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荒原进军

2019-09-26柳菲絮

奋斗 2019年18期
关键词:良田知识青年王震

柳菲絮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祖国东北有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在那里,一场向大自然进军的持久战正式吹响集结号。

十多万转业官兵、大批知识青年、地方干部和农民上荒山,下沼泽,一支支垦荒大军愣是将飞禽走兽、荆棘密布的莽原之地开垦出一个天下粮仓。

千帆过尽,一座雄伟傲然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就矗立在这片历史的天空下。1993年建成的它,毗邻兴凯湖畔,总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2000余棵植被沁润着半个世纪的传奇。

拾级而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占据着整个纪念馆核心部位。“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碑文苍劲有力,穿透历史。它述说着王震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奉献,它昭示着数以万计的开荒者不畏艰险的大爱之情,它将彪炳千古的北大荒精神抒写一遍又一遍。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开始时是吹皱一池春水,后便成燎原之势。物换星移后,它依然用饱满的生命活力育化后人、指引前进。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力透纸背的16个大字背后,是整整一代青年的甘洒热血,是茫茫荒原间一种力量的喷薄而出。

纪念碑旁边,是由青铜浇铸的建筑小品。它有一个厚重的名字:“大荒初拓”。古时候用青铜铸鼎,九鼎定九州。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中,青铜的曲线美全部献给了当年垦荒的生产场景。镐、扁担、犁……其中,犁是王震将军与垦荒青年一起开发研制的改制犁。从外观造型判断,当年耕地的阻力非常大,以至于将犁前面的滑拖改为了滑轮。

纪念碑身后,是两幅巨型浮雕。一幅描绘了1958年,10万官兵到达的北大荒景象:豺狼遍野,荒草丛生。另一幅则将时间定格在1968年,当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时,已然是麦浪连片,粮仓初显。

当下,我们从一幅雕像走到另一幅雕像,不过短短几步,但当年的垦荒大军却是克服异常艰辛之难,才换平坦万亩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对英雄的最高致敬,就是永记历史,不忘初衷。

走入馆内,正厅北侧中央,伫立着拓荒者代表王震的半身高汉白玉雕像。他目光炯炯,眺望远方,正襟危坐,仿佛永远提着那一股敢打敢拼的精气神,永远心怀着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今天,在新中国发展的进程中,这份独一无二的北大荒精神已成为黑土地的传家宝,成为激励龙江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之光。

2018年,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俯身看稻,细致问粮。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黑龙江人民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我们有能力端起“中国饭碗”,我们也有能力让粮食安全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在贯彻落实“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的重要指示中,中国粮仓黑龙江日不懈怠,久久为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争当排头兵,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持续增收上咬定青山不放松。

(本文图片由中共鸡西市委宣传部提供)

猜你喜欢

良田知识青年王震
偶感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要是”的作用
上山下乡
如梦令
“办”“为”和解
小种子的“挺一挺”
盐碱地变良田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