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呈现”让例题走进孩子的心

2019-09-25朱金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盒子算式例题

朱金明

一、教学片段

【片段一】 口算引入。

师:出示10+1=   10+8=   10+4= (生读题说得数)

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呀?(生:10加几得到十几)是这样吗?试试看。(随机说10加几的算式)

小结:看来10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它,可以使计算变得更快。

【片段二】 探索算法。

(1)几个几个地数。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小猴吃苹果》: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小猴一家。有一天,猴妈妈摘了一些苹果(课件出示一张桌上杂乱摆放着苹果的图),小猴馋得口水直流。可妈妈要求小猴必须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否则就不给吃。小猴急得抓耳挠腮,怎么算也算不出来。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师:谁来说一说?

生:一个一个地数。

师:一个一个地数太慢了,还可以怎样数呢?(生1:2个2个;生2:3个3个……)

(2)接着数。

师(课件演示红、绿苹果分开,整齐排列):小猴自己也想出了一个办法,它把桌子上的这些苹果排排队,它想接着数一数,怎样数呢?

生1:红苹果有9个,接着数10、11、12、13。

生2:绿苹果有4个,接着数5、6、7、8、9、10、11、12、13。

(3)移一移。

师(演示苹果放在盒子里):这时,猴妈妈拿来了一个盒子说,小猴,再想一想,不用数,你还有别的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吗?

生(上台演示):从盒子外面移一个到盒子里,盒子里有10个和盒子外3个,合起来是13个。

追问:为什么要移一个到盒子里面呢?盒子外还剩下几个?现在一共是多少?

生:盒子里有9个再添一个是10个,加上外面剩下的3个,现在一共13个……

【片段三】 数形结合。

师:可以用算式把刚才移苹果的过程写下来(同时课件相应出示移苹果的过程)。

师:盒子里面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从盒子外面移一个到盒子里,盒子外面还剩下3个,在算式上怎么表示?

移一个后盒子里变成多少个?算式里表示先算什么?

再把盒子里的10个与盒子外剩下的3个加起来是13个,也就是算什么?

师:你能看着图再说一说这里算式的意思吗?引导学生结合图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因为9+1=10,所以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师:不看图再把刚才的算式过程写一遍……

【片段四】 提炼算法。

师:小猴为了感谢大家,拿出他喜欢的花送给最爱发言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朵花呢?先圈出10朵,再填一填……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9+4和9+7这两个算式,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9加几”。

师:我们今天学习“9加几”算式。(板书课题:9加几)

师:再仔细看,还有吗?

生2:都是把另一个数分成1和几,先算9+1=10,再算10加剩下的数。

师:把9凑成10来算,这样的方法叫“凑十法”,把“9加几”的难题转化成“10加几”来算,可以使计算更快。

师:“9加几”的算式,除了这里的9+4,9+7,你还能想到9加几呢?……

二、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9加几》的学习是以后学习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课教学重点是“凑十法”,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20以内数数和“10加几”计算的能力,教材例题教学结构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践运用”,但例题是静态的,而学生的思维是动态发展的,怎样从学生认知角度更合理地呈现例题,凸显孩子自身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过程?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算理和算法?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思考:

1. 迁移转化——积累“凑十”经验

“9加几”学习的基础是“10加几”,笔者设计“10+1=”“10+8=”“10+4=”的口算引入,在学生逐一回答后,追问“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接着随机出“10加几”题目让学生更快地说出得数,为新课教学“凑十法”埋下伏笔。有了这个基础,当猴妈妈拿来了一个盒子问小猴还有什么办法的时候,学生们便能不由自主地想到把盒子外面的苹果移一个到盒子里使盒子里的苹果变成10个来计算,把“9加几”的问题转化成“10加几”的问题来解决,铺垫练习唤醒了学生的已知经验。

在“片段四”中学生独立完成“9+7”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比较“9+4和9+7”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和计算的方法,发现两个算式的共同之处都是“9加几”;接着继续引导学生发现计算的规律都是先把另一个数分成1和几,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几等于十几。在对两个算式的对比中,发现“9加几”的计算都可以转化成“10加几”的计算,通过比较和归纳加深了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也初步体会在数学学习中运用转化策略的便捷,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教学下一课的进位加法积累了经验。

2. 动态例题——呈现“多样”算法

叶澜说:“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和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课本例题主题图呈现了主要方法——“凑十法”,是静态的,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是看到物体先数一数,对于“凑十法”是陌生的。怎样从学生认知角度“数数”自然地过渡到重點方法“凑十法”,这个过程需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过程自然建构。为了更好地让“凑十”模型在学生脑中自然扎根,需要把教材动态呈现,笔者创设了“小猴吃苹果”的故事情境,以“猴妈妈和小猴”作为方法引领的关键人物,对例题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例题原有的图是在桌子上一个盒子里整齐排列着9个红苹果、盒子外边放着4个绿苹果,笔者设计成这样的情境:猴妈妈摘来了苹果(桌子上的红色苹果和绿色苹果杂乱排列在一起),小猴特别想吃,可是猴妈妈要求小猴必须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设计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接触许多物体的本能反应首先就是数数,所以出现了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几个几个地数的方法。

第二层,教材中涉及了“接着数”的方法,但是学生开始对这种方法并不能接受,笔者设计了小猴自己想到把苹果排排队的情境,动画演示小猴把红苹果和绿苹果整齐排列成左右两堆。学生对于10以内的物体能一眼看出来数量是多少,所以学生很自然想到从9接着数和从4接着数的方法。“小猴自己想到把杂乱的物体排排队”是建立在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第三层,以猴妈妈拿来盒子作为情境,呈现教材主题图——盒子有10个格子,9个红苹果放在盒子里,4个绿苹果放在盒子外。因为盒子里有10个格子,而9个红苹果不够装,学生很自然想到把绿苹果移一个到盒子里,盒子里变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下的3个,一共是13个。以猴妈妈拿来能装10个苹果的盒子这一情境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凑十模型的认识,学生更易接受,学生通过移一移加深了对“凑十法”算理的理解。

3. 数形结合——重视“算理”理解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主体,而进位加法计算的过程比较枯燥和抽象,笔者在教学“片段三”中以动态演示移一移苹果的过程,引导学生结合动态移苹果的过程对应说出“9加几”的计算步骤,即“把4个苹果移一个到盒子里在算式中表示把4分成1和3,盒子里的9个苹果和移过来的一个苹果合起来是10个,盒子里的10个再和盒子外的3个合起来就是13个,在算式上表示为先算9+1=10,再算10+3=13”,以及在教学试一试“一共有多少朵花”时,学生先圈出10朵,让学生看着图有序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通过说一说、圈一圈亲身经历体验“数形结合”的过程,他们看到算式就会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也能联想到算式,真正地建立起“数和形”的联系,“9加几”的计算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被转化成“10加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算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葉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

猜你喜欢

盒子算式例题
有趣的盒子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寻找神秘盒子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