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肩部外生性巨大表皮样囊肿1例
2019-09-28王娟林伟清颜廷凯王宝仁
王娟,林伟清,颜廷凯,王宝仁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毕节55170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24岁,自由职业。左肩部外生性肿物渐进性增大6个月,6个月前无诱因于左肩出现米粒大小暗红色结节,稍突起于皮面,呈半球形,触之稍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以治疗,随时间延长,结节不断增大,明显突出皮面,表面增大,基地较宽,呈蒂状,触之软,无红肿、疼痛,于2017年08月28日入院,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左肩部皮肤见1个为4 cm×3 cm×3 cm大小半球形暗红色肿物,表面可见树枝状血管分布,基底较宽,呈蒂状,质软、活动性好,见图1。入院后积极完善术前相关辅查,明确无手术禁忌后于2017年08月29日在手术室局麻下行左肩部肿物切除术,皮瓣形成修复创面。术后病理回示:大体所见:带皮肿物1个,总4 cm×3 cm×3 cm,皮肤面积3 cm×3 cm,肿块呈半球形突起,单房囊性,囊内充满豆腐渣样物,囊内壁光滑。诊断:(左肩部)表皮样囊肿,见图2、3。术后5 d换药见切口愈合良好。随访2个月未复发。
图1 左肩部皮肤见1个为4 cm×3 cm×3 cm大小半球形暗红色肿物,表面可见树枝状血管分布,基底较宽,呈蒂状,质软、活动性好。
图2 囊肿壁表皮由外向内依次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表皮突消失,囊内充满角蛋白,呈环层状排列。(HE染色×100)
图3 囊壁(HE染色×400)
2 讨论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的囊肿,其壁由表皮构成,好发于青年、儿童,生长缓慢,临床表现呈圆形、隆起性结节,有弹性,正常皮色,直径在0.5~5 cm之间,可以移动,无自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内容主要为角质,可化脓[1:1715-1716]。关于表皮样囊肿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表皮植入学说,因感染、外伤或手术时,一些表皮组织随外力或异物植入皮下组织内,继续增殖生长后形成;一种是胚胎期异位外胚层组织发育学说,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进入其他组织内的外胚叶未发生退变而继续发育而成[2]。组织病理表现为单发性囊肿,位于真皮内,囊壁上皮与表皮组织或毛囊漏斗部的上皮相似,由外向内依次为基底细胞层、棘层与颗粒层,表皮突消失,囊内充满角蛋白,呈环层状排列。有时可见一些角化不全细胞,偶有钙化。早期囊壁有数层鳞屑上皮,间或有颗粒细胞[3]。
临床上与多发性脂囊瘤、脂肪瘤、皮肤纤维瘤鉴别。多发性脂囊瘤罕见单发,早期皮损小、圆顶、半透明状,直径数毫米至2 cm,隆起,可移动,表面皮肤可正常,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呈黄色,较大囊肿柔软,较小者如橡皮样硬度。组织病理表现为囊肿位于真皮内,囊壁与表皮相同(其中含有基底膜及表皮各层细胞),小囊肿中充满固体角质,陈旧而较大的囊肿更类似毛皮脂囊结构。脂肪瘤可单发或多发,质地柔软,可以移动,基地较宽,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组织,组织病理表现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群集成小叶状,周围有多少不等的结缔组织间质及毛细血管包裹[1:1739-1740]。皮肤纤维瘤是一种常见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损害为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硬,直径0.5~1 cm,表面光滑或粗糙,与皮肤黏连,但与深部组织不黏连,侧向压迫可使损害中心产生“小凹”,一般无自觉症状,可长期存在。病理组织无包膜,由旋涡状梭形细胞束和胶原束组成[4:654-655]。患者皮损表现为外生性突出皮面的肿物,接近5 cm,表面皮肤呈暗红色,并有树枝状血管,与表皮样囊肿通常呈圆形、隆起性结节,表面皮肤正常,基地无蒂差别较大,该患皮损更倾向于脂肪瘤,而脂肪瘤皮损表面皮肤正常,与该患皮损又有所区别,经切除后病理检查符合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最快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1个小切口,甚至通过2~4 mm大小的皮肤环钻活检小孔将其摘除,有炎症的囊肿可以采取手术切排囊肿和内容物的方法。假如残留有囊肿壁的碎片,通常会导致复发[4:646]。本例患者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物之后无复发。
综上所述,该患皮损生长迅速,皮损表现为外生性突出皮面的巨大肿物,基底有蒂,与常见的表皮样囊肿临床表现不同,肉眼难以辨别,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手术切除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