗友》,对今天的诗歌爱好者,应该有启示:“通过危险的途径来追求桂冠|还要跟严格的批评大胆论战|阿里斯特,听我的话,放下你的笔|忘却那溪流,幽林和凄凉的墓地|不要用冰冷的小诗去表白爱情|阿里斯特,不要以为只会押韵|大笔一挥,不吝惜纸张,就成了诗人|要想写出好诗,并不那么容易。”从小就受到俄罗斯文学熏陶的王宏波长大后成了一名作家,能到他喜爱的文学大家们的家乡去看一看,无疑是幸运的。他站在涅瓦大街,面对悄然降临的暮色,想起果戈里在小说中对于涅瓦大街夜色的描写:“一旦暮霭沉沉,笼照在屋宇和街道的上空,岗警披着挡风的粗席,爬上梯子去点街灯,那些白天不敢摆出来的版画又从商店的低矮的窗口展示出来的时候,涅瓦大街重又活了起来,开始热热闹闹了。这时,神秘的时刻降临了,灯光给万事万物都点上了一层奇妙而诱人的光亮。”如果说能有机会去果戈里的家乡是一种幸运,那么,还能站在涅瓦大街上重温曾经读过的经典片段,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了。柴可夫斯基虽然对于婚姻存在极度恐惧和痛苦,但是他却钟爱一位孀居的梅克夫人,同时也得到了她的资助。他们从1877年到1890年间相互通信多达1200封。他们约定永不见面,但机缘巧合下,还是在一个场合邂逅了,但只是四目相视那短暂的瞬间,便各自走开。艺术大师的个人情感生活,可窥见一斑,虽有其特殊性,却又没有脱离人性。在王宏波的回望中,我们也再次回望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画家列宾等众多大师。回望的意义在于想,回想与思索,便是悟道。

王宏波的俄罗斯之行很幸运,他竟然还在他乡遇故知。“我们握别,由刚才迎接我们的那位小伙子送我们。在交谈中我们得知他是中国新闻社特派到这个报社的,做总编辑,负责出版业务。我更为高兴的是他——商永,还是我们哈尔滨人,家就住在南岗区的阿什河街一带。从哈三中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到中国新闻社工作。”在王宏波的这本《回望俄罗斯》里,我还读到了熟悉的一些言论。这些句子是我曾经抄在读书笔记上的,久习之便能背诵了,王宏波也如此喜爱地记录其中,说明我们在某种认知上的一致,读来亲切。

记录的意义在于留下珍贵的文献

在《高莽画传之感谢故乡——哈尔滨的青春时光》里,我们认识了俄苏文学翻译家、作家、画家、蜚声中外的大家高莽。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名字,但在读这本书之前,说实话真不知道高莽是谁。是从王宏波的这本书里,知道了高莽早在1998年就和田大畏一起翻译了《锌皮娃娃兵》的中文版,由昆仑出版社出版。《锌皮娃娃兵》的作者就是阿列克西耶维奇。他在翻译阿列克西耶维奇的作品时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文学使命的本质,最后就是揭示、暴露国家隐藏的、不愿人知的一面。”1989年初冬,阿列克西耶维奇随苏联作家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里的苏俄文学研究人员高莽等人座谈。阿列克西耶维奇衣着朴实,发型简单,略带忧思的面颊上闪着一对灰色的眼睛。她讲话谦虚、稳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不用豪言壮语,但每句话出口时似乎都在她的心中经过掂量。分别时阿列克西耶维奇赠给高莽一本白俄罗斯出版社出版的《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书的扉页有阿列克西耶维奇手写的赠言:“纪念我们在伟大的中国土地上的会晤。”

高莽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哈尔滨这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里,“他漫步教堂,徜徉市井,街头写生,书店浏览,江中泛舟,冰雪飞翔……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闯关东后代奔涌流淌的血液,俄式的教育,文学的酷爱,艺术的天赋在这座城市酝酿分蘖,从而在日后的漫长岁月中,终于成长为一颗硕果满枝的参天大树”。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特色对一个人成长的熏陶。因此,他感谢故乡。事实上,故乡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只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罢了。大情怀的人才会对故乡有感恩之情。

且行且思且记,王宏波是个勤奋的人。作为媒体工作者,他的工作那么忙,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出版了《大森林之恋》《在历史的连接点上》《雪夜,我们听诗去》《高山莽莽》《林业新闻论》《党校日记》《回望俄罗斯》《高莽画传之感谢故乡——哈尔滨的青春时光》等,透过这一部又一部的作品,我们看到了宏波工作之外的时间利用和文学集成。面对这样一位写作同道,我个人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之所以喜欢王宏波的作品,除了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和干净透明的思想之外,还因为一个人,那就是我们枝江籍的清朝末年研究边疆地理的学者曹廷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对黑龙江流域的民族、历史、地理、古迹、社会经济作全面调查的人。中俄边境线是在他手里确定的。他的著作《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为我国东北史地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枝江和哈尔滨似乎没有多大联系,但盘点一下历史人物渊源,才发现我们在共同致敬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成了追梦路上的同道。而王宏波能走出国门去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他更大的理想,不正是曹廷杰等先辈爱国学者所期望的么?

《回望俄罗斯》和《高莽画传之感谢故乡——哈尔滨的青春时光》,都采用了《中国国家地理》版式的图文并茂,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还能欣赏丰富的图片,无论是史料图片还是作者现场拍摄的,都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和视角审美上的满足。作者王宏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是记者也是作家,这样的多面手,呈送给读者的自然也是一道具有综合价值的文化大餐。正如阿列克西耶维奇追求真实的写作一样,王宏波以一个新闻人、摄影人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为我们展示了“文献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品读到了他对爱国情怀的多向度书写。

猜你喜欢

俄罗斯
在俄罗斯感受“五一节”
俄罗斯猫展
战机在叙被击落惹恼俄罗斯
民营油企的俄罗斯梦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2012——俄罗斯别无选择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墙怎么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