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为淋巴瘤1例

2019-09-27吴晓龙张瑞锋刘林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浆细胞骨髓瘤肿物

张 伟,张 奇,吴晓龙,张瑞锋,刘林林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放疗科,吉林 长春130041)

1 病例资料

男,60岁。因右下肢疼痛就诊于我院。患者缘于2年前无意间发现前胸壁肿物,质硬,无压痛,局部皮温不高,呈进行性增大。胸部CT检查示胸骨前方偏左约3、4肋软骨水平见软组织密度影,界线尚清。遂于我院行前胸壁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胸壁)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考虑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浆细胞样分化,浸润横纹肌(图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AE1/AE3)(-)、CD38(+)、CD138(-)、EMA(-)、CD79a(-)、Ki67(阳性率60%)、CD20(-)、CD3(-)、CD99(-/+)、MUM1(+)、LCA(+)、MPO(-)、CD34(-)、Vimentin(+)、PAX-5(-)、Bob1(+)、Oct2(+)、EBER(-)、CD30(散在+)、CD2(部分+)、CD4(+)、CD7(-)。术后患者未行化疗,于我科行胸壁放射治疗,靶区剂量50Gy。1年4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胸壁肿物,于我院行左胸壁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左胸壁)恶性淋巴造血来源肿瘤,该肿瘤为复发肿瘤,形态和上次一样,符合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伴有浆细胞分化,肋骨及横纹肌均见有侵犯(图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20(-)、CD79a(-)、CD38(+)、CD138(-)、MUM1(+)、CD3(-)、Ki67(阳性率40%)、CD43(-)、EMA(散在弱+)、CD30(+)、ALK(-)。术后患者于外院行6周期CHOP方案化疗,期间患者出现右下肢不适,未及时诊治。5个月前患者因上颚肿物于外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骨外浆细胞瘤。患者于北京某医院行来那度胺+顺铂+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方案化疗2周期,治疗期间患者右下肢疼痛,逐渐加重。现患者为行进一步诊治入院。病程中患者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右下肢活动时疼痛,休息时缓解。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查体:体温36.7℃,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4/70 mmHg。无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前胸壁可见长约7 cm术痕,愈合良好。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右下肢叩击痛。入院后行膝关节MRI示右股骨远端及胫骨、髌骨多发异常信号,考虑肿瘤转移所致(图3)。全身骨扫描检查示:左侧部分肋骨放射性分布不均,结合病史,考虑术后改变;右股骨远端及右侧膝关节、右侧胫骨中上段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考虑骨破坏可能。经血液科医师会诊,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2.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红细胞计数4.05×1012/L,血红蛋白含量135 g/L,血小板计数182.0×109/L;查血生化:谷丙转氨酶23 U/L,谷草转氨酶21 U/L,总蛋白71.8 g/L,白蛋白45.3 g/L,肌酐85.0 μmol/L,尿素氮5.14 mmol/L,β2微球蛋白2.35 μg/ml;IgG 938 mg/dL,IgA 141 mg/dL,IgM 64.2 mg/dL,IgD 2.17 g/L;血清κ轻链801 mg/dL,血清λ轻链528 mg/dL,尿κ轻链<1.85 mg/dL,尿λ轻链260 mg/dL;末梢血涂片、凝血及D-2聚体、尿常规、粪常规均未见异常。提检骨髓穿刺(髂骨)及血尿免疫固定电泳检查,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减低,粒系各阶段细胞可见,以偏成熟阶段粒细胞为主;红系各阶段细胞可见,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浆细胞散在可见;巨核细胞不少,以分叶核为主;网状纤维染色(MF-0级)。骨髓流式细胞术分析及骨髓液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血尿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示:IgD-LAM型M蛋白血症,尿本周蛋白阳性。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伴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IgDλ型,DS III A期,ISS I期)。患者转入血液科行5周期PAD方案化疗(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及抗骨转移治疗,疼痛明显缓解。继续给予9周期PCD方案化疗(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患者病情持续稳定。

2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MM)首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初诊误诊为其他疾病在国内外文献中屡有报道。曾敏等[1]对误诊疾病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发现,MM误诊疾病多达131种,涉及16个系统或专科,常见误诊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症、肾炎、肾功能不全等。本例患者首发症状为胸壁肿物,术后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浆细胞分化,8个月后患者胸壁肿物复发。患者接受CHOP方案化疗后出现上颚肿物,术后病理提示骨外浆细胞瘤,5个月后出现骨质破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血液及尿液中含有异常免疫球蛋白,最终明确诊断为IgDλ型MM。分析其误诊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上以EMD为首发症状的MM少见,来自我国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有4.8%的MM患者在诊断时即伴有EMD[2]。目前国内外报道的MM髓外浸润部位涉及皮肤、肌肉软组织、淋巴结、睾丸、胸膜等多个组织或器官[3,4],且MM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因EMD就诊的患者,临床医生往往不会首先考虑MM,极易造成误诊。②本例患者髓外浸润性浆细胞病理特殊,形态学上与淋巴瘤细胞难以区分,需要靠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鉴别诊断。多数恶性肿瘤性浆细胞分化良好,在形态学上与成熟浆细胞相似,易于辨别[5]。然而,文献报道有少数浆细胞瘤患者肿瘤性浆细胞分化较差,在形态学不具备典型浆细胞特点,极易与B细胞淋巴瘤伴浆细胞分化相混淆[6]。本例患者先后两次出现胸壁肿物,病理标本镜下可见胞核较大且大小一致、核仁明显的不典型浆细胞,形态学上似B细胞淋巴瘤,病理医师忽视了免疫组化的鉴别诊断价值,误诊为伴浆细胞分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绝大多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CD20及CD79a等B淋巴细胞标记[6],而CD38及CD138是MM浆细胞特异性标记物,且CD38特异性似乎更高[7]。本例MM患者两次病理结果均不表达常规B细胞标记CD20及CD79a,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虽然CD138阴性,但CD38表达阳性提示浆细胞来源恶性肿瘤。该例患者骨髓穿刺未见异常克隆性浆细胞,考虑为病灶局限性分布;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但患者全身多发骨质破坏及异常IgD免疫球蛋白等均支持IgD型MM诊断。③临床医生对患者病史缺乏足够的思考,未及时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误诊。患者初次胸壁肿物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医生未补充骨髓穿刺活检及PET/CT等检查辅助诊断。患者上颚肿物与胸壁肿物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医生满足于现有诊断,未深入行血液系统相关检查查明原因。

图1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胸壁肿物首次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在形态学上与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难以区分(HE×100);图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胸壁肿物复发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形态和首次病理结果一致,与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难以区分(2a:HE×100,2b:HE×200);图3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膝关节MRI检查示:右股骨远端及胫骨、髌骨多发异常信号,考虑肿瘤转移所致。

通过对本例MM患者诊治经过的分析,我们对如何在临床上减少或避免疾病误诊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方面,病理科医生应充分认识到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价值,结合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鉴别诊断。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应养成批判的临床思维,即使病理诊断是多数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也应综合分析,补充并完善相关检查检验以辅助诊断,减少误诊误治。

猜你喜欢

浆细胞骨髓瘤肿物
横切面与纵切面联合定位法在乳腺肿物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甲状腺髓外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