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瀑圣手黄君璧

2019-09-28姜孝德

红岩春秋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央大学徐悲鸿国画

■姜孝德

黄君璧(1898-1991),广东南海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与张大千、溥心畲并称“渡海三家”。幼承家学喜习书画,早年毕业于广东公学。1927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1937年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历任国立艺专教授兼国画科主任、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等职。擅长山水,尤擅云水瀑布,创作中西兼取,注重写生,师法自然,画作笔墨浑厚,苍茫深雄,自具特色。出版有《黄君璧画集》《黄君璧国画作品选集》《黄君璧书画集》等。

埋头画画

黄君璧,祖籍广东省南海县,1898年出生在广州一个富裕家庭。其父黄仰荀,有文化,爱书画,家里藏有不少古董,其中有不少书画珍品。黄君璧从小受父亲熏陶,喜欢写写画画,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便请老师到家里来教他。17岁那年,他考入广东公学,并拜李瑶屏为师,学习绘画。

李瑶屏,又名耀屏,清末民初广东著名画家,擅山水、人物。20世纪初与赵浩公等画家在广州六榕寺成立了癸亥合作社,1925年扩充并定名为广东国画研究会。研究会以振兴国画为宗旨,反对在国画中吸收外国画法,主张复兴古代国画艺术精粹,鼎盛时达300多人。

黄仰荀原本打算送儿子赴美留学,但黄君璧坚信李瑶屏是良师,不愿意离去。尽管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人都反对吸收外国画法改良国画,但黄君璧认为新派画也有可取之处。在表兄民丘山的鼓动下,他来到楚庭画院兼学西画。

黄君璧有一段特别的经历,对他绘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父亲喜欢收藏字画,和广州的装裱行、古董店老板都有往来。经一位老板介绍,黄君璧认识了广州的几位大鉴赏家、收藏家。大家待他很好,甚至允许他将古画带回家临摹。数年下来,他临摹的画多达300余张。宋代以后的各位名家画作他几乎都临摹过,各家的精华、妙处,他了然于胸。

与古画朝夕相对,加之勤奋临摹,使得黄君璧的临仿之作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可谓“笔情幽邈,直可乱真”。有人说,黄君璧画技的三分之一是李瑶屏教的,三分之一是自己临摹得来的,还有三分之一是自己悟出来的。这话颇有见解,内行人都可以从黄君璧的画作中读出深厚的传统根基。

1921年,黄君璧从广东公学毕业,经李瑶屏推荐,到广州培正中学教美术,不久到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22年,广东省举行第一届美展,黄君璧首度参展,力压群芳获得了金奖。1934年,广州市政府派黄君璧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借此机会,他特别关注日本的画作,用心揣摩。

1936年以后,黄君璧开始看重写生,同年偕高燕如游北平十三陵,出居庸关至八达岭长城写生。他还到北平浏览故宫名画,并选购了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返回南京后,他举办了个人写生画展。

张大千曾专程到南京参观。此时,他已接受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及徐悲鸿的邀请,同意出任中央大学艺术学系的兼职教授。由于张大千对黄君璧的画艺青眼相看,推荐他去中央大学任教。

不久,中央大学教育学院的聘书来了,聘黄君璧为教授。跨进校园不久,全面抗战爆发,中央大学奉命西迁。学校师生一路逃难,凄苦不堪。但沿途的风土人情,开阔了黄君璧的眼界,积累了素材,丰富了他的创作。

◇《翠微丹崖》

悲鸿赠猫

中央大学师生向西南后方转移,最后入驻重庆沙坪坝松林坡。由于房屋不够,加之随时要躲避日机空袭,低年级同学被分到柏溪分校上课。柏溪临近嘉陵江,交通方便,江的两岸有茂密的山林,便于隐藏。

学校安定下来之后,黄君璧有时在沙坪坝上课,有时到柏溪上课。据他的学生黄耘石回忆:战时,中央大学校址建在重庆郊区沙坪坝嘉陵江畔。黄君璧先生经常带着我和同学们到嘉陵江边写生。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写生能力,深入理解技法与景物的关系,先生画了近百幅嘉陵风景册页,每八页装订一册,供学生临摹。

最令黄耘石难忘的是1942年春季的一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他踏着泥泞的山路来到柏溪分校教师宿舍看望黄君璧。在一间木结构的小屋里,画桌由两张小办公桌拼成,黄君璧给他讲解清初四僧的绘画特点,又让他看了几张自己的近作,然后用贵州皮纸为他画了一幅拟石涛画法的山水画,并在画上题词:“壬午四月廿九日,耘石仁棣冒雨过访山中,畅谈绘事,余略拟石涛画法赠之。君璧并记于柏溪。”

黄君璧旅居重庆期间,究竟住在什么地方?笔者看到两种说法,一说他在嘉陵山购置了房子居住,一说他住在嘉陵江畔。笔者查了许多书籍,也没查到嘉陵山一名。估计这地方在柏溪附近,由中央大学的老师取名,主要在师生中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迁走,“嘉陵山”也渐渐被人遗忘。

在重庆,黄君璧与徐悲鸿相处了八年。他们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系共事,虽然徐悲鸿是黄君璧的顶头上司,但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挚友。

1938年的一个夏日,徐悲鸿来到黄氏公寓聊天,聊着聊着顿起画兴,便为黄君璧画起像来。当时黄君璧身穿衬衣,打着领带,持手杖,坐在一张木椅上。作画时,徐悲鸿却把木椅换作石崖,背景配以古松云天。这是徐悲鸿为人画像的一大特点:真人假景。

画像过程中,有几只老鼠出没,徐悲鸿不由浮想联翩,画毕挥笔题诗道:

天下何人不识君,黄君到处留清名。

入川能使“耗子”化,亲爱精诚来往频。

倘以君璧比群山,应似黄山境界宽。

巉巉峰峦君之笔,溶溶云起性情闲。

剧感强权公理争,自然烽火会消沉。

◇《策杖闻吟》

◇《秋山行客图》

看他倭寇全军没,便下夔门下白门。

诗后还写了一段跋语,语曰:“以浪漫主义之画,为打油格调之诗,不免令天下才子绝倒, 以赠君翁,聊证吾人在渝之啼笑而已。”

隔了几天,徐悲鸿又携画而来,赠给黄君璧道:“见先生家中耗子出没,不胜感慨。可惜我在南京的狮子猫没有带来,无以为助。偶检画箧,发现去年底所写狮子猫,今日以纸猫代真猫相赠,不知能否助君捕鼠否?”黄君璧得画大喜,展开一看,确是一幅十分精妙生动的狮子猫,画中还有一段题跋诗:“在宁曾蓄狮子猫,性温良勇健,转徒万里,未能携之偕行,殆不复存于世矣!图纪其状,并为诗哭之:剩有数行泪,临风为汝挥。嘻憨曾无节,贫病盖相依。逐叶频升木,捕虫刮地皮。故国灰烬里,国难剧堪悲。”

1944年冬,徐悲鸿还以《鸡鸣图》赠黄君璧,款题:“雄鸡一唱天下白,君璧道长教之。”足见二人情谊之深。

台湾国画的播种者

1942年秋,陈之佛担任国立艺专校长后,把艺专从偏僻的璧山迁到交通方便、风光优美的江北磐溪。陈之佛对黄君璧厚爱有加,他不仅让黄君璧做了教授,还让他担任艺专国画系的主任。黄君璧做事认真,为了不耽误两校的教学任务,他不辞辛苦,奔走于沙坪坝、磐溪、柏溪之间。

黄君璧对风景绝美的嘉陵江、柏溪十分喜爱,画了不少以“嘉陵江”“柏溪”为题的画。其中有一幅《嘉陵八景》,惜乎笔者无缘见识,不知是一幅画,还是八幅画。黄君璧一生都没有放弃画嘉陵江与柏溪。他曾在一幅叫《柏溪小隐》的画中,写下这么一段话:“民二十七年入蜀寄寓柏溪,今忆而画此。时五十一年夏于台湾白云堂。钤印:黄君璧印,君翁。”作此画时,已经是1962年了。

1944年,陈之佛辞去国立艺专校长一职,潘天寿走马上任。从此黄君璧又与潘天寿合作,对国立艺专的国画教育与国画教育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46年国立艺专迁往杭州,1948年黄君璧踏上了飞往台湾的飞机。到台湾后,任职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主任。

美术史研究专家认为,黄君璧入台,首先纠正了台湾人对国画的概念。在1951年召开的艺术座谈会上,黄君璧说:“在从前没有真正的国画家来到台湾,是造成今天这种错误的最大原因,那么,现在真正的国画家来了,而现实的艺术界却未必能认同这个‘真正的国画’。因此,社会的接纳首先在于正本清源。”让台湾人认识真正的国画,是黄君璧师生的心愿。

黄君璧的雄心不止于此,他要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画。1951年以后,他陆续到不同的国家办展览、讲授国画、现场书画表演,并获得荣誉称号与勋章。

黄君璧的一生,都在为国画的发展而不竭探索。作为著名的国画大师,其画技高妙融西法,有人这么评价: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作品最为出色,结构谨严,取山川云水之生意,所作大瀑布汹涌奔腾,气势撼人;“白云”和“飞瀑”是运用最多的题材,其“白云瀑布”之绝妙,有“一代宗师”美誉。也有人专论其写瀑画云:早期所画瀑布以线条为主,作画不特意打稿,但线条流畅,一气呵成;中期的瀑布多呈涌动状,听似有声;画云则云随风动。

黄君璧性格真朴自然,冲和恬淡,从不炒作自己。在台湾,他曾是宋美龄的绘画老师,但从不对人讲,过了很多年,才被世人知道。他一生乐善好施,秉承能帮就帮的信念。1987年,九十大寿来临之前,他拒绝弟子为其大办寿筳,躲到香港。每日极其用功地写字画画,每完成一幅作品,就装进一个写有“爱心”二字的大牛皮纸袋。一个半月后,他完成了100幅小品册页。后来,他藉台湾省立博物馆举行义展。展出的第一天上午,所有作品被抢购一空,他用义卖款项500多万元,购买了12部救护车,分赠给孤儿院及老人院使用。

1991年9月28日至11月5日,“黄君璧九五回顾展”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了黄君璧各时期的画作95幅,完整地展现了这位国画大师的创作历程。然而,画展尚未闭幕,老先生却于10月29日因病辞世,享年93岁。

猜你喜欢

中央大学徐悲鸿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国画欣赏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1932年中央大学教授索薪事件研究
唐圭璋与中央大学简述
从学人刊物看学人谱系
《国风》半月刊的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