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的多个层面推动孩子学习数学
2019-09-25张彦郎
张彦郎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指引,知识塑造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以及学问智慧。我们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来探索知识表现在课堂中的根源、重心、系统、介质等方面,推动孩子学习数学。
一、知识根源:数学规则激发孩子的聪慧
数学规则是人们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就像符号、格式、命名等,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思考结晶。小学数学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就是数学规则的内容之一。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的世间万物的位置也各不相同,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相同点——参照点,只能通过物体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与方位确定其位置。所以,我们首先要选定参照点,一旦确定了参照点,物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下来了。接着,要统一行与列的关系,统一位置的表达格式。最后,要规定数对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交流会更加方便,孩子也不会对图象和数对之间的转化产生异议。
数对确定位置的内容中包含了位置的表达、参照点的确定等数学规则,让孩子在学习中领悟:数学规则虽然是人规定的,但它的合理与必要性能让人们接受并自觉执行。这种意识的养成,能让孩子对空间事物做出更好的表达,这便是在规则中激发孩子的聪慧 [1]。
二、知识重心:对应关系使得孩子理解结构化
在教授“数对确定位置”的内容时,很多教师为了让位置的表示更加简明,会选用(x,y)来表示,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增加了孩子的思考过程,他们必须在观察时先看列后看行,先下后上。因此,选用(x,y)来表示仅仅是在书写上更加简单,并没有简化孩子的思考过程。在学习中,能够理解结构化是很重要的,结构能够让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就像听力的检查是通过调节声音大小得到的听力曲线来进行判断的,同样的,很多单位也可以用结构化来表示,就像长度代表了长短,面积代表了大小,温度代表了天气的冷暖等,这些单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清晰。
空间的结构化就是表示出空间的位置。点和数的唯一对应关系是坐标的重要内容,坐标系的唯一性使得点和数的对应得以保证,坐标轴上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与原点的距离;坐标系内的一点可以表示位置在几排几列;三个数形成的一个数组可以对应立体空间中的一点。这样我们通过结构化,不仅将点和数的关系对应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孩子的联想能力,让他们将一维、二维的问题延展至三维,以便更好地理解球面、柱面等数学问题。
三、知识系统:让孩子前后关联地学习知识
在学习函数时,函数的定义不能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还要将定义的一般性和物理直观性结合起来。所以说,将函数的教学分为初中注重变量,高中注重变量的对应关系是有理可循的。这样的教学体系,要求我们要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性和局部性有充分的掌握。
任意知识的定义都不能一成不变、独立存在,都需要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也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才让数学的知识点有了相对存在的独立性。学习新知使知识储备量得到增加,新旧知识的共同掌握使我们的知识框架更为完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融会贯通,将所学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注重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延伸,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就遇到过“小明排在队伍的第五个”这种问题,这是确定某一点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学生遇到过“小小的座位在教室的第一排第二个”这种问题,这是确定某一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以此来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了解了如何来体现物体的位置。若学生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时,直接从小学学过的内容跳至直角坐标系,并由四个象限来确定和表示位置,则这样的教学内容跨度太大,学生很难找到一个过渡点来接受新学的知识,将使他们的学习难度加大。
在平时的课堂中,要让学生能够前后结合地学习知识,我们可以设计图1这样的内容:首先标出公园、幼儿园、小学、银行这四个点,学生为了确定这几个点的位置,自然会联想到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紧接着画出适合的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以数对的形式表示出这四个点;然后描绘出幼儿园关于y轴的对称点,小学关于x轴的对称点,让学生思考这两个点用数对该怎么表示;还可以将公园、幼儿园与幼儿园关于y轴的对称点这三点顺势连接,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样也能为之后的函数图象研究积累解题思路。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带来一个生动有趣、前后关联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更能拓展他们的空间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知识介质:以生活原型指引学生迈出关键步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根据表现结果来判断一个人的聪慧程度,而是根據他表现的经过来进行判断。有的时候不是我们的毅力不够坚定,而是我们做了错误的选择 [3]。知识的介质分为很多种,数学知识的介质绝大部分都来自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从来不会一成不变,为学生选择最为合适的生活原型,让他们身临其境,迈下学习的关键一步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我们教授“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可以从以下三部分展开:
第一步,给出一张公交车的站牌图,让学生通过数来确定一维空间中某定点的位置。虽然公交站牌是生活中很简单、很常见的东西,但它具备了:原点、方向和单位这三个关键点。学生通过观察该站牌图可以得知:出发的地点就是原点,箭头指向就是方向,经过几站就是几个单位。这样能够形成数轴式的横向整标数线,从而用确定的数来表示每个站点的位置。
第二步,给出座位图,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二维空间中某定点的位置。学生在知道了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上某定点的位置后,也能够通过实际情况来探索如何表示平面上某定点的位置。在图3中,让学生用数对来表示小红的位置,指引画出形似直角坐标系的横向与纵向的整标数线。通过该框架,确定小红在横向5、纵向4的位置上,再对格式及观察顺序进行统一,由此确定数对。
第三步,给出魔方图,让学生通过三个数确定三维空间中某定点的位置。要表示魔方中某一小块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哪一层的哪一行的哪一个,从而得知三维空间中定点的位置确定需要三个数。
以上三步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数和位置的唯一对应性,让学生更易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参与了思想创造活动,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高深莫测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知识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精准、更深刻地掌握和吸收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钟建林,林武. 小学数学专题式教学导引[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22.
[2] 刘加霞. 数与点之间的一一对应是数对确定位置的根本——兼评季国栋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J]. 小学教学,2014(4下).
[3] 史宁中. 数学思想概论(第4辑)——数学中的归纳推理[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