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2019-09-27林春艳李建苹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升级

林春艳,李建苹

(山东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及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近年来,随着“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的不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根据2017 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结合已有的研究,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将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界定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共六大类。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

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大,是其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虽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规模明显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内部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分析影响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识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壁垒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分析角度,Muller 和Zenker[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与加工制造业有融合趋势,而且与高新技术及知识的融合发展趋势也正在加快,促进了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张润朋和刘蓉[2]分析了在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自由化和网络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提出必须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体制改革,鼓励外资投入,加强创新,使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原小能[3]指出,在当前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高效率的现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竞争性市场结构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严任远[4]在分析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路径和拓展路径进行了讨论,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走“以产业自主成长为主”的拓展之路。顾乃华[5]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本地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其外溢效应具有区域边界,但其与所辖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倪红福和夏杰长[6]指出,要从积极推进城镇化、拉长制造业产业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着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力求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助推制造业升级。盛丰[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促进其自身发展同时,还通过专业化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学习效应等途径促进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促进周边地区制造业升级。江波和李江帆[8]认为,供给失衡、有效需求不足、研发投入少、信息化不足、体制机制障碍和对外开放度低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宣烨[9]研究揭示了制造业产能过剩和要素市场扭曲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机理和路径,认为要素价格扭曲挤占了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投入,导致“需求抑制效应”和“融合断裂效应”,从而加剧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要素供给的侵蚀。

实证分析角度,程大中[10]采用“投入—产出法”并基于截面数据,对中国和13 个OECD 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部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很大程度上缘于社会诚信、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制的约束。韩德超和张建华[11]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考察了中国转型升级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专业化程度加深、效率提高、非国有产权比重的增加会促进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林春艳和孔凡超[12]通过建立静、动态空间Durbin 模型,研究指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存在长期空间溢出效应,模仿创新能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且长期正向溢出效应明显。此外,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影响作用不仅取决于本身,还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程度相关。安树伟和常瑞祥[13]从动态视角研究了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认为城市间产业发展速度差异和不同行业集聚程度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一方面,现有文献中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分析多从理论方面出发,实证研究不够充分,机理分析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上述文献多采用经典计量模型或者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忽略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特征。鉴于此,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性地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进行测算。在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后,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基本保障和动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科技投入等,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使转型升级各方面要素的合理分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经济总量的提升代表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从理论上说,人均收入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具有不确定性。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人们更多地追求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消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但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可能会更多地重视精神方面的消费,则会延缓甚至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不明,还有待通过模型进一步验证。

对外开放程度为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它可以通过进口与出口两个途径产生影响:一是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技术水平的优化和提升,推动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当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时,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形成比较优势,与国际市场不断互动,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二是通过出口贸易,扩大国内需求,优化出口结构,促使资源、要素分配到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转型产生积极效应。

消费需求主要通过结构和规模总量的变化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变,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因此,消费需求的变化直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关系的结构变化,进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变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政府的适当干预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政府财政支出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扶持作用,同时,也会激励企业和投资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另外,政府通过规范和调节行业市场,扶持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行业内部公平竞争,整顿市场秩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教育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系统全面的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前提保证。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促进技术研发与改进,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还受到基础设施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越发达,各区域之间联系越密切,吸引外部投资的机会就越多,推广本地区产品的机会也越多,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容易聚集到此地,形成产业集聚。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将更多的资金运用到真正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上来。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科技创新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卓越的技术水平提升产业效率,进而推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造,并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高效率的现代信息通信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信息化过程蕴含着新技术的快速成长、高效的产业效率,可以直接改造、升级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信息化可以加快产业间融合趋势,促进产业互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可以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网络的宣传和开放,可以推广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吸引外资,促进本地区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产业发展。通过开放包容的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转型升级举措,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三、数据及模型

(一)数据说明与处理

1.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由于某些省份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数据缺失严重,在充分保证数据真实有效的前提下,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17 个省、市、自治区,样本区间为2004—2016 年,所用数据均由2005—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历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2.因变量测算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测算,本文采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权重确定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对多个指标进行重要程度的排序来确定权重,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有相当多的文献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并取得了很大进展[14-17]。已有文献中,主成分分析指标的选取有增加值、财政收入等绝对变量,也有第三产业占比等相对变量。本文从经济发展总量和内部结构调整两方面深入,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 所示,选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等绝对变量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等相对变量指标,并运用运用Matlab 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指标权重。

表1 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以2016 年的测算数据做简要说明,结果如表2 所示,广东、江苏、北京位居前列,山东、上海、浙江等地紧随其后,宁夏、青海等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有待提高。

表2 2016 年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测算结果

3.解释变量说明

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深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本文选择GDP、外贸依存度、地方财政支出占比、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等9 个影响因素,如表3 所示。

表3 解释变量

(二)模型构建

1.普通面板模型

(1)模型介绍

面板数据是截面上个体在不同时点的重复观测数据。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三种:混合面板模型、固定效应模型(Fix-effects models)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 models)。混合面板模型中,时间对模型的估计不存在显著影响,所有数据都可以看成是截面数据从而采用OLS 估计;固定效应模型中,截距项的不同是由于不可观测的与解释变量相关的某种因素造成的,被模型忽略的变量在各时间点上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固定的;随机效应模型中,不同个体或时间的截距变化是由于随机因素造成的,即被模型所忽略的变量在各时间点上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随机的。检验方法为个体固定效应检验(H0:混合面板模型,H1: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检验(H0:混合面板模型,H1:随机效应模型)。对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问题,采用Hausman 检验来确定,原假设为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当Hausman 检验通过时,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

(2)模型构建

基于2004—2016 年中国17 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初步构建普通面板模型,考虑到模型可能存在异方差,对因变量Y与解释变量GDP、PERGDP、SCHOOL、HIGHWAY等绝对变量取对数处理。模型如公式(1):

其中,i是横截面维度上的指数,i=1,2,…,N,这里N=17;t是时间维度的指数,t=1,2,…,T,这里指2004—2016 年;εit为随机误差项。

(3)模型检验及结果

运用Stata14 进行检验,个体效应检验结果显示F值为19.35,P值0.000 0,故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面板模型。随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00 0,随机效应模型优于混合面板模型。因此,混合面板模型不能用来估计样本数据。

Hausman值为48.97,P值为0.000 0,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 所示。

模型最终结果显示,GDP、PERGDP、TRADE、CONSUME四个变量均通过0.01 的显著性检验,模型F值和P值通过检验,R2为0.875 3,拟合效果较好。但注意到,FINANCIAL、lnSCHOOL、lnHIGHWAY、R&D、lnTERNET变量不显著,且显著性变量TRADE、lnHIGHWAY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存在负影响,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反,认为模型存在偏差甚至误判,很有可能是因为忽略了空间效应引起的,所以下面引入空间矩阵,在考虑到地区因素的情况下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各变量对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

表4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2.空间面板模型构建

(1)模型介绍

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当因变量之间存在内生作用时,需加入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空间滞后模型形式为:

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对模型中的误差项设置空间自相关,模型形式为:

(2)权重矩阵的确定

空间权重矩阵是用来表征各区域之间空间关系的矩阵,目前最为常见的空间矩阵有:①邻接关系矩阵:该矩阵根据地图上所研究区域的相对位置决定哪些区域是相邻的,并用“0-1”表示,即“1”表示空间单元相邻,“0”表示空间单元不相邻;②地理权重矩阵:根据空间地理位置坐标计算的两区域之间的欧式距离设定矩阵;③经济权重矩阵:根据空间观测单元之间的社会经济特征和空间距离,构造社会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

本文采用邻接关系的空间权重矩阵,规定自己与自己不相邻,且海南省不与任何省份相邻。

(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在进行空间面板模型的构建之前,需要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来检验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如果分析发现了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则需要在普通面板方程的基础上加入表征空间滞后或空间误差的项。只有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性,才能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可通过Moran′s I 指数和Geary′s C 指数进行检验。

Moran′s I 取值范围在-1 到1 之间,Moran′s I 大于0 代表正相关,小于0 代表负相关,等于0 说明其空间格局是随机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空间相关性越强,计算公式为:

Geary′s C 指数也是一种常见的空间自相关统计量,Geary′s C 指数总是正值,Geary′s C 小于1 表明存在正相关,大于1 代表负相关。当Geary′s C 值为1时,表明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其计算形式为:

2004—2016 年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Moran′s I 指数和Geary′s C 指数,均显示正相关。且随着年份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相关性也越来越强,如表5 所示。

(4)模型构建

表5 Moran′s I 指数和Geary′s C 指数结果

表6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比较

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①空间因素确实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有一定影响。与普通面板模型相比,三个空间面板模型的拟合优度都高于普通面板模型,说明空间因素确实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②空间杜宾模型对方程的拟合效果优于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与SLM 和SEM相比,SDM 具有最高的拟合优度(R2=0.992 7)和最大对数似然值(352.596 2)。因此,SDM 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变量间的空间相关性。因此,本文最终选用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

③在纳入空间因素后,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影响显著的有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消费需求、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其中,经济总量、消费需求、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系数为正,说明其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存在积极的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呈现负影响,另外,政府作用和科技创新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在当前,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反而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导致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发展落后。技术创新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贡献远远不足,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仍然落后,我国的科技水平虽然得到迅猛发展,但科技进步需要满足一定的门槛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再加上R&D科研经费支出的滞后性等问题,影响了科技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效用。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不够重视,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赶不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步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选取2004—2016 年我国东中西部共17 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各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在纳入空间因素的前提下,经济总量、消费水平、教育水平、交通设施和信息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人均收入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呈现负影响,而政府作用和科技创新还未发挥有效作用。

(二)建议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也正在经历着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和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分析可知,为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今后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1.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当前,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市场竞争机制不公平不透明、社会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第一,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全行业规范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发展的前提,必须完善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第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财政、税收、融资等政策方面下手,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工业企业管理流程,延伸产业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一是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加科技创新技术投入,政府要继续加强科研开发项目的扶持和鼓励,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电子化、自动化进程,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领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升级。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是大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升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二是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跨国经营,开展海外并购,拓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范围和高度。

4.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要高度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是相关部门应该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办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型稀缺人才,增加教育投入,增设专业学校;二是支持在职教育,鼓励社会人员和企业员工参加生产性服务业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素养和技能素养,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三是采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制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的不断进步,进一步发挥人才的生产力价值,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5.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是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平台,发布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促进政府、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与沟通;二是借助制造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使部分制造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强服务外包能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鼓励制造商保留和发展制造业核心的同时,将物流、会计等其他非核心环节转交给第三方服务业;四是推动集聚发展,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通过创新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回暖与升级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