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及管控

2019-09-27宿玉海刘梦珣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供应链主体

宿玉海,刘梦珣

(山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以来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难点和痛点,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使产业和金融紧密结合,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对于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正常运转做出贡献。近年来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显示出对依托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日渐重视。2018 年4 月,商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提出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相关企业等开展合作,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积极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成本相对较低、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2018 年5 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2018 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为支持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弥补市场失灵,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供应链体系中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设。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对于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正常运转做出贡献。清科数据研究中心显示,供应链金融市场份额将会在2020 年达到15 万亿,其上升空间与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十分重要。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的广泛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问题,其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其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间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信息传递低效率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问题是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对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是保证供应链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探索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分析其成因,可以为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活动和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发展提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在全球经济低迷、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大环境下,结合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其风险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主要任务提到了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同时应当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这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Berger 和Udell[1]通过研究中小企业信贷问题,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这一思想,但并未对其进行明确定义。Busch[2]调查显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供应链金融一出现就受到高度重视。Aberdeen Group[3]、Lamoureux[4]、胡跃飞和黄少卿[5]进一步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一种商业银行根据资信较高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由物流公司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的一种融资模式。Hofmann[6]、Guillen 等[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通过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进而对整个供应链发挥作用的金融模式。金融科技的发展赋予了供应链金融新的定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等技术使供应链金融具备了新特征。Cronin[8]提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结合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Omran 等[9]认为,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能够增加交易的透明度,降低成本,提高资金流动的顺畅性。史金召和郭菊娥[10]发现,与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2.0 相比,互联网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并非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迁移,而是将其定义为能够实现信息授权共享,达成在线协同,资金来源和运作平台不仅局限于银行这一主体的供应链金融,其包括银行供应链金融2.0、电商供应链金融和基于电商平台运作的银行供应链金融。蔡恒进和郭震[11]研究发现,目前的供应链金融正处于1+N 供应链金融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过渡阶段,区块链和大数据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本质上属于线上供应链金融,两种技术的结合形成了新型供应链金融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分别通过管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和风险两部分来提高其智能化。张路[12]认为,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进一步融合,其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征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贷款监管和违约惩罚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运行模式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在运行模式方面,围绕不同参与主体展开的供应链金融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Berger 和Udell[1]、Leora[13]、杨斌等[14]、邹宗峰等[15]、Vliet 等[16]分别提出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供应商回购”和基于“数据质押”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及反向保理模式。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史金召等[11]研究并提出围绕电商展开的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和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种融资模式。陈永辉等[17]通过构建模型和理论分析的方式分别对核心企业主导的贸易信用融资和银行外部融资两种模式进行探讨。王玉燕等[18]研究了包括制造商主导混合供应链、网络平台主导E-供应链且制造商主导传统供应链、制造商主导E-供应链且零售商主导传统供应链和网络平台主导E-供应链且零售商主导传统供应链等四种模式。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使新型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日趋显现,常虹[19]、张冲等[20]分别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的P2P 外贸模式、ACC 支付模式。蔡恒进和郭震[11]研究发现区块链和大数据两种技术与供应链的结合具备信息有效性、低风险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并分别基于需求、技术水平和实现路径三个角度构建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徐鹏杰和吴盛汉[21]对“互联网+”催生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加强服务性模式进行了分析。

在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Tower Group[22]、Hofmann[23]、Fellenz 等[24]、Hofmann 和Belin[25]分别从供应链金融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现金效率方面阐述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路径。张伟斌和刘可[26]从“现金——现金流”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弥补中小企业的信用缺位。宋华等[27]研究表明,供应链网络连接能够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主要通过中小企业与外部企业的联系以及其自身创新能力发挥作用。宋华和杨璇[28]站在供应链网络嵌入性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核心企业对其关系和结构嵌入性的补充得以缓解。申云等[29]从自主发展和委托发展两个角度分别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展开研究,发现这两种模式都能够有效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发展。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依据风险过程控制,Barsky 等[30]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过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环境风险和基本结构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相似,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最为典型的风险类型,熊熊等[31]对其进行了着重研究,并构建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供应链上有众多的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多而加大,Demica[32]的研究表明,供应链金融风险能够沿着整条供应链进行传导,而传统金融风险仅存在于借贷双方,与之相比,供应链金融放大了节点上的风险。进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李丽君等[33]、Kiesel 和Metka[34]、彭路[35]分别使用数量折扣成本控制模型、Copula 结构波动模型、序贯博弈法,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分为货物装运前和装运后两部分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学者们分别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或者模型对其进行管理,牛似虎等[36]通过构建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范方志等[37]为管理供应链金融风险,采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银行、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三方博弈模型,戴昕琦[38]构建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张建同等[39]通过KMV 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企业的相对违约风险进行分析。

现有研究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往往还停留在1.0 和2.0 时代,与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当下新兴技术环境中的供应链金融相比略显陈旧,学者们并未明确提出新定义。本文基于当下金融科技发展状况以及其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状况,提出:供应链金融依然是基于整条供应链,为解决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而存在的一种融资模式,其资金提供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还包括电商平台、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中小企业的信用不再单一依赖于核心企业所提供的担保,基于现代金融科技搭建的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中小企业增信,创造出更多具有相关行业特征、个性化定制的融资模式,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交易实时监督和相关风险管理。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运行模式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两方面,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虽从多种角度展开,并采用了多种方法,但大多仅从金融工具种类的角度进行讨论,或只将供应链管理列入风险分析范围,或仅从某参与主体角度出发进行风险分析,以上做法都相对缺乏综合性。

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和逻辑分析,从供应链金融本身入手,站在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结合金融风险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新型技术环境中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进行详细考察,从外部风险来源、网络结构风险来源以及参与主体风险来源三部分展开,其中外部风险来源包括经济大环境变动、政策变动和自然、文化环境变动等,网络结构风险来源包括结构惯性、个体和整体目标差异以及个体之间关系等,主体风险则是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有关,包括核心企业风险、中小企业风险和物流公司风险等。(2)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基于包括供应链柔性、供应链网络结构管理以及信息治理在内的多方视角进行风险控制方面的讨论,其中供应链柔性涉角度涉及供应链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通过创新迎合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网络结构管理角度涉及对供应链横向长度、纵向规模的管理和对节点企业的监督管理,信息治理角度包括金融科技赋能、声誉资产管理以及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等。最后根据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来源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有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日趋减弱。比如,金融导向的风险管理主要针对供应链金融中的相关产品和工具,其本身具有短期性,并且相对脱离供应链整体;供应链导向的风险管理对资金优化过程相对依赖,与前者相反的是过度关注供应链的运营;参与主体导向的风险管理的缺陷则在于相对缺乏综合性。以上三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都比较单一,本文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进行综合考量,从供应链外部风险来源、供应链网络结构风险来源以及供应链参与主体风险来源三部分,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来源从整体上进行把控。

(一)外部环境风险来源

有些供应链金融风险是产生于外部环境的,是供应链参与主体无法决定的,其来源包括经济周期的波动、政策变更以及自然、文化环境变化等。

1.经济周期波动。供应链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阔的前景和日趋增长的市场规模必然面临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及其增速作为衡量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代表变量,将GDP 当期同比增速年度数据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代表变量,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两者变动趋势基本同步,前者变动幅度大于后者,供应链金融与宏观经济波动保持大致相同的趋势。处于上升周期时,大部分行业向好,消费者对经济形势保持乐观,此时社会需求增加带来供应链收益增加,中小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归还贷款,同时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量,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当经济周期处于下行或者萎缩状态时,市场需求疲软、严重萎缩,供应链效益受损,此时会增大供应链上融资企业的还款难度,资金提供方很难按时收回放贷资金,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压缩资金放贷量,使亟需资金的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进一步加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加剧资金周转困难,更有甚者濒临破产,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

图1 社会融资增量同比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

2.政策导向变更。政策对企业生产具有导向性作用,政策变动给行业发展带来的阻碍和限制会导致相关行业企业盈利下降,使供应链金融活动面临风险。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下去产能过程所带来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为例,具体分析政策导向变动所带来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经济在“新常态”下由物质要素密集投入转向知识要素密集投入、由粗放型外延增长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增长[40],因此去产能成为这些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去产能对除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外的其他行业无一例外地会带来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钢铁等高能耗和重污染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为突出[41]。去产能对一些行业产业限制的同时,也限制了该产业所涉及供应链的运行,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带来风险。以钢铁行业为例,如图2 所示,自2015 年末去产能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提出后,我国钢铁产量连续两年下降,从2015 年的峰值1 123.94 亿吨,2016 年和2017 年分别下降至976.81 和938.43 亿吨。去产能等相关政策使供应链参与主体企业产量、销量、盈利等减少,增加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摩擦,降低供应链运作效率和资金流动速度,特别是链上的中小企业会因为收益减少而面临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问题,进而拉长供应链金融运作周期,增加供应链金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一项政策的实施规模越大,其对某些行业带来的影响也随之扩大,表现为时间上的延续性,进而扩展到相关产业供应链中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

图2 中国钢铁年产量

3.自然、文化环境影响。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变动都会对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其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相对的概念,自然环境是指气候、地理位置、水和土壤等自然形成的环境,文化环境的含义在于影响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中人的行为偏好以及信仰等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变动包括火灾、旱涝、地震以及台风等,杨晏忠[42]认为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因素,具有不可抗性,一般使链上企业面临大规模亏损,并沿着链条蔓延,给资金提供方尤其是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以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为例,2011 年吐鲁番地区的洪涝灾害使其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降至不足1%,九寨沟地震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从2016 年的17.90%降至2017 年的10.46%。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使旅游业遭受重创,并沿供应链波及相关产业,导致链上资金流增速急剧减缓甚至中断,相关行业供应链金融面临风险。文化环境变动也会给供应链金融带来风险。李晓晶和张潜[43]认为文化产业在总产业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文化行业的高度集中化和国际化催生了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供应链方向发展。文化环境的变化带动消费需求偏好变化,影响到供应链中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其他活动,其负面影响会降低链上企业效益和供应链运作效率,进而带来金融层面的风险。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电商网购的风靡为人们购买书籍提供便利,网上书店以其便利性、全面性以及实时性等优势冲击实体书店,实体书店作为该供应链中的最后一环,其效益日益下滑导致资金流不足甚至中断,还款能力下降给链上的金融活动带来风险。

(二)供应链网络风险来源

供应链金融是依托物理和虚拟两个网络建立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是由多条供应链衔接而成的网络系统,因此供应链金融网络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其风险也相互联结,网络上某个节点发生的风险问题,通过供应链迅速波及链上其他参与主体,严重的情况下会波及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

1.供应链网络结构惯性。供应链本身的网络结构存在惯性,其反应能力较慢或者缺失,在应对外部环境和市场冲击方面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困难。Villena 等[44]表示,供应链网络惯性虽然能够增加其整体稳定性和网络运营效率,但网络惯性的致命缺陷在于其对改变和创新的阻碍。供应链升级受到网络结构惯性造成的参与主体间相对稳定关系的阻碍,使供应链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市场份额的降低带来资金流减少和供应链金融风险升级。宋华等[44]认为,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固定的关系易造成“锁定”效应,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使供应链缺乏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政策及环境不确定性更易冲击和挑战稳定的供应链网络。

2.供应链总体目标与参与个体目标差异。供应链管理目标不仅仅最优化单个供应链或者链上个体的库存或运输成本,而是通过系统化方法提高供应链网络的整体效率和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有效性[45]。王发明和彭长虹[46]认为,企业之间合作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实现共赢,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垄断和利益。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会损伤供应链参与主体所追寻的成本最小化或者收益最大化目标,这种冲突会随着供应链网络化发展日益显现。当供应链总体目标偏离单个企业的目标或者与之存在冲突时,寻求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企业将放弃供应链总体目标来保全自身,从而降低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供应链内部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协调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时,会导致运营状态疲软,增加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进而增加供应链上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

3.参与主体关系的复杂性。供应链运作效率取决于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果链上企业存在缺乏信任、反应过度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易造成混乱效应。温承革和于凤霞[47]认为,供应链的发展基于其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但是这种不稳定的协作关系使得企业暴露自身脆弱性并且可能受到损害。供应链整体运作状况将对其主要融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例如,商品制造商需要更多的融资为企业资金周转做准备,希望与供销商签订较大的订单,但供销商方面则希望通过与不同制造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能根据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手中所持货物。如果供应链内部参与主体关系治理机制不清晰,不确定性会通过链条在采购、分销以及需求等方面进行扩散,给供应链金融的运行带来风险。

(三)供应链参与主体风险来源

供应链参与者主要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图3 显示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参与主体行为会通过供应链影响金融活动中资金需求方的资源获取能力、经营效率以及资金流动性,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水平,各主体对交易的有限理性及潜在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供应链的参与主体以及供应链整体的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图3 供应链参与主体及其运营关系

1.核心企业风险。在资源、技术水平以及市场份额等方面占有优势的企业能够在供应链中占据核心位置,将链上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商流进行整合,核心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都对链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生存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样,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商业银行等机构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信用凭证。第一,核心企业是决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变量,当核心企业出现信用危机时,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安全都会因为危机的扩散而受到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因此受损,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崩塌和相关金融活动的停滞;第二,核心企业的声誉也是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信用凭证,在供应链网络中,一个成员的声誉会影响到其他成员的声誉,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声誉显得尤为重要[48];第三,如果核心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交易信息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勾结,一旦中小企业获得授信并套取资金,资金提供方将面临巨大风险。

2.中小企业风险。核心企业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包括流动支持在内的多元信用支持,实现中小企业的增信,虽然能够降低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甚至能够降低部分信贷风险,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其自身,包括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财报易失真、抗风险能力薄弱、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公司制度不健全、技术水平落后于业界同行、组织结构混乱、经营模式相对落后、资产规模较小等,这些会导致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不稳定,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37]。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不仅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与核心企业合作的具体情况和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等的综合作用使其信用风险本质发生改变。加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历史记录的缺失,尤其是违约记录方面,使商业银行不能够根据信用历史对中小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信用评价,使融资企业获得的资金与信用水平不匹配,进而增加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3.物流公司风险。作为联系整条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纽带,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企业生产和交易中货物的运输、存储、监管和相关手续办理等工作,供应链金融提供的大多数服务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渎职行为,与企业之间进行串谋或者与其他企业之间发生冲突矛盾等,供应链金融资金运作的流畅性、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衔接程度、质押物的质量和安全以及交易背景真实有效程度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不仅增加了融资风险,甚至会使供应链金融活动直接中断。

三、基于多方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应当针对外部环境、供应链网络以及其参与主体这三个主要风险来源,基于节约成本、快速有效、优化规模、调节库存等供应链管理目标,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控制,防止风险的存在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基于供应链柔性角度

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变化容易对供应链的稳定性造成冲击,从供应链柔性角度对风险进行控制是合理的。供应链柔性包括缓冲、适应和创新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供应链整体能够及时高效地接收外部环境变化信息,并且能够对该信息进行快速有效地分析,针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经济的解决方案。供应链柔性越高,外部环境对供应链的负面冲击就越小,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冲击带来的正面影响会随供应链柔性的提升而被放大,供应链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水平。

供应链缓冲水平是供应链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抵御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供应链面临包括经济周期波动和政策变动等外部环境冲击时,其能否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供应链能否保持正常运转,供应链参与主体能否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供应链较高的缓冲水平能够使供应链及其参与主体保持相对稳定,面临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能够正常经营,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使供应链金融风险水平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供应链的适应能力即为供应链对外界环境变化如自然和文化环境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化等的反应能力,在维持原有经营状况的基础之上,能否对外界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如果供应链适应能力相对较高,在外界环境冲击下,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调整产品种类、产量以及经营模式,在冲击中保全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在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降低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风险。

供应链能够充分利用新型科技不断改进创新、与时俱进的能力代表其创新水平,供应链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供应链在外部环境变化中能否生存或者能否把握住发展机遇,同时能够帮助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结构惯性的束缚。如果供应链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供应链模式和运营方式进行创新,以通过改变自身结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供应链在外部冲击下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稳定收益,获取更多现金流,使供应链金融活动面临更小的风险。

(二)基于供应链网络结构管理角度

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取决于各参主体之间的联系,核心企业决策发挥着调整供应链结构的作用,其通过调整上游供应商企业和下游销售商企业的数量和比例,来改变供应链的长度和结构。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风险控制效率受供应链结构影响,有的供应链结构能够在体系内部循环放大风险,有的结构则能够防范风险或者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一方面,供应链网络的整体结构大小以及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其参与主体关系的复杂程度和网络结构惯性的大小,适当控制供应链网络的规模,调节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维系相互之间联系的强度,减弱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减少企业为了自身的稳定经营去努力维护与其他企业之间高强度联系的情况,进而降低网络结构的惯性对供应链网络对抗外界环境变动的阻碍。

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活动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资金闭环运作过程,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打破供应链金融资金闭环,将会增加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是由供应链业务结构决定的。供应链网络中重要的节点企业拥有大量的资源,并且与数量相当的企业之间存在有联系,此时供应链整体目标与重要节点企业目标产生冲突,该节点企业会选择对自身更为有利的决策,可以通过控制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业务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方物流能够监控企业的生产销售、存货仓储以及资金的支付结算,能够及时发现交易中的问题,对供应链金融整个过程中资金的闭环运作和价值的循环流动发挥监督引导作用,降低因为环节中断产生的风险。

(三)基于信息治理角度

供应链金融各交易主体所带来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还应从信息治理的角度出发,对决定供应链融资质量、决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转移和防范能力的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分析。

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交易征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内的金融科技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十分有效。比如物联网可以识别、定位、追踪和监管供应链金融中的存货、订单、物流等,从空间、时间角度,无遗漏环节地对企业交易进行系统化管理,更加便捷地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大数据可以使信息来源摆脱对核心企业的依赖,从云端获取更加详细全面的交易信息,从企业进销存的ERP 系统中获取中小企业信息,信息的多样化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效率;交易征信摆脱人工确权产生的人为造假问题,保障交易的真实性;区块链技术所支持的分布式记账节约供应链融资的操作成本和时间成本,可追溯的特征保证交易背景的真实有效,减少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劳动力成本并降低人工所产生的操作风险。

信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于供应链参与主体特别是核心企业来说,是能够维持生存以及持续扩大规模的重要保障,提高核心企业的声誉能够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这种无形资产通过差别化的产品提供扩大市场需求来增加企业的有形资产,进而降低核心企业的风险。

信息治理还包括对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从最初产生,经历使用、存档到最终失效进行生命周期管理,能够保障供应链金融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被记录,增加可持续性,提升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活性,提升信息的标准化水平和及时准确性,极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与现代化金融科技相结合的供应链金融进行了重新定义,相比传统供应链金融,新型供应链金融具有更加多样的运作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更具优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来源,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供应链网络和供应链参与主体三方面。针对风险来源,基于多方视角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主要包括:从增加供应链的柔性来抵御外部环境风险,对供应链网络结构进行管理来控制供应链网络风险,通过信息治理来控制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

为了更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供应链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出下列相关政策性建议:

第一,提高供应链柔性。管理企业库存,使之保持在合适的水平以备不时之需;设计合理的应急预案,提高供应链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提高供应链整体及其参与主体的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以适应外界多变的需求。

第二,调整供应链网络结构,加强对网络节点企业的监管。调整供应链的水平结构,通过核心企业战略定位的改变实现对供应链长度的调整;调整供应链的垂直结构,通过控制供应链重要节点企业上下游企业数量来实现;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闭环运转的监管作用,特别是对资金流动和价值循环的监管。

第三,提高供应链系统的信息治理能力。第三方服务平台应当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对信息治理水平进行提升,包括对信息的获取、清洗、存储、运用等,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自动匹配,推动融资合同的标准化;提高对声誉资产的重视,特别是核心企业应当重视对声誉资产的管理,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为声誉资产增值;对供应链金融运作全流程信息的储存,增加其可获得性。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供应链主体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