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础”课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的整体思路及有效路径探析
2019-09-25龙晓燕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其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重任。高校如何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进而实现“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已成为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出发,依托具体的“基础”课课程,探讨高校“基础”课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的整体思路及有效路径,旨在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党 十九大精神 “三进” 整体思路 有效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高校“基础”课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教学创新研究》资助课题阶段性论文。
作者简介:龙晓燕,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据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依托具体课程,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深入学习并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利实现“三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一、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三尺讲台,教育和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能否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科学的信仰,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青年大学生真信、真学、真懂、真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种思想交流交锋,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對国内外大事漠不关心,缺乏上进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高校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向大学生正确宣传和科学解读党的十九精神,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激发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基础”课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的整体思路
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其中,“基础”课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融入上下功夫,进而实现“三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把握教材体系,融入教学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等,都应与“基础”课的教材内容高度衔接。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要从整体上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了解并掌握十九大精神与教材具体内容的契合点。在系统把握教材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基础”课教师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审视教材的章节目和具体知识点,自觉用十九大精神提升“基础”课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既要指导和充实其内容,又要辅助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真正做细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要从整体上把握,同时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突出教学重难点,融入教学环节
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要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将教学重难点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上,这是推进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基础”课教师要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问题,实现十九大精神的实质性融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基础”课教师要找准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又要体现十九大的精神实质,这就有利于破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以深刻的理论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正确行为,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为青年。
(三)创新表达方式,融入教学细节
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要求“基础”课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在课堂讲授中辅之以生动详实的典型案例,通过经典案例来提高课堂讲授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因此,“基础”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要努力收集经典案例和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打破单调枯燥的课堂局面,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喜欢学,愿意学。
总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深化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转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基础”课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精神向课堂教学的融入和转化,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整体要求,努力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高校“基础”课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础”课教学的纲领性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是新时期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据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校“基础”课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的有效路径做一些探讨。
(一)“三进”的前提和基础——“进教材”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基础”课教学内容既要以教材为蓝本,又要根据专业发展和实践需要进行及时调整。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永恒主题。因此,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方面,结合“基础”课(2018年版)具体章节,可做以下设计:
1.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方面的内容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等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2.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方面的内容,可与“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3.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方面的内容可与“正确的人生观”“成就出彩人生”“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等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明确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一切革命人民和先进分子的自觉要求。当代大学生要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美好的人生。
4.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等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5.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可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增进学生的情感认同、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履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容可与“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則”等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勇于创新的实践者,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国精神。
7.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方面的内容可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爱国者”等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是一致的,这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公民和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自觉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自觉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为实现祖国统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8.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方面的内容可与“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等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9.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可与“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法治成就,分析法治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明确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法治建设的两个阶段,帮助学生掌握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基本要求。
10.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良法善治和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结构方面的内容可与“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建设中公民所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从学法用法到尊法守法,从自觉参与到当家作主,从承担义务和享有法律权利义务主体到共建共享共治主体的转变。
(二)“三进”的平台和手段——“进课堂”
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平台和手段,要求“基础”课教师要借助经典案例展示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展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打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十九大精神“进课堂”,需要“基础”课教师要用生动故事阐释基本理论。“基础”课教师在讲授“时代新人要以名族复兴为己任”“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忠诚爱国者”等教学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的人民情怀;深刻体会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的深远意义;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
此外,“基础”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积极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
(三)“三进”的目的和指向——“进头脑”
党的十九大精神能否实现“进头脑”,关键看学生是否能将理论认同自觉转化为实践活动。“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目的和指向。“基础”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头脑”。
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经典、聆听讲座的基础上,用书信形式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话。内容可围绕“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扣好人生的扣子”等话题,以“习总书记,我想对您说……”等的形式具体开展。这种形式,不仅为大学生交流思想提供了崭新平台,而且将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十九大精神“进头脑”的目的。
此外,“基础”课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十九大”为主题,用手机等多媒体设备拍摄微视频,展现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对于学生提交的作品,教师可做出具体要求并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评,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与课外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课堂、校园、社会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课堂实践是主体,校园实践是重要补充,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各高校的社会实践环节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在寒暑假进行)。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在充分发挥课堂实践主体功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十九大精神“进头脑”的目的。
四、结语
推進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社会、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者之间的协同努力。与此同时,“三进”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进教材”是前提和基础,“进课堂”是平台和手段,“进头脑”是最终目的和指向。因此,“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宏观把握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立足课堂,积极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理论的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郭超,汪一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6):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