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境脉学习”的综合实践单课时活动指导—以“巧手做陀螺”为例

2019-09-28徐黎

名师在线 2019年26期
关键词:陀螺情境评价

本文基于江苏省综合实践特级教师徐燕萍原创的教育主张“境脉学习”理念,结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中“巧手做陀螺”这一活动实例,对综合实践单课时短线活动指导展开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境脉学习理论框架及操作模式为依托,进行具体的应用实践探索。

综合实践单课时活动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也可以是中长线活动的某个点。做好单课时短线活动,找对活动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单课时活动“巧手做陀螺”选自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归属“设计制作”类。这类主题活动能够凸显“问题解决”与“创意物化”的学段目标。

基于江苏省综合实践特级教师徐燕萍原创的教育主张“境脉学习”理念,我们以“巧手做陀螺”等设计制作类活动为着力点,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创设情境,在境脉体验中对话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也是境脉学习环境中个体与团队互为引领、共同提高的源动力。

以“巧手做陀螺”活动为例,情境创设作为整个单课时活动的起始阶段,其设置的境脉任务是“玩玩想想,引发思考来交流”。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玩”充满兴趣,上课伊始,教师提供的造型各异、玩法多样的小陀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玩陀螺,任务的设置自然也贴切。学生“玩陀螺”是有目标指向的,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互助合作,掌握技巧,反复体会,积淀经验,探寻小陀螺转得稳、转时长的奥秘,在玩得“不亦乐乎”中有效学习。

有了玩陀螺的体会,教师自然引出“说一说”的对话。这一部分是学生“玩陀螺”有了亲历体验后的反馈,有经验,有失败,都是成长。在师生意义建构的对话中,学生能听到教师给予的评价,如“有方法、会思考”“有钻研、会尝试”“乐助人、会合作”“互为引领,共同提高”等。这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该“做什么,怎么做”的指导,根据这些评价,学生的学习动能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着力点,有利于推进他们的学习进程。

在对话交流中学习、在探究思考中学习、在实践体验中学习,都是境脉学习的基本行动方式。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境脉意识,结合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开展探究实践,积极交流对话,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

二、巧手组合,在境脉实践中反思

设计制作小陀螺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推荐的活动主题之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怎么做,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境脉学习强调学习任务的梯度推进。基于低年级学生制作能力的实际水平,我们有必要化解难点,强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

在完成前述情境创设境脉任务驱动的基础上,学生希望自己动手做一个转得稳、转时长的小陀螺,学习动力已积淀充足,那么巧手组合做陀螺的活动便自然启动了。巧手组合阶段设置的境脉任务是“学学做做,巧手组合小陀螺”。

简易小陀螺的构成并不复杂,较为常见的结构就是盘面加上一个轴。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即使是在有一定厚度的纸质盘面上钻一个孔,也是有难度的。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规范使用工具、安全操作等诸多情况,在实际活动中,我们未采用轴、盘钻孔的方式,而是通过“分段组合”的方式,无须钻孔,化解了制作难点。所谓分段组合,即根据碟状物、陀螺形等具体形象,抽象为框架式结构,以此引出“组合式”“框架式”“实体式”“混合式”等多种构成方法。其中,“组合式”又可细分为“二分组合法”“三分组合法”“多段组合法”等。这一活动中我们采用了“三分组合法”,结构明晰,组合便捷,避免了使用工具给陀螺盘面钻孔等不便。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的制作方法,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做好了陀螺,自然应该进入“赛一赛”环节检查制作效果,考验操作技能。境脉学习特别强调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制作之后的“赛一赛”,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学生对自制陀螺的质量及比赛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误等,都会有更加客观的认知。学生认知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可以提高的区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对比赛效果好、陀螺转时长的小组以及场外观赛纪律好的小组给予正面鼓励,这样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建立在普遍肯定的基础上,又生成新的梯度,即通过有效的评价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三、视觉设计,在境脉创意中互动

视觉设计阶段的境脉任务是“涂涂画画,视觉设计换新装”。通过点、线、色块巧组合,使学生在涂画中快乐创意,借力合作,组际采风,整合多种要素,发散创意设计思维。这也是在前述对小陀螺“玩一玩”“说一说”“做一做”“赛一赛”的基础上,延伸整合而来的“画一画”环节。

“巧手做陀螺”作为设计制作类实践活动,“画一画”环节可以理解为小陀螺“做一做”的延伸,是整个“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制作类主题可尝试“以探究学习引领主线,以技术为支撑,整合其他要素,问题引导,指向创意物化目标”的指导思路,这也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主张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在这一环节中,具有美术学科元素的“画一画”作为重要活动的支撑要素,跨学科整合而来。在这里,信息技术成了境脉学习的重要支撑。通过多媒体交互演示,学生认知到涂画简单的“点”“线”“面”,按一定规律变化,得到炫目多彩的小陀螺旋转效果。大小、位置、数量发生变化后的“点”,在盘面旋转时,呈现出类似“追星赶月”的视觉效果;线条有了颜色、长短等变化后,带来了貌似挥舞金箍棒那样的“漫天棒影”……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通过多媒体交互,学生明白了“涂画”的技巧、创意的方向。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境脉化交互式学习创设及由此引发的创意风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画一画”这一任务场景并非只是单一层面的创意设计。我们可以此为起始层面,通过各组展示介绍作品、学生代表组际采风学习、学生投票参与评价、课堂观察员现场点评等多元评价的方式,构成类似学习共同体的实时互动学习场景。通过活动小组的动态变化、组际采风的持续反馈、各组活动的有效开展、课堂合作人的协作指导,以及学生与教师的点评,逐渐形成以评价为引导的境脉化互动学习。教师的观察点就是评价点、引导点,也是学生活动的着力点、持续生成的增长点。这样,学生便能明确在后续实践活动中从哪里着手学习、有效学习。这种持续攀升的互动交流形成了持续推进的学习动力,形成了有意义的自我调控。

四、综合运用,在境脉学习中成长

在境脉任务的综合运用阶段,我们设计了“实践探究,创意物化我能行”活动。小小的陀螺,造型百变、创意无限,学生在实践创意重组的任务中,创新合作,多元评价,跨学科整合实践,完成“物化”目标。境脉学习倡导在跨界、迁移中运用,推动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综合运用阶段的境脉任务设置正是这一主张的体现。

通过前述“分段式组合”“点线面涂画”等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创意变化”的“致用”“迁移”阶段。创意制作“百变陀螺”是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到的基本组合、设计方法;也是制作后的二次制作,是创意后的再次创意;是通过学科连线,跨界整合了技术、艺术、数学、科学等多学科要素,所呈现的“类STEAM”个性方案。

在这样的“类STEAM”个性方案实施过程中,合作、交流、展示,思考、设计、创意,操作、实践、物化等,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这些经验的多次重组意义建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在这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境脉环境中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不断积聚,持续生成,推动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境脉学习通过评价引导,从听课教师到上课教师,到其他组学生,建立起境脉学习中“人”的要素,通过学习活动推动人际智能的发展。我们通过指导学生适度的交流展示、分享经验、取长补短、举一反三,建立起境脉学习诸多学习要素的有序整合,趋向教学的有效与优化。在后续延伸拓展的境脉任务活动中,学生迎来新的问题,带着思考启动新的探索,在新一轮境脉学习中发展成长。

猜你喜欢

陀螺情境评价
有趣的磁悬浮陀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NO.6陀螺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陀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