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的“三驾马车”——政策法律、发展规划与评估定级

2019-09-27张海梅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山东省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三驾马车规划评估

柯 平,张海梅,张 蓝(.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山东省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其公益性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持,因此政府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主体,承担着管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1]自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大力兴办公共图书馆以来,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逐渐形成了政策法律作保障、发展规划为基础与评估定级来督促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中国特色管理模式,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 政策法律——进入法制化标准化的快车道

政策法律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从政策管理发展到法制化管理,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管理手段不断成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1 政策管理

1980年11月,我国成立了政府管理全国图书馆事业的专门机构——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管理机构在行政级别上得到了提升。

21世纪之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以政策管理为主,2001年,文化部召开《图书馆法》专家座谈会,正式启动《图书馆法》起草工作,代表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始迈入法制化管理时代。

本研究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文件选编1949-2012》获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所有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相关的政策信息,共有100件。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布量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具体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根据不同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政策涵盖的主题,大致可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政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图1 1980-2019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政策数量发展态势图

(1) 起步期 (1980-1989)。1980年 5月 26日,受国家文物局党委委托,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的刘季平同志向中央书记处第23次会议做图书馆工作汇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专门听取图书馆工作的汇报。[2]会议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直接促使了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的成立以及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分系统管理体制的确立,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总纲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式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要政策。

最初的10年,公共图书馆政策的制定主要围绕文献资源管理、图书馆事业规划、馆员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目的是重建并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因此,这期间发布的相关政策较多,但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尚未走上正轨,管理体系尚未健全,政策发布主体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2)改善期(1990-1999)。1994年,文化部发布《关于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始走上“以评促建”之路。期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政策以文献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为主,公共图书馆事业仍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政策数量最少,但政策发布主体最为多样,一方面体现了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多个社会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主体的分散。

(3)建设期(2000-2009)。这一时期有关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类的政策占比最高,其次分别是设备设施管理类和公共图书馆评估类,因而这段时间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基础建设为主。

2000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推行文化均等化的开端,由此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走上“重服务”的转型之路。重大文化工程在政策推动下快速跟进。截至2010年底,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覆盖率达100%),2,867个县级支中心(覆盖率达95%),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67%),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98%),累计为9.6亿人次提供了服务。通过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总量已达到108TB,整合制作优秀特色专题资源库 207 个。[3]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关于印发〈送书下乡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2003)、《关于印发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的通知》(2007)、《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等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者观念的转变。

(4)发展期(2010-2019)。这一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政策再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政策发布量为四个阶段之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此阶段颁布的政策都体现了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和业务标准化的重视,重点突出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这一时期75%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政策由文化和旅游发布,政策发布主体的集中化趋势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日渐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得益于政策支持。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4]该政策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前,深圳图书馆于198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免证进馆”的管理模式,2006年又提出“免费、开放、平等”的办馆理念,拉开了全国公共文化场所全面免费开放的大幕。[5]

数字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2011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将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国家强力推进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为核心的体系化建设。2017年,文化部颁布《“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此规划对公共图书馆的体系化建设指明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法人治理是图书馆事业管理的必由之路。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2017年9月,中宣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这些政策对于各地公共图书馆建立理事会制度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2 法制化管理

21世纪初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进入法制化发展阶段。2001年4月,文化部正式启动图书馆法起草工作。2015年11月,文化部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报送国务院法制办,12月,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国征求意见。经过文化部、国务院法制办以及全国图书馆界各方主体长达16年的努力,2017年4月19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7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通过,从此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法制化管理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北京、深圳、湖北等十几个省市纷纷制定并出台地方性图书馆管理规章,在没有全国性图书馆法的背景下解决了地方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真正具有法规意义的地方图书馆法规研制进展缓慢,至今只有六部,即《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1997)、《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2000)、《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2001)、《北京市图书馆条例》(2002)、《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2013)、《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2015)。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政策管理还是法制化管理,都需要相应的监管或审查机制,否则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发展规划——从业务管理升级到战略管理

战略规划是图书馆适应新环境、拓展服务能力的重要工具,是图书馆业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6]在国际公共图书馆界,通过战略管理特别是通过战略规划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经验。战略规划在我国是图书馆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差距的一个表现和原因。因此,要实现事业管理的升级,必须解决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1 事业发展规划

事业发展规划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图书馆事业的工具,也是图书馆事业管理的关键抓手。1982年11月,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在湖南长沙召开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座谈会,讨论并起草了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初步描绘了“六五”“七五”计划期间及到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规划了图书馆基本建设、干部培养及补充、业务建设等方面的要点,提出了保障规划实现的各项措施。[7]由此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战略研讨热,地方图书馆学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北京[8]、湖南[9]、广东[10]、黑龙江[11]都纷纷召开本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着手制定发展战略及规划。与此同时,1986年《图书馆》杂志发起了“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征文和评选活动,对于公共图书馆事业战略研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到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达到了高潮,出版了系列成果,重要战略研究成果有《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1995)、《中国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6)、《21世纪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战略思考:图书馆发展十大热门话题》(2002)、《图书馆知识服务战略研究》(2004)、《图书馆创新服务战略研究》(2005)、《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2006)、《图书馆发展战略:共建图书馆的应用模式》(2007)等。

2010年3月,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牵头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12]经过深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等单位相关研制工作,于2011年9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在同年10月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上做了编制说明。规划紧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一主线,在内容框架上包括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基础、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提出了10个方面的战略重点,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9个方面16个量化指标。[13]这是我国第一次组织编制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指导公共图书馆事业未来5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6月,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研究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引起图书馆界对于事业发展新环境和整体发展战略的极大关注。虽然《“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直至2017年7月才正式发布,[14]但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是一部经过科学论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业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密切结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公共文化环境,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详细列出了8大任务、19个项目。其中,8大任务分别是:① 完善公共图书馆设施服务网络;②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建设;③ 提高服务效能,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④ 加强新技术应用,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⑤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⑥ 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⑦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化发展;⑧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15]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后,各地区会在自身公共图书馆事业实践基础上相继出台符合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要义的地区性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使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2.2 图书馆战略规划

20世纪80年代,一些省级图书馆开始重视并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然而,图书馆战略规划既需要借鉴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成功经验,也需要理论指导。进入21世纪,理论研究的热点从事业整体发展战略研究转向个体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团队和重要成果。2008-2013年,柯平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先后出版了《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模型与实证》(2013)、《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2014)、《图书馆战略管理》(2015)三部著作,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理论模型,项目成果指导了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的规划工作。王世伟、柯平、贾东琴等为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制定提供了具体的指导。[16-18]

“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公共图书馆对发展规划普遍重视,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图书馆界的战略意识不断增强,图书馆领导逐步掌握战略思维,战略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开始提到议事日程。如杭州图书馆通过“十二五”规划,创新理念,实现“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向“第三文化空间”的转型,树立文化、科技、教育“三位一体”的公共设施形象,与杭州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相适应。[19]

(2)规划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面向社会需求,推动图书馆抓住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公共图书馆通过规划,加强了基础建设,促进了服务的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很多公共图书馆通过规划,强化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各类公共图书馆在制定本馆战略规划时都会参照全国及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公共图书馆国家或行业标准等。相比于公共图书馆事业规划的全局性、指导性,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较多关注本馆的定位、愿景、业务活动等方面,更多考虑本馆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资源水平,实践性更强。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有助于其明确自身使命,了解自身资源优势,提高本馆组织管理能力,从而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整体事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3)规划与图书馆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方面,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好的公共图书馆对战略有较好的认知,普遍重视规划工作;另一方面,规划对于这些图书馆的发展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横向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主动积极开展规划工作,规划发挥了较好作用,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少图书馆对于规划工作不够重视,很多规划成为“应付”之作,编写后即锁于领导的抽屉里,没有发挥规划的应有之义。从纵向看,省级图书馆积极开展规划的相关研究,制定规划并开始重视规划的发布与宣传,相比之下,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对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

(4)规划推动图书馆全面发展,也引导关注重点领域。一些图书馆除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外,还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如安徽省图书馆在其网站上连续发布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时期的发展规划。[20]“十二五”制定有《安徽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十二五”建设规划》和《安徽省图书馆“十二五”人才培训规划》。2016年7月,安徽省图书馆还发布了《安徽省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图书馆三大数字文化工程“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古籍保护“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十三五”发展规划》。

(5)规划的生命在于实施,在于对图书馆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不仅有了科学制定的标志性成果,而且有了规划实施的管理绩效,战略规划产生了广州模式和东莞模式。广州模式指广州图书馆与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研究团队合作,先后完成了《广州图书馆2011-2015年发展规划》和《2016-2020年广州图书馆发展规划》。前一个规划以新馆开馆为契机,历时11个月(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完成,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国家中心城市图书馆”的总体目标。2012年12月28日,广州图书馆新馆试运行;2013年6月23日,广州图书馆正式全面开放,新馆建筑面积100,444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城市图书馆之一,规划对于新馆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一个规划历时8个月(2015年3月至11月)完成,很好地承接了上一个规划,确立了新的规划目标“建设以人为中心、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2012年,广州图书馆入选“新广州好”百景之一;2014年,日均接待用户2万人次,外借文献24万册次,注册用户964人,创造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记录。[21]东莞模式指东莞图书馆与南开大学商学院研究团队合作完成“十三五”战略规划。早在2002年,东莞图书馆就制定了《东莞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2005年9月28日,东莞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陆续开展主题年活动,包括“活动年、管理年、规范年、研究年、微笑年”等。2010年,东莞图书馆制定了《东莞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率先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获得2012年“东莞市政府质量奖”。2014年10月24日,东莞图书馆理事会正式成立。2014年11月,东莞图书馆联合南开大学历时13个月(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十三五”战略规划,这一规划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下,经过了科学的论证和理事会审议通过,促进了东莞图书馆在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三个维度上谋求新的发展,为使其在国内先进的基础上迈向国际一流起到了指引和引擎作用。

(6)与发展规划相关的年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图书馆年报制度是公共文化信息公开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的年报制度”。2018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有一个主题为“城市图书馆年报制度”的分会场,柯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公共图书馆法治化环境下信息公开制度》的报告。为推动年报的科学编制,主办方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分会城市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城市图书馆2017年度发展报告》及《公共图书馆年度报告编制指南(建议稿)》。近几年来,不少图书馆及时在网站上发布年报,如安徽省图书馆网站发布了2013-2018年度报告,最新的2018年度报告于2019年6月18日发布。[22]这些措施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 评估定级——全面推进事业发展

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在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中不仅仅起着监督各类公共图书馆是否遵守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否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起着全面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3.1 六次评估定级取得的突出成绩

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始于1992年底,1992年12月,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广西柳州召开,这是图书馆主管部门实现工作转变的一次重要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精神,1993年,全国开展了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试点工作,经过对近四百个试验馆的办馆条件和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测评,证明了评估工作的作用与影响。1994年3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座谈会总结了评估试点工作,部署了全国性评估定级工作。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同志在会上强调评估工作就是练内功,根本目的是推动事业发展。[23]1994年3月,文化部发布文件《关于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定级的通知》,由此开始了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此后,几乎每四年一次,至2017年共进行了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已比较成熟,形成了系统化、标准化的省、市、县不同行政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和少年儿童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

每次评估定级,对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大的推动。从上等级馆的情况看,1994年第一次评估定级,上等级馆只有1,144个(占44%),而到2017年第六次评估结束,已达到2,522个(占84%),上等级馆数量翻了一番多;一级馆涨幅更高,从1994年只有68个一级馆,到2017年有969个一级馆,翻了14倍多。

表 1994-2017年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基本情况

3.2 政府与学会上下联动推动评估定级工作开展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一直以政府为评估主体,充分发挥了各级政府在评估定级中的组织领导作用。随着评估定级的发展,形成了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政府推动模式:文化部负责每次评估定级的标准制定、文件发布和全国组织领导,重点对省级图书馆进行评估;各省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县图书馆评估。

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地方图书馆学会在历次评估工作中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扮演着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在2004年第三次评估定级工作中,中国图书馆学会承担了制定各级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工作,2009年第四次评估和2013年第五次评估,中国图书馆学会除制定评估标准《细则》,还接受文化部委托开展了评估定级前的培训工作,在评估定级工作中发挥了更大作用。2017年第六次评估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由中国科协与文化部协商,将第六次评估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的重要尝试,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公共图书馆评估单一主体的局面,形成了由文化部负责统筹评估定级的整体工作,并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配合负责评估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的双主体新格局。从2015年1月到2017年底,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专家团队完成了评估标准、标准细则和打分细则的研制,2016年8月7日-17日,在全国5省、区、直辖市共计8个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开展了试评估工作,组织开展了第六次评估的全国性培训,承担了省级馆评估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地方图书馆学会配合地方政府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进行本地的评估培训与相关组织工作。

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形成了政府组织,全国一盘棋,上下联动的局面。第六次评估,更是形成了政府与学会联合,双向上下联动,共同推进事业发展。

3.3 评估定级促进东中西部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

公共图书馆评估对东中西部公共图书馆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评估引起地方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不仅从纵向上增加了数量、扩大了规模,而且从横向上解决了中西部公共图书馆相对落后的局面。首先是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的困境。以第五次评估为例,中部地区财政拨款从评估前2012年的194,025万元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230,524万元,新增藏量购置费从评估前2012年的22,580万元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29,072万元,万人均建筑面积从评估前2012年的60.04m2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67.925m2;西部地区财政拨款从评估前2012年的230,406万元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256,063万元,新增藏量购置费从评估前2012年的20,738万元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28,600万元,万人均建筑面积从评估前2012年的69.33m2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74.471m2。

高投入带来高产出,经费增长和基础设施改善促进了服务效能的提升。以第五次评估为例,中部地区总流通人次从评估前2012年的10,261万人次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11,044.13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从评估前2012年的8,410万册次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8,986.47万册次,举办活动从评估前2012年的22,506次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26,617次;西部地区总流通人次从评估前2012年的8,224万人次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8,963.60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从评估前2012年的5,902万册次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6,886.44万册次,举办活动从评估前2012年的21,722次增加到评估当年2013年的25,968次。

到第六次评估时,投入与产出的增长更为明显。以浙江省为例,2013年第五次评估上等级馆有84个,2017年第六次评估上等级馆有95个,2018年全省持证读者1,868.9万人,比上年增加9.2%。全省公共图书馆新增各类文献702.0万册(件),藏量达7,888.6万册(件)。再以山东省为例,2013年第五次评估上等级馆有120个,2017年第六次评估上等级馆有142个,2018年全省持证读者421万人,比上年增加25%。全省公共图书馆新增各类文献425万册(件),藏量达6,332万册(件)。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得其发展水平与当地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息息相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东中西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有利于提高地区政府对当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关注度,提高对当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公共图书馆了解自身不足,找准努力方向,从而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差距,提升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水平。

4 结语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已在制度层面实现了宏观(国家图书馆事业)、中观(地区图书馆事业)与微观(个体图书馆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见图2)。

图2 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

政策法规沿着“国家—地区—具体”方向递进,为全国以及区域性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引。发展规划既有全国性,也有地区性,都是事业发展规划,只有具体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才能成为公共图书馆业务操作的指南。而图书馆评估,从某一图书馆来说,自身的评价是业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而地区和全国性的评估形成一种制度,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全方位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法律、发展规划和评估定级是我国各级政府管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手段,相当于“三驾马车”,三者并驾齐驱,驱动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40年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证明了这“三驾马车”是卓有成效的,它们相辅相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回顾历史,总结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验,必须强化事业管理,其中,发展规划是基础,评估定级是手段,政策法律是保障。展望未来,要继续发挥政策法律、发展规划与评估定级这“三驾马车”的作用,将这三者当作事业管理的至胜法宝,在此基础上,将政策法律管理推向法治化管理;将发展规划管理推向战略管理;将评估定级管理推向评价常态化管理。这样,通过事业管理的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引领。

猜你喜欢

三驾马车规划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