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工厂》:看全球化浪潮下的别样中国故事

2019-09-28方正宇

上海工运 2019年9期
关键词:剧情片福耀管理层

方正宇

主角说

大家都在关注福耀玻璃美国公司,你们就是佼佼者。

我们是一个大星球,一个有些分裂的世界,不过却是一体的,今晚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几十年里,我拼命开工厂,是不是破坏了环境和安宁?我弄不清楚到底是有功之人,还是有罪之人。

一出好戏

美国蓝领碰撞中国老板

“曹德旺跑了吗?”几年前,围绕着福耀玻璃远赴美国投资建厂的决定,曾在国内引发了不少热议。而在2019年,美国网飞公司专门推出一部名为《美国工厂》的纪录片,试图从劳资关系的视角,来展现这次投资给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

尽管是一部主打写实的纪录片,但《美国工厂》也不乏类似剧情片的跌宕起伏。在全片最开始的部分,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宽大的厂房,先进的设备,还有一大批对中国投资者感恩戴德的美国工人。毕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丢掉了工作,甚至因为失去房产而不得不委身于亲戚家的地下室。正是福耀美国工厂的建立,让他们重新租得起独自生活的公寓。所以在面对同厂的中国员工时,美国同事普遍表现出友善态度,会在邀请对方做客时购买最上等的食材。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工厂逐渐进入到运营阶段,在中方与美方、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相继出现了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比如在中方管理层看来,美国工人平时的工作态度实在太散漫,由此导致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在美国工人眼中,中国管理层经常漠视包括劳动安全在内的各项规定,同时也缺乏对工人的尊重。

对于各种矛盾冲突,《美国工厂》并没有直接作出是非判断,而是相对中立地把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然后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观众。毕竟只有在剧情片中,观众才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角色。而在纪录片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只是各参与者分别基于自身利益作出了不同选择而已。

比如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情节:福耀邀请一批美国管理层参观中国工厂,在生产车间内举行的班会仪式上,由中国工人们组成整齐划一的队列,并且共同呼喊各种口号。在摄像镜头中,观众能明显感受到美国管理者对此的惊愕和不适应。而回到美国之后,有些管理者希望移植中国工厂的经验,也打算在生产开始前举行类似的仪式;但在美国工人那里,却普遍表现出敷衍和嘲笑的态度。

方法论

在“因地制宜”中继续探索

方正宇沪上著名律师、时事评论员

以上的鲜明反差,也许是对观众提出了问题:在中国看似行之有效的这套班会制度,就一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吗?恐怕未必。反过来看,美国工人那种追求个人自由的态度,就一定更值得推崇吗?好像也不见得。在反差的背后,实质反映出中美两国在企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

其实在跨国投资的生产管理过程中,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就好像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大批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时,曾面临各种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样道理,当中国资本终于向海外迈出脚步时,也需要对困难进行充分估计,而不是简单照搬以往在国内的成功经验。

甚至更进一步看,即便是那些曾在某个时期为中国工厂带来成功的做法,在国内也未必能长期照搬。比如纪录片中有段发生在中美两国员工之间的对话,中国员工用居高临下的口吻表示,美国工人能享受一周五天的8小时工作制已经足够幸福了;在中国,福耀的很多工人需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每个月只能休息一两天。实际上,这些被当成经验来炫耀的内容,可能已经违反了国内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所以在保障员工权益的问题上,以福耀为代表的各类工厂也的确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与可以由编剧决定以悲剧或喜剧收场的剧情片有所不同,作为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的结尾更为耐人寻味。一方面,在连番调整管理层之后,福耀的美国工厂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另一方面,与人事管理、生产安全有关的各种争议,并没有真正远离这家工厂。包括在最后的镜头中,中方管理者向曹德旺表示未来可以用自动化设备进一步裁撤生产岗位;而在他们的身边,就是几名或许会因此失业的美国工人。纪录片此时还专门打出字幕,表示用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力正成为世界性的趋势。而在这种趋势面前,管理者到底如何在生产效率与工人权益之间实现平衡,是一个无论中国工厂还是美国工厂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剧情片福耀管理层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宁浩获瓦尔达“最受关注人物奖”
浅析电影《大佛普拉斯》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小家背后的大世界
曹德旺:曹晖“从头到尾都同意接班”
福耀玻璃可提高分红比例
福耀定力
福耀:为美国汽车做好漂亮玻璃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