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2019-09-27郭成远刘尚跃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对策

郭成远 刘尚跃

【摘 要】 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西方的一些思潮传入我国,对我国高校青年的心理成长产生巨大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现象开始出现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究其原因,既有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也有宣传教育不力的问题。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用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方式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方式和内容,让青年大学生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学习成长,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

一、高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

網络日益深入到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互联网传来的各种西方价值观念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选择日趋多样化,而高校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前提。就青年个人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但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并不让人乐观。

1、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较低

当前,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大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知之甚少。由于我国高中长期实行的文理分科制度,大多数理工科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因此,高校青年中不仅存在从未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生,而且有大量连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都不甚了解的学生。由此可见,相关教育制度的缺失,使得高校青年没有机会去发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科学的指导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较低

据调研资料显示,在回答“之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时,83%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这是教学计划的要求,而认为“能帮助自己提高思维修养和理论修养、以及帮助自己认识社会和发展自己”的只占10%。[1]这表明大部分高校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不高,其接受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被动的课程学习,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多数高校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主动性无从提高,进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降低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

3、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较低

据资料显示,在回答“当前大学生最流行的价值观念”时,只有19%的学生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相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2]这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很低,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远未达到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应该得到的程度,这也直接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问题。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分析

1、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一是改变了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舆论环境。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传递比以往更加便捷、自由、迅速,但其真实性、科学性却得不到保障,加之部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低,导致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错误言论和思想往往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影响。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至关重要,但网络上各种负面舆论无疑对此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许多负面舆论通过互联网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错误和消极的舆论往往带有浓厚的偏见、暴力、颓丧、纵欲的色彩,而且意见繁杂、价值观紊乱,容易使青年大学生出现价值观迷失的状况,并且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怀疑,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传播相关负面舆论,对良好的舆论环境的破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破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大环境,无形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艰巨性。

二是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各类宗教甚至是邪教的生长提供了滋生土壤。各类宗教思想积极在网络上宣传教义、培养信徒,这无疑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充斥着各种宗教思想,极大影响着处在信仰形成中的青年大学生。加之高校大学生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足,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先入为主的接受了其他哲学理论,进一步降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媒体不遗余力地将所谓的西式民主和自由思想通过互联网不断地传入中国,腐蚀着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不少大学生因此思想信念动摇,信仰意识淡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学而不信的态度。高校青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不能及时认清腐朽、错误思想的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展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西方价值理论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在下降,不少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动摇。

三是教育认同效果降低。传统意义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一直有着领导者的权威,掌握着教育中的话语权,对学生的思想信仰教育有着巨大影响。而互联网的发展则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权,信息来源不再限于教师一处,虚拟网络空间让每个人都成为了平等的个体,自由的发表见解,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倍增,从而使教师的中心地位受到撼动。另外由于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性强,甚至超过了一部分由于年龄、经历等原因较少接触网络的教师的水平,出现老师的部分知识学生早已知道,而学生的新名词和新事物老师则闻所未闻。这让学生对教师的权威产生质疑,进而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依赖。部分学生开始对教师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质疑,大大降低了信仰教育的认同度。

2、教育方法落后

一是信仰教育内容空泛,高校信仰教育往往存在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差距较大的问题。教育者常常采用空洞的说教和理论灌输来进行信仰教育,不仅没有与互联网相结合进行教学创新,而且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相违背,同时也不符合青年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规律,不光难以达到教育目标,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社会实践相割裂的信仰教育也难以让学生信服,最后容易出现学生“知而不学,学而不信,信儿不用”的现象,进一步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

二是教育价值定位问题。如今高校教育中功利化趋势明显,非常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重点是让学生取得各种证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信仰教育成了空说空谈,脱离了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并不是只有理论教育,它同样需要进行实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忽视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实践,则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相违背的,由此则会大大限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利用互联网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网络在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途径。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必要选择。

1、利用互聯网创新教育理念

第一,将主动性与平等性相结合。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是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交流,在此影响下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十分强烈,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居高临下式的传递教育信息,而应调整心态,用平等互动的方式展开教育活动。但是这并不代表教育者丧失了主导地位,由于网上的各种信息驳杂,腐朽堕落思想往往隐藏其中,这就需要教育者予以正确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引导学生,将主动性与平等性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康与纯洁。

第二,吸引学生自我学习与教育。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充分运用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进行课堂教育,做到吸引学生认真听课,提升课堂效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于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课程中的人格教育教导学生辨别先进与落后文化,提高学生对糟粕思想的抵抗力。建立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习精神,使学生能自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

第三,将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新的教育形式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深入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了解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主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多来自生活方面,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反复强化理论教育成果的过程,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也坚定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方式

第一,在教学中实现双向交流。转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做法,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程讨论与交流中,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育,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加以纠正,用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将美育融入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美育就是教育者借助各种美的事物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同时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其中。高校青年正处于思维活跃阶段,网络社会的发展也使其思维活动的选择性和多变性增强,长期采用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因其逻辑性和抽象性强,难于理解,借助网络的多媒体教育,将美的形象与理论结合,寓教于美,既有助于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又能促进其自学欲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吸引力。

第三,扩大教育渠道。随着互联网上交流平台越来越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大大增多。这样传统授课模式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就被打破,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上没解决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继续得到解答,对于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则可以在平台上一并解决,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也得到大大增加。利用专门的平台做专题辅导,运用及时交流软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辅导内容可以不囿于课本内容,也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教育,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际生活。

第四,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抢占网络舆论高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式的渗透教育,深入学生思想和生活之中。通过建设马列理论专栏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对一些错误思想与言论也要及时教育并纠正,给学生予以正确指导,减少享乐主义等不正当思想对学生的危害。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3、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内容

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学生接受并且上升为指导思想,就必须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如果仅仅为学生讲解理论原理则难以使学生对其产生直观印象和深刻理解,因此利用互联网为理论教育注入新内容就不失为一种极佳的选择。一是增加学生关心的内容,在新的教育内容中可以为学生介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新闻事件等,讲解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或者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社会上发生的大事、身边发生的小事、学习中发生的难事和人际关系中的烦事。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活中的科学指导作用。二是适当增加反面内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进行理论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辉煌成果,也应适当指出曾经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用反面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正面理解,对当前的一些不足做出合理的解释,对正处于思想叛逆期且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在校大学生非常有必要。

4、把握创新中的关键问题

第一,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方向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始终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正确发展,认清和批判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舆论高地。另一方面,要把握住科学性。自觉遵循网络社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提高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引导式教学,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缓解学生压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建设。

第三,坚持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才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项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实践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分辨是非曲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

四、小结

高校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行为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因此,高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有片刻松懈,需要紧随时代步伐,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唐文艳. 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7.

[2] 张文喜,杨影,方伟明.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13(11)114-115.

[3] 林雪原.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4] 肖盟.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

[5] 周涛. 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6] 张霞,邓淑华.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四个维度[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2(04)152-155.

[7] 李建鹏. 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郭成远(1997.10—)男,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本科生.

刘尚跃(1998.12—)男,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本科生.

猜你喜欢

互联网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