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
2019-09-27敖雪丹
敖雪丹
矿大附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推广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发挥家庭引导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注重发挥社会平台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社会活动中。
学校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内容的“适切性”和“阶段性”,让传统文化教育以“有趣”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个性类(探究类)课程和隐性课程四大类别。
一、基础类课程
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学科,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指导方法的同时,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渗透中华文明成果和传统美德教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则需要结合教学环节,适当渗透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比如,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鉴赏品读,引领学生学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共济;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学习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学习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豪迈;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学习古代圣贤高洁伟岸的品格、报国安民的情怀。
又如政治老师在民主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追溯中国民主观念的源头;运用“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突出法治的必要性;运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解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在文明与家园教学中,运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品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在和谐与梦想教学中,运用“人不走不亲”,强调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的重要性;运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
二、拓展类课程
学校开设传统文化专题的校本选修课程,如经典名篇赏析、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赏析《弟子规》《论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史记》等经典篇目以及古典诗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例如,在阅读赏析《西游记》时,通过对唐僧师徒四人组成的西天取经团队进行剖析,教师引领和点拨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对生命成长、个体和集体成功的重要性。学校还结合“世界博物馆日”,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建筑和钱币的知识,以“品古钱币文化,赏古建筑风貌”为主题,开展传统文化普及社区活动;运用自然地理学知识,与地质博物馆联合,以“地质学之美”为课程主题,开发“点石成画”“精石古书”等微課;用挖掘到的古生物化石制作书画拓片,在向公众传播自然科学技术的同时,展示我校师生对文化传承的革新技艺。
在研学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航空博物馆等,打造“名人故居系列”“名胜古迹系列”“博物馆系列”“文化游学之旅系列”等研学课程,就人文、历史、地理、建筑、饮食、兵器、乐器、瓷器、书画等多领域开展研究,了解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样态、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理想追求。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开展烟台和威海两地、西安和延安两地和甘肃“一带一路”丝路文化等研学旅行活动,在探寻当地华夏文明起源和背景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
三、个性类(探究类)课程
学校为有个性和特长的孩子开设了字印、石膏板画、布艺手工、青花瓷、书法、泥塑、国画、剪纸、民族舞、茶艺、古筝、中阮、快板、十字绣、草编、空竹、武术、棋类等二十余门传统技艺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全面、直观地体验民族文化,点燃了他们对传统民俗、民间手工艺的兴趣。
学校还在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元宵节开展“猜灯谜、做元宵”等活动,春节开展“写春联、剪窗花”等活动,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端午节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和“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中秋节开展以“喜迎中秋,梦圆中华”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国庆节开展以“感恩祖国,感恩亲人,感恩老师”为主题的网上寄语活动,重阳节开展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教师节开展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拜师礼活动。
四、隐性课程
1.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开展墨香校园—书法比赛,使学生感悟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精神之美;开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配画比赛,使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创造文字与绘画之美;进行魅力端午节、浓情中秋节、九九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介绍,带领学生走进有声有色的中国节,了解节日习俗、文化渊源、思想精粹。此外,学校以“经典诵读”为抓手,让学生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诵读和背诵古诗词、古文等。通过感受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2.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活动及社会实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比如,从“诚信”教育入手,在德育管理上探索诚信品德、诚信集体、诚信自律、诚信生活、诚信学习为主线的“五诚信”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发出“诚信考试”的号召,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建立诚信水站,开展以诚信考试、作业、卫生、公物、服装发型、课间操、文明礼仪、节水节电、诚信使用手机等为主题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还先后开展了校内职业体验、“三爱三节”活动、一二·九合唱比赛、拜师礼、经典诵读比赛、诗文书画比赛、读书节、红五月诗歌朗诵比赛、“读经典、悟经典”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并实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3.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景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道德经纬网、长廊、六角亭、文化墙、校史馆等用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静心苑的“静”字可以引申为“静、竞、净、敬”四重境界。让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到水幕墙上诸葛亮的《诫子训》。树蕙学堂、致远楼、博艺楼、沁心阁、静心苑等主体建筑名称的含义均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楼道里随处可见学生的书法、国画、泥塑、脸谱、剪纸、十字绣、传统手工艺等作品。走廊橱窗里陈列有20余种民乐乐器,每种乐器都配有详细的介绍。学校还建有古筝、书法、茶艺、泥塑、手工等多间传统文化专业教室。
4.在师生行为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面向师生征集制定的《矿大附中教师师德铭》《儒雅教师的十项修炼》《儒雅学生的十项修炼》《教师雅教十条》《学生雅行规范》等师生行为公约,通过弘扬儒雅之风、建设儒雅校园、培养儒雅少年、成就儒雅教师,让“儒雅”文化成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让“儒雅”气质成为师生行为文化建设的主特征,让“儒雅尚德”成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色调。
总之,矿大附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推广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牌“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推广项目实验校”;学校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百佳实验学校”“北京市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推广项目实验校”以及“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先进学校;在北京市教科院和什刹海书院召开的全国“国学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海淀区教科院举行的“海淀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会议上发言;全校教师“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集—《成长的底色》一书,于2018年9月出版。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广大师生在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走进校园,还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