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9-09-26谭铮铮
□谭铮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00后”将逐渐步入校园。“80后”成长于电视信息的时代,“90后”成长于电视机电脑网络的时代,而“00后”,则成长于移动网络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与人的交流更为便利,人们与世界的距离近在咫尺。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群体,更是代表着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有效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共同性特点,发掘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度和广度。同时,高校辅导员也应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探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以学生为本位,将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生涯的全过程。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自编电子问卷“关于新媒体使用调查”,共用12道选择题,其中单选题、多选题各6道,分别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情况、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偏好及大学生对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电气工程学院、机车车辆学院、运输物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外语商贸学院5个学院,共发放电子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回收率为100%。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79.55%(175人),女生占20.45%(45人);大一学生占59.55%(131人),大二学生占33.18%(73人),大三学生占7.27%(16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中使用广泛。在对常用媒体的种类调查的问题中,网络媒体占比最高,为80%;其次为电影、电视,分别占比47.27%和40.45%。而较为传统的媒体技术占比较低,依次为杂志、户外媒体、报刊和电台广播。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青睐于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等的新媒体技术。而传统媒体技术已被新媒体技术取而代之,成为“00后”大学生的使用偏好。
图1 大学生常用的媒体种类
在常用网络媒体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学生普通使用的网络媒体依次为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等)占比86.36%;网络点播视频(优酷、爱奇艺等)占比39.55%;网络舆论活动(微博、博客等)占比35%;网络直播媒体(抖音等)占比32.73%;电视占比17.27%;新闻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占比14.09%;社交网络(人人网等)占比10%;不适用或不常使用占比2.27%。
对“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的调查中,一是每天平均上网3~5小时占比最高,达37.73%;二是上网1~3小时,占31.36%;三是5小时及以上,占30.91%。
图2 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体
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思想还未成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形成,难以甄别信息的优劣,面对网络媒体的信息良莠不齐、滥竽充数,很容易对青年大学生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同时,西方文化、宗教文化的逐步渗透,对当代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更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网络社会中,信息的创造、传播零成本、传播速度极快,从而导致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充斥在当代大学生周围。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上的信息,不受时空、地点的限制,尤其是手机媒体,工具的私密性和网络的开放性增加大学生和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另外,也大大加重了监管网络信息的难度。而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勇于乐于表达个人的想法及诉求,很容易受到负面、虚假的网络信息的煽动,从而引发舆论危机和突发事件。
(二)大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认知情况。在“新媒体对您的生活影响”的问题中,有超过半数(52.27%)的同学认为影响很大,新媒体已成为其生活重要的一部分;45.45%的同学认为影响一般,还是以现实生活为准;仅有2.27%的同学认为影响甚微。由此说明,新媒体技术已得到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并使用。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新媒体技术。
在“通过新媒体进行资料的查找或学习,是否会受到干扰?”的调查结果说明,将近9成的同学承认新媒体技术会干扰正常的学习,仅有1成的同学认为自己可以在学习中脱离新媒体,完全不受其影响。
图3 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积极评价
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积极评价,依次为“有助于学习,增长知识”,占比76.36%;“能及时了解生活娱乐资讯”,占比74.55%;“提供人际交往圈子”,占比68。18%;“有助于个性思想的解放”,占比59.09%。大部分大学生肯定新媒体技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思想解放四个方面的用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突破诸项限制,进行多方面的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单一,主要利用课堂教学传授书本的知识。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更新速度较慢,未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而新媒体技术恰恰突破了以上壁垒,拓宽了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时代性,更全面地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自身诉求,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供了新平台。
图4 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消极评价
对新媒体的消极评价中,认为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会“减少现实生活,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占比最大,为54.55%;“沉迷网络,影响学习”的占49.55%;“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占43.64%,“使得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占比42.73%,“浪费时间和金钱”占比最小,为33.18%。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性看待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体现对问题的自我认知上。
“手机控”、“低头族”这些代名词不仅意味着手机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更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分依赖。不仅是对身体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日常学习、生活、消费观等各个方面。“宅男”、“宅女”的数量愈发增长,许多年轻人想要逃离真实的外部世界、逃避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而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平板等新媒体在虚拟网络中获得自我愉悦、自我满足。
(三)大学生对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针对“您是否愿意利用新媒体和学校老师进行交流?”这一问题,有79.09%的在校生表示愿意,6.63%明确表示不愿意,14.55%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愿意。
总体来看,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影响都是较为积极的。学习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大量的MOOC慕课、TED等新型教育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搬进手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生活上,新媒体技术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多以匿名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双方以更为舒适自由的交流方式进行沟通,因此对于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也更容易放下戒备,有效地排解了心理压力。思想上,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大学生能够一定程度上拓展视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辩证思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技术对于当代大学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手机控”、“低头族”这一系列代名词也充分说明了过于依赖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后果。同时,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能够接触到更多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如何提高对信息的鉴别能力、筛选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升辅导员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素养。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教育对象是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因此,更应该对当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偏好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新媒体技术的技能,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对症下药”。同时,充分抓住新媒体技术的机遇,弘扬正能量,积极探索“网络思政”的新形式、新内容,拓展“网络思政”的新内涵。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添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舆情防控预警机制。为了应对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环境,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信息的鉴别筛选需要具有相当高的警惕性和敏感度,对虚假不实的信息第一时间切断向外继续散播的路径,对于大部分学生经常聚集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更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同时对于停用或极少使用的“僵尸号”,更要在第一时间清除个人信息,进行注销,以免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同时,针对学校内的优秀先进个人及集体,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为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风气。
(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时,往往难以辨别和筛选出真实的信息,缺乏辩证思维和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容易被虚伪的信息所煽动和蛊惑,更容易被有心之徒加以利用。而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鲜有学校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技术学习和生活时,难免会遇到困惑或问题,例如过度依赖手机、沉迷于游戏、逃避人际交往等,此时辅导员需要及时介入,和学生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合理健康地使用新媒体技术,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新媒体技术亦然。而当今社会,两者早已相互融合,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使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愈走愈近,新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便捷,这是二者带来的红利。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如何提升辅导员新媒体技术的专业素养,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是每名辅导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