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引领,在深度学习中逼近数学本质
2019-09-25马华平
马华平
所谓“核心问题”,实质是指诸多数学问题中相对具有思维价值、最利于学生思考技能、最能揭示数学本质的问题。它能整合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并派生出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具有一定的生长性和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聚焦于数学本质,促进学生深度数学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基于课时关键知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具有适切性和生长性的“核心问题” [1],以“核心问题”支撑教学,使之涵盖教学重难点,直指数学学科本质,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自主预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习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一、遵规循本,核心问题有根基
核心问题的提炼,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研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剖析,整体梳理并理清脉络 [2]。在研读教材时,需要把每一节课看作是整个单元或者教学阶段的一个局部,站在课程整体的高度选准新知探究的切入口,提炼相应的核心问题。如二年级《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它属于小学数学“图形和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关于度量的相关知识。度量单位的教学,在课时和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学习了厘米的表象后再学习分米的表象就比较容易了,掌握了用厘米进行度量后再学习用分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知识彼此之间有着相似的结构,可以巧妙地进行迁移。
研读教材后,笔者创设了森林医院中小动物们体检的情境图,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长颈鹿身高3( ),小猴身高80( ),小鸡身高1( )。前两个填空学生很快解决,但小鸡身高不可能是1厘米,更不会是1米,那是1什么呢?引起认知冲突,由此产生学习新单位的需求。然后以“1分米有多长”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在画一画、找一找、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中不断感受、思考、理解、内化,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二、课前导学,核心问题促思考
学生进入课堂,并非白纸一张,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围绕所学内容设计课前导学单,分为“自学提示”“问题初探”“我的收获”及“你的疑惑”四大块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替换”在学生的经验结构中是存在的。
“课前先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画一画、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在操作過程中完成对替换过程的真切感受,同时也在头脑中建立起替换策略的表象,建立对问题的个体体验和思考。
三、立足课堂,核心问题有着落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积极调动思维,以深度思维作为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将立足点放在课堂,优化核心问题设计,通过问题比较抵达数学本质,在认知冲突、认知错误处生发核心问题,从而将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核心直抵数学课堂本质 [3]。
1. 问题比较引发深度学习
比较是指对相同或相似类型的事物,以及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不同事物展开比较,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具有关联性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这种方法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常见思维方式,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思维的地方就有比较。
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学习活动的开展受学生学情实际制约,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积累的经验、思维习惯与认知能力等。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化差异,在比较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深度学习与深度思考。我们可以设计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比较,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是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认识模糊,就难以将数学学习推向深入。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设计核心问题,循循善诱:
【情境导入】
师:前天,老师去水果批发市场买了一些橘子,到了家一会就吃了一些橘子。同学们,吃了的橘子和剩下的橘子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
生:有关系,所买的橘子里减去吃了的橘子,就是剩余的橘子。
师:通过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将吃了的橘子和剩下的橘子视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种相关联的量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你能不能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探究活动】
探究两种相关联的量。
(1)一辆汽车1小时行驶60千米,说出路程与时间的比:
这是哪两种量?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相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表示什么?
(2)做一批零件,工效和时间如下表:
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工效与时间的乘积表示什么?
观察上面两组相关联的量,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上述学习活动,从感性现象入手,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表格探究题,分别引导学生对比值和乘积关系获得进一步认识,最后通过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深入,核心问题链推动数学课堂不断深入。
2. 认知冲突驱动深度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伴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发展。然而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的不足,就形成学生认知与数学知识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遭遇学习挫折与困顿,从而阻碍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精心设计核心问题,驱动数学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感受数学令人惊奇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驱动学生深度学习行为。
如“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先让10名学生排成一排,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找人。
提示一:请找出第三位同学。
学生根据提示,产生了两种结果,一位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找,一位学生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找。
面对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困惑,不能判断哪一种结果是正确的。
这时,笔者又给出一个提示。
提示二:请按照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找出第三位同学。
学生很快找出第三位同学,没有出现第一种提示下出现的两种结果。
此时,笔者抛出问题:导致出现两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很快认识到原来是老师没有说“数的顺序”,通过经历认知冲突,学生认识到只有确定了数的顺序,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个环节,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有意识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在此基础上又引发一个核心问题,有意识突出“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让学生将提示一与提示二进行比较,强化了学生对“只有确定了数的顺序,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认识,从而深化数学课堂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问题设计弊端,从注重问题的数量向注重问题品质转变,提升问题的核心价值,并构建核心问题链 [4],从而发挥核心问题的导向作用,以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渐入数学知识深度,并因循数学知识的编排体系,让学生透过现象,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深入数学本质,习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谈静. “核心问题”与数学深度学习[J]. 数学教学通讯,2018(19).
[2] 姚媛媛.研读教材内容 引发深度思维[J]. 小学数学教育,2018(z4).
[3] 屈佳芬.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路径与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17(28).
[4] 王玉东. 核心问题引领: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理性追求[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