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的研究进展

2019-09-28张成邓林密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热浪疟疾传染病

张成 邓林密

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气候差异大,因极端天气等气候事件导致的泥石流、洪涝频繁发生,由于热浪寒潮导致的死亡也常见报道,空气污染更是我国每年的热点话题,气候变化对健康中国2030 战略的实现提出了挑战。《“柳叶刀2030 倒计时”2018年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1]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恶劣影响。国内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的研究课题尚不丰富,了解我国当前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现状,掌握国外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的热点,对于迎接未来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研究的挑战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公共卫生等部门为适应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我国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的政策与行动

我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007 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制订了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先后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 年)》[3]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4]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并加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定期公布年度报告。十八大以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通过保护环境促进居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在制定或执行气候变化应对措施、计划或战略,促进气候变化的卫生适应和缓解等方面做了诸多工作,见表1。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热点

2.1.1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传播的证据

国外学者在建立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传播的证据时,主要围绕短期气候变化与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与传染病传播的关系以及基于气候变化与传染病建立预测模型3 个方面。以疟疾为例:早在1995 年,Martens 等[6]基于一般环流模型的人为全球气候变化情景纳入一个综合链接系统模型,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疟疾发病率的潜在影响,发现在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部分地方病较少的地区,感染发病率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疟疾发病率风险普遍增加。Ren 等[7]基于物种分布模型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疟疾病媒可能产生的影响,发现到2030 年,大劣按蚊、微小按蚊、雷氏按蚊、中华按蚊数量都将增加,接触4 种主要疟疾媒介的人口都将大幅净增长。Linthicum 等[8]研究了1950 年~2011年朝鲜半岛区域气候趋势相对于军人和平民疟疾病例的关联,认为气温的升高很可能导致了1993 年疟疾在韩国的重新出现以及发病率在2011 年达到高峰。

2.1.2 气候变化与疾病负担

气候变化对全球健康产生极大危害,但气候变化引起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的测量比其他决定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引起的DALYs 的测量更加困难,导致开展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定量风险评估难以实现。2002 年,WHO 对全球100 多种疾病(疾病组)的负担进行量化后,组织制定了疾病负担定量评估的通用方法——比较风险评估法,用于测算归因于不同风险因素的累积疾病负担,并对26 种危险因素从选定的时间点直到2030 年引起的疾病负担进行了定量评估[9]。该评估方法为全球气候变化疾病负担评估打开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已被应用于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健康结果和一系列气候敏感疾病的现有和新模型,以便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当前和未来疾病负担的影响[10]。

Yoon 等[11]收集了气候变化各危险因素的气象数据,采用DALYs 量化了韩国气候变化造成的疾病负担,结果表明,2008 年韩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总负担为6.85DALYs/千人,热浪诱发的脑血管疾病占疾病总负担的72.1%,其中高血压疾病1.82 DALYs/千人,缺血性心脏病1.56 DALYs/千人,脑血管疾病1.56 DALYs/千人。Eckelman 等[12]基于适当的时间建模尺度,选择5 个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相关的因素,预计美国每年因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12.3 万至38.1 万DALYs,其中营养不良所占比例最大。

表1 我国气候变化应对的行动与政策概述

2.1.3 监测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结论:气候变化可能会使某些媒介传染病的地理分布扩展到更高的海拔,并使某些地区的传播季节延长。国外学者为了明确地预测这些疾病的分布变化,意识到需要进行监测以收集数据,获得相关证据。方法学上往往采取时间序列分析,首先阐述监测对于获得气候变化早期健康影响证据的积极意义,然后探讨监测遵循的原则、监测数据的来源等,最后对数据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Peng 等[13]使用泊松回归模型评估芝加哥热浪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从数据库获取1987 年~2005年芝加哥所有非意外原因死亡率、大气颗粒物和臭氧水平、温度和露点温度的每日监测数据。根据7个全球气候模型估算出2081 年~2100 年期间3 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芝加哥每年因热浪造成的死亡人数在166 ~2217 之间。Chaves 等[14]采取间断时间序列分析(间隔5 个月),监测发现,20 世纪80 年代末和21 世纪初至今,疟疾在低海拔地区(<1600 米)呈不均匀的减少趋势。疟疾变化趋势的不均匀性可能反映了推动疟疾传播的多种因素,并突出表明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获得细粒度的数据,以便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消除干预措施对疟疾传播的影响做出可靠的推断。Hajat 等[15]按地区和年龄组,使用时间序列回归描述当前温度-死亡率关系,发现在所有区域观察到热相关和冷相关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预计到 2050 年,与热相关的死亡将从目前的基线水平上升约257%,与冷相关的死亡将从基线水平下降2%。未来与温度有关的死亡人数会增加,来自炎热天气的健康保护将变得越来越必须,减少寒冷影响的措施也很重要。Rejeki 等[16]采用印尼普沃勒佐疟疾流行地区2005 年~2014 年月度数据进行生态时间序列分析,自变量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湿度、最低湿度、降水量、人口迁移和既往疟疾病例,因变量为阳性疟疾病例,结果表明,湿度、降水量、人口迁移和既往疟疾病例与新发阳性疟疾病例有显著关系。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一般性描述

人体健康对气候系统发生的各种变化,如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极端天气、热浪寒潮、空气污染等,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这些变化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17]带来了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图1所示。近年来,国内学者归纳了不同气候变化对人群产生的直接健康效应和间接健康效应。见图1。

直接健康效应表现为热浪、寒潮及其他极端天气事件对健康产生的直接影响。综合大量学者对气候变化影响居民健康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热浪和寒潮已引起居民死亡和发病人数增加[19-21],温度与健康研究领域大家公认的学科范式还尚未建立[22]。研究表明,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了不同类型非传播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受热浪、寒潮影响引起的高死亡率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等,热浪过程中气温越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越大[23],气温的升高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24]。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或气象灾害,如泥石流、洪水、台风等会直接导致死亡率、伤残率、传染病发病率的增加,甚至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心理健康[25],并对公共卫生设施造成破坏。

间接健康效应表现为通过媒介传染病、空气污染等对健康产生的间接影响。我国出台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 年)》、《“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等,说明我国媒介传染病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传播性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登革热等)发病率的空间和时间范围[26]。气候变化会影响血吸虫的传播程度和传播范围[27],扩大血吸虫、疟疾流行区范围[28-29],随着温度的升高,疟疾的发病率会增加,传播季节会延长[30]。有学者[31]对海南省登革热的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是登革热流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此外,气候变化导致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加、洪涝频发以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环境恶化,还会使各种水源性传染病、食源性传染病以及再现和新发传染病发病增加[32]。

图1 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主要途径及分类[18]

工业能源和运输系统的污染形式,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加剧了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全球乃至我国最大的健康风险之一。户外空气污染中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增加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以及脑血管病死亡风险[33]。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依赖,可以为儿童以及未来实现非常可观的健康和经济效益[34]。

2.2.2 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区域证据研究

我国学者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时,大多从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疾病影响出发,寻找证据予以支撑,与国外监测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有相似之处。

王式功等[35]重点分析了近30 年甘肃省气候变化特征及传染病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并建立了主要疾病的预测模型。司丽丽等[36]针对海河流域发病率较高且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花粉过敏症以及地方性氟中毒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一些疫区可能扩大到该区的疾病进行了简单分析。刘玲等[37-38]采取病例交叉法,研究极端气候事件与北京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发现温度降幅大且伴随高气压的寒潮和热浪期间日最高气温的波动均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等。路凤等[39]研究表明,大气中PM10 浓度的升高可能引起南京市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且季节因素可能会对此产生修饰作用。

2.2.3 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认知研究

提高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认知水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常重要的措施[40]。当前,国内涉及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方面的认知研究并不多。医疗卫生人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较高,但关注度和关注意愿较低[41-43]。高校大学生对热浪与健康的认知状况一般,对热浪的应对知识尤其缺乏[44],影响因素分别有年级、性别、文理科和是否参加过环保活动[45]。小学生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热浪)健康风险认知水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认识有待提高[46-47]。居民应对气候变化有良好的态度,但关注度、相关知识的认知正确率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干预,可以促进居民在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48-49]。

2.2.4 其他研究

除了前文所述研究领域外,国内学者还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其他研究。例如周后福[50]综合考虑各个气候因子的影响程度、变化机理,建立了不同的气候因子影响人体健康的经验关系式。朱琦[51]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健康脆弱性评估的方法,包括概念及概念框架的建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脆弱性指数及等级划分、结果检验等。赵群等[52]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绘制了影响路径,提出了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3 个层面的应对措施模型。曲相霏[53]认为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加强健康权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盛戎蓉等[54]阐述了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暴露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危害,并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挑战,提出了加大研究支持力度等建议。

3 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与国外学者研究相比,当前我国在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方面的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的研究主要是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一般性描述和对影响机制的分析研究。第二,我国在收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证据时更多的是分析某段时间变化过程中某类疾病健康结果的出现,很少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修饰作用。但国外会对健康结果中归因于观测到的气候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第三,认知研究的对象、范围还需扩大。

总体来看,虽然气候变化受到我国政府重视,政策也大力支持,但我国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气候变化影响健康的理论研究太少,相关的研究范式尚未建立。居民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应对不够敏感,气象监测工具的研制、监测效果应用等尚不成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居民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的认知。可以借助爱国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行动、健康中国行等宣传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②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影响因素,加强气候变化脆弱性、适应性评估,确定优先研究领域。③拓展研究视角,加强对气候变化导致疾病负担的研究,加强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流行病、医学、心理等学科的交叉,丰富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的研究内容。④开展监测评价,针对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借鉴我国对环境与健康等领域监测的先进经验,收集相关气象监测证据。在方法学上注意考虑气候变化证据、归因、修饰效应以及其他解释因素等,建立气象因素与健康指标的联系,通过模型拟合,来推广监测结果进行预防。

猜你喜欢

热浪疟疾传染病
中国消除疟疾流行后如何加强临床医生疟疾的诊治能力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清凉一下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热浪侵袭
热情与热浪试比高 2017年8月三大电影排行榜及预告榜
输入性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