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体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的实证测度
——基于2006—2016年山东省分地市面板数据

2019-09-27董艳玲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区域间经济总量基尼系数

王 谦,董艳玲

(1.山东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尽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但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结构性失衡问题日渐严峻,“脱实向虚”现象受到关注。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只有处于相对契合的范围内,才能真正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1]。因此,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而且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诸多不平衡中,实体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不利于中国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对社会稳定存在负面影响。经济虚实结构水平过高会加剧金融房地产业高收益对本地及其他地区实体经济高端要素的“虹吸作用”,“脱实向虚”现象越发严峻,实体经济增长乏力;而虚实结构过低的地区,金融机构支撑不足以及高端资源外流难以促进本地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如果任由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实虚结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不仅背离了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而且也会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山东省作为实体经济大省,一直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那么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又呈现怎样的变化态势?以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科学认识山东省经济实虚现状、对解决山东省经济“实虚失衡”问题和推动山东省各地区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关于实体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的国内文献较少,且主要集中于近几年。罗能生等[2]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时空演变、构成及效益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自1978 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迅猛、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降低趋势,虚拟经济则趁市场化改革之机迅速发展。朱喜安等[3]以中国2001—2015 年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金融发展视角研究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区间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些研究只是使用简单描述性统计方法将实体经济地区差异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呈现出来,缺乏对实体经济地区差异的科学测度。为了弥补方法上的缺陷,王谦等[4]使用Dagum 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测度了1993—2015 年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经济实虚结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结果发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及经济实虚结构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两者均呈递增趋势,且区域间差异均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中西实体经济总量均呈多极化趋势,东北地区则呈两极分化趋势,经济实虚结构极化趋势不显著。此外,目前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体经济概念界定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对应辨析角度进行界定,主要存在两类区分方式,一类是基于定价角度的“宽虚拟、窄实体”分类,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则是以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因此虚拟经济既包括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也包括无形资产、高技术产品等,以及其他可能进入该运行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5]。另一类是从功能角度进行“宽实体、窄虚拟”分类,黄群慧[6]基于产业视角,对应货币层次的分类形式,提出了实体经济三层次分类框架:R0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部分;R1为R0、农业、建筑业和除制造业以外其他工业,是实体经济主体部分;R2为除金融业房地产业外剩余的国民经济部分,是实体经济的整体内容。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研究。李晓西等[7]指出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刘金全[8]通过定量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和活性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发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同时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苏治等[9]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已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典型化”特征之一,中国经济同样面临“脱实向虚”问题。总的来说,已有文献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研究对象多为全国,针对某一具体省份实体经济发展的学术性文献较少;二是已有研究较多关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但针对各省市各区域经济虚实结构现状及其差异情况的研究较少;三是地区差异分析大多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科学测度的文献较少。

本文基于2006—2016 年山东省分地市数据,从全省总体、区域内以及区域间三个层面对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采用Dagum 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山东省实体经济地区差异并分解其差异来源,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的现状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说明

尽管“实体经济”一词在政策战略中经常被提到,但对于实体经济进行理论层次的严格界定存在困难,实证研究方面也侧重点不同[9-10]。黄群慧[6]从“宽实体、窄虚拟”角度,对应货币层次的分类形式,基于产业层面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关于实体经济的分类框架。第一层次为制造业,用R0代表,为实体经济核心部分;第二个层次包含R0、建筑业、农业以及除制造业的其他工业,用R1代表,为实体经济主体部分;第三个层次包含R1、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即除金融房地产业之外服务业之和),用R2代表,为最广义的实体经济。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实体经济分类框架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基于R2层次的实体经济是最广义的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整体,因此本部分针对R2层次的实体经济进行分析。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同时探讨经济实虚结构的变化,本文使用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R2)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关系①实证分析过程中为了便于描述,直接用“实体经济总量占比”来代表经济实虚结构。(R2/国民经济)两个指标来进行研究。根据相关文件,将山东省14 个地级市②由于威海、日照、菏泽3 个地级市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数据缺失严重,为了避免缺失数据对研究结果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等现象的出现,故在样本中剔除了这3 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地区:沿海半岛包括青岛、烟台、潍坊、东营4 个地级市,鲁中地区包括莱芜、济南、淄博、泰安4 个地级市,鲁南地区包括济宁、枣庄、临沂3 个地级市,鲁西北地区包括德州、滨州、聊城3 个地级市。所有数据来源于各地级市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原始数据。

(二)实体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的现状分析

1.全省整体层面

图2 展示了2006 年和2016 年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的地区分布。可以看出,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无论2016 年还是2006 年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总体均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格局;与2006 年相比,2016 年实体经济大市仍为青岛、烟台、济南、潍坊,且排名地位未发生变化,主要分布在沿海半岛区域;与2006 年相比,2016 年实体经济总量较低的地级市也未发生变化,仍为莱芜、枣庄、滨州、聊城,且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2006—2016 年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山东省“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相关方针政策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图3 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占比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但不如总量地区差异明显。2006 年和2016 年山东省实体经济占比总体均呈“东低西高”分布;2006 年实体经济占比较高的地级市为枣庄、东营、济宁、滨州,2016 年东营和滨州退出,泰安和聊城加入,但仍主要分布在鲁南地区;实体经济占比较低的地级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006 年为济南、莱芜、青岛、烟台,2016 年则变化为济南、青岛、潍坊、临沂,但仍主要分布在沿海半岛。因此,山东省实体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虚拟经济的比例则上升明显,表明山东省虚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实体经济,山东省应警惕虚拟经济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泡沫危机,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努力保持两者良性协调发展。

图2 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地区分布

图3 山东省实体经济占比地区分布

2.区域层面

图4 呈现了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均值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均呈明显上升态势,但上升速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沿海半岛实体经济总量均值一直处于最高水平,且增长速度最快;鲁西北实体经济总量均值水平则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且增长速度最慢;鲁中和鲁南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处于中间水平,且两者相差不大。同时可以看出,沿海半岛和鲁西北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表明山东省地区之间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实体经济发达的地区本身具有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水平、优厚的工资薪酬待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资金以及人才的吸引自然强于其他欠发达地区,从而造成所谓的“强者更强”现象,政府应对各种资源水平进行适当的相应转移,尽量使各区域发展差距缩小。

图5 呈现了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占比均值的演变趋势图。可以看出,2006—2016 年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占比均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样本观测期内,鲁南地区基本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鲁西北、沿海半岛地区,鲁中地区则基本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就变化速度而言,鲁西北和鲁中地区下降速度基本相同,其次为鲁南地区,沿海半岛实体经济总量占比均值下降尤为显著。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占比绝对差异并未呈扩大趋势。可以看出,与沿海半岛和鲁中地区相比,鲁南和鲁西北虚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实体经济。“十一五”以来沿海半岛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关部门应加强重视,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可能带来经济实虚结构失衡问题。

图4 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演变趋势

图5 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占比演变趋势

3.区域内层面

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内部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本文以中部①由图2 可以发现,中部地区既包括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济南,也包括发展较为落后的地级市莱芜,为了更好的研究区域内差异,故选择中部地区进行分析。为例进行分析。由图6 可以看出,2006—2016 年山东省中部地区各地级市实体经济总量均呈上升趋势。样本观测期内,济南实体经济总量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淄博、泰安,莱芜则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就增长速度而言,济南市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淄博市、泰安市,莱芜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则处于最慢状态。关于实体经济总量绝对差异,与2006年相比,2016 年济南与莱芜实体经济总量的绝对差异明显呈扩大趋势。可以看出,山东省鲁中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存在明显差异,省会济南应发挥好对周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级市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实现各城市共同发展。

从图7 可以看出,山东省鲁中地区各地级市实体经济总量占比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样本观测期内,泰安实体经济总量占比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淄博、莱芜,济南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就变化速度而言,莱芜和泰安实体经济总量占比下降速度相差不大,但莱芜变动幅度较大,其次是淄博,济南实体经济总量占比下降速度最为明显。同时可以发现,与2006 年相比,2016 年实体经济总量占比济南和泰安的绝对差异呈明显扩大趋势,表明与其他地级市相比,济南的虚拟经济发展较快。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莱芜、淄博、泰安应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适度鼓励虚拟经济的发展,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但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导致经济泡沫的发生,济南应注意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究竟是房价过快增长带来的假象,还是金融房地产健康发展带来的效果,防止虚拟经济的泡沫化增长。

图6 山东省鲁中地区实体经济总量演变趋势

图7 山东省鲁中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占比演变趋势

三、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

上述信息直观反映了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为了进一步剖析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小及来源,本文使用Dagum 基尼系数这一方法对其进一步研究。

(一)使用方法

Dagum[11]提出一种地区差异分解测算的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子样本的分布情况,弥补了以往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的缺陷,可解决样本数据间区域差异来源以及交叉重叠的问题。目前,Dagum 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广泛用于研究各领域[12-15]的差异分析。公式为:

由式(1)可以看出,基尼系数(G)代表总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差异贡献(Gw)、超变密度贡献(Gt)以及区域间差异贡献(Gnb)共同构成。式(2)为基尼系数(G)的计算公式,其中yji(yhr)代表第j(h)区域中地级市实体经济总量(或其占比),μ代表山东省14 个地级市实体经济总量(或其占比)均值,n代表地级市数量,k代表区域数量,nj(nh)代表第j(h)个区域内部地级市数量。式(5)为区域内差异贡献(Gw)的计算公式,其中Gjj代表区域内基尼系数,由式(4)得到,pj=nj/n,sj=njμj/(nμ)。式(7)为区域间差异贡献(Gnb)的计算公式,其中的Gjh为区域间基尼系数,由式(6)得到,Djh代表第j、h个区域之间实体经济总量(或其占比)的相对影响,且由式(9)得到。式(8)为超变密度贡献(Gt)的计算公式。以上公式均进行了平均化,因此基尼系数测度的是实体经济总量(或占比)的相对差异。式(3)是对山东省四大区域进行排序,以实体经济总量(或占比)均值作为依据。式(9)Djh代表第j、h个区域之间实体经济总量(或其占比)的相对影响。式(10)djh代表区域间实体经济总量(或其占比)差值,可理解为j、h区域中所有yji-yhr>0 样本数值之和的数学期望。式(11)pjh代表超变一阶矩,可看成j、h区域中所有yhr-yji>0 样本数值之和的数学期望。其中Fj(Fh)代表j(h)区域累积密度分布函数。

(二)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地区差异测度分析

1.总体地区差异

图8 呈现了2006—2016 年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及其占比总体差异的演变趋势。可以看出,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总体差异较大,基尼系数介于0.261 5~0.277 2 之间。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总体差异变化不大,总体呈凹型变化态势。2006 年基尼系数为0.274 1,之后呈下降-上升状态,截至2016 年基尼系数为0.277 2。这表明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采取的突出重点区域带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效果,但“十二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效果不佳,山东省整体实体经济地区差异缩小任务任重而道远。

2.区域内差异

从图8 可以看出,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基尼系数变化态势存在一定差别,其中,沿海半岛和鲁南地区在波动中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鲁中和鲁西北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基尼系数在波动中反而呈下降趋势。这表明2006—2016 年沿海半岛和鲁南地区总体上实体经济总量发展差异是呈扩大趋势,而鲁中和鲁西北总体呈缩小趋势。就相对大小而言,样本观测期内,鲁中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基尼系数水平最高,其次为沿海半岛、鲁南地区,鲁西北基尼系数则水平最低。原因可能是鲁中地区包含的省份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差异较大,既包括省份城市济南,也包括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莱芜,尽管强调突出大城市集聚辐射作用,但仍难以缩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对于鲁西北地区,包括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因此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相似,其他地区差异也就相对较小。因此,应继续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省会作为龙头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鲁西北地区则一方面利用好济南的辐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做强高效生态经济品牌,抢占生态文明建设制高点。

图8 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总体及区域内差异演变趋势

3.区域间差异

从图9 可以发现,不同区域间实体经济总量基尼系数变化态势存在一定差别,其中样本观测期内,沿海半岛和鲁中地区、沿海半岛和鲁南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基尼系数呈微弱上升态势,而其他区域间实体经济总量基尼系数则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沿海半岛与鲁中地区和鲁南地区之间的实体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他区域间差异则有所缓解,说明与鲁中和鲁南地区相比,沿海半岛实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从而拉大了发展差距。对于相对大小,2006—2016 年,沿海半岛和鲁西北之间的地区差异一直处于最高水平,沿海半岛和鲁中地区、沿海半岛和鲁南地区、鲁中和鲁西北地区基尼系数水平相差不大,其次为鲁中和鲁南地区,鲁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基尼系数则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可以看出,沿海半岛与其他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沿海半岛与鲁西北之间的差距,表明沿海半岛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完善的经济发展体系实体经济发展增长处于一个较快的状态,政府部门应适当加强沿海半岛与其他区域的联动发展,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图9 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4.差异来源及其贡献

从图10 可以看出,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的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超变密度波动较小。就贡献度来看,区域间差异在四大区域总差异中的占比最大,且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贡献度均值为63.56%;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占比较小,且相差不大,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贡献度均值分别为17.72%、18.72%。因此,区域间差异是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差异的主要来源,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差异和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对实体经济地区差异的影响较小。

图10 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地区差异来源贡献演变趋势

(三)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占比地区差异测度分析

1.总体地区差异

从图11 可以看出,与实体经济总量的总体基尼系数相比,实体经济总量占比的总体差异水平较低,基尼系数介于0.008 6~0.0134 0 之间。样本观测期内,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占比在波动中呈递增趋势。其中2006年基尼系数为0.008 6,之后总体上升,截至2016 年总体基尼系数为0.014 0。因此,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占比的地区差异呈显著扩大趋势,表明山东省各地级市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济南、青岛虚拟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枣庄、东营虚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对于虚拟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济南、青岛等城市,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以防虚拟经济发展过度,避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过度失衡,而对于虚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城市,政府应适当引导,促进其发展。

2.区域内差异

从图11 可以发现,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占比在波动中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鲁中地区实体经济占比上升速度最快,表明鲁中地区的城市实体经济占比的差异呈显著扩大趋势,原因在于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有着完备的虚拟经济发展体系,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较为发达,尤其是房价的上升吸引了众多的房地产投资,从而拉大了与鲁中地区其他城市的差距。就相对大小而言,观测期内,鲁中地区的区域内差异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沿海半岛、鲁南地区,鲁西北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鲁中地区实体经济占比的区域内差异数值不仅处于最高水平,而且呈明显递增趋势,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做好相关工作促使鲁中地区各地级市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图11 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占比总体及区域内差异演变趋势

3.区域间差异

从图12 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的区域间实体经济占比的基尼系数变化各异,但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沿海半岛和鲁中地区基尼系数上升趋势最为明显,2006 年两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占比的基尼系数为0.010 6,2016 年则增长到0.020 5;鲁南和鲁西北之间的基尼系数增长最慢,2006 年为0.005 7,2016 年增长到0.006 5。就相对大小来说,沿海半岛和鲁中地区之间的实体经济总量占比的基尼系数最高,均值为0.015 7,其次为鲁中和鲁南地区、鲁中和鲁西北地区、沿海半岛和鲁南地区、沿海半岛和鲁西北地区,鲁南和鲁西北地区则处于较低水平。原因可能在于,沿海半岛和鲁中地区内部既包括实体经济占比较高的东营、泰安地级市,也包括实体经济占比较低的济南、青岛地级市,从而造成两个地区之间的基尼系数较大。而鲁南和鲁西北地区包括的地级市实体经济占比均处于较高水平,从而造成基尼系数水平较低。

图12 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占比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4.差异来源及其贡献

从图13 可以看出,山东省实体经济占比区域间贡献、区域内贡献及超变密度变化态势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区域间差异贡献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区域内贡献和超变密度则总体处于递增趋势,表明山东省实体经济占比区域间差异贡献不断减少,而区域内差异贡献和超变密度贡献不断增加,超变密度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就大小水平来看,区域间差异贡献的水平较高,其次是超变密度的贡献,区域内差异的贡献水平则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超变密度不断增加,且追赶上区域间差异的贡献,表明目前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均为山东省实体经济占比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表明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图13 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占比地区差异来源贡献演变趋势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06—2016 年山东省14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及经济实虚结构的地区差异及演变趋势,并使用Dagum 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分解其来源。研究结论如下:

1.从典型化事实来看,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及其占比均存在地区差异,但后者不如前者显著。具体来看,全省整体层面,无论2016 年还是2006 年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总体均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格局,而实体经济占比总体均呈“东低西高”格局;区域层面,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沿海半岛和鲁西北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实体经济总量占比均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2006 年相比,实体经济占比绝对差异并未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层面,2006—2016 年山东省中部地区各地级市实体经济总量均呈上升趋势,实体经济总量占比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与2006 年相比,2016 年实体经济总量和占比的绝对差异明显均呈增大态势。

2.从基尼系数结果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差异的主要来源,而实体经济占比差异的主要来源除了区域间差异还有超变密度。具体来看,实体经济总量角度,四大区域总体差异较大,但变化不大;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总量基尼系数变化态势存在一定差别。鲁中地区基尼系数水平最高,其次为沿海半岛、鲁南地区,鲁西北基尼系数则水平最低;不同区域间实体经济总量基尼系数变化态势存在一定差别。沿海半岛和鲁西北之间的地区差异一直处于最高水平,鲁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基尼系数则水平最低;区域间差异是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及区域内差异对实体经济地区差异的影响较小。实体经济占比角度,与实体经济总量的总体基尼系数相比,实体经济总量占比的总体差异水平较低,但在波动中呈递增趋势;山东省四大区域实体经济占比区域内差异在波动中均呈上升趋势。鲁中地区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沿海半岛、鲁南地区,鲁西北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不同的区域间实体经济占比的基尼系数变化各异,但总体均呈上升趋势。沿海半岛和鲁中地区之间的基尼系数最高,鲁南和鲁西北地区则处于较低水平;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均为山东省实体经济占比地区差异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表明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非协调发展带来的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对策建议

1.山东省应基于全局框架制定实体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构筑均衡融合新格局。从本文可以得出,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及其经济实虚结构均存在地区差异,且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而实体经济占比差异的主要来源除了区域间差异还有超变密度。协调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山东省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经济进行总体布局,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增强发展一体性,且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山东省要继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升东部、崛起西部、跨越西部,优化“两区一圈一带”布局,进一步实施区域联动措施,实现对生产要素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具体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加快推进西海岸新区的建设,并且青岛要发挥好对其他地级市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创新发展,力争打造高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区;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要进一步做好未开发利用土地的工作,坚持高效生态的理念,加强各类园区及临港产业区的建设;省会城市群要发挥好济南的引领辐射作用,济南在加强自身科技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要完善与其他地级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该经济圈中各地级市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对于西部经济带,应根据各地级市具体情况发展区内中心城市,努力成为山东省新一代增长极,同时要因地制宜加快特色经济的发展;山东省同时也要努力走出去,与国内京津冀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甚至国际“一带一路”相对接,在加强自身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同时,增强与其它城市群经济带的沟通合作。

2.山东省在应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上要坚持“实体经济决定论”,重点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和化解。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实体经济在样本观测期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实体经济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增长出现失衡,虚拟经济增长过快,实体经济增长过慢。目前,已有研究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观点不一,金融危机爆发前,观点主要为健康活力的金融市场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但2008 年之后,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中进行租金抽取的观点更得到认同[16]。山东省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应以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17]、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督管理等为重点。但根本上要从体制机制解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巨大收益问题。因此,山东省要建立完善实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降低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资源要素的吸收作用。

猜你喜欢

区域间经济总量基尼系数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省际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西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现“双提升”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
什么是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