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
2019-09-25孙静
孙静
【教材简析】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解读出做人的深奥道理。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单元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学习本文对于学生学习如何做人有一定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了范例。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12个生字,会写“榨”“矮”等10个生字,会认“便”“榴”2个生字;理解“居然”“吩咐”“爱慕”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文中父亲的话,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用一段话写写身边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平凡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父亲的话,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以及体会比较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
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花生)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简介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出示课件: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落实初读
1.同桌互读互听,协助纠正字音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争取做到字字响亮,句句通畅。
2.出示生词:
播种 吩咐 石榴 茅亭 澆水 榨油 爱慕
(指名读,齐读。)
提醒:“种”多音字;“咐”“榴”在词语中读轻声。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居然”“吩咐”“爱慕”。
预设:“居然”表示没想到,文中指没想到竟然能收获花生。
“吩咐”是指口头指派或命令,一般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文中妈妈吩咐我们,是符合常理的。
“爱慕”就是因喜爱而向往的意思。
4.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提炼概括小标题: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按照课文讲的这些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预设: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种花生、收花生,母亲提议过节并做准备。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写父亲和我们一起吃花生、议花生。
5.从种花生到收花生需要多
长时间?为什么不详细写?尝花生、议花生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写得这么详细?(让学生发现主要内容要详细写)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种花生”“收花生”
1.默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预设: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开辟,强调从无到有,突出荒地种植的艰难。)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竟然,表示不可思议,不敢相信。花生竟然能收获,说明一开始我们没抱希望,能收获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侧面烘托花生生命力强。)
3.指导感情朗读。
4.花生收获了,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议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榨”“慕”。
提醒:“榨”,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慕”,上中下结构,中间的“日”要写得扁扁的,最下面是“小”字多一点。
2.教师适当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3.反馈评价。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写完生字。
2.进一步熟读课文。预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半亩 播种 浇水 品尝 吩咐
茅亭 榨油 爱慕 矮矮
2.回忆: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落花生的?
出示填空:围绕落花生写了
( )、( )、( )、( )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写了( )。
3.检查朗读第1~2自然段。
二、学习“吃花生”“议花生”
1.“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父亲的到来为什么很难得?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可是作者却说实在很难得。这是为什么?
(出示补充资料: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回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团聚,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从这段介绍中,你读到哪些信息?(特别关注许地山父亲是爱国诗人,为老百姓的事奔走忙碌,没时间和家人团聚,说明他自己就是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2.那天晚上,在茅亭下,父亲和我们怎么谈论花生的,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哪些人在谈论?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练习分角色朗读,汇报交流。(出示课件:
姐姐说:
哥哥说:
我说:
父亲说: )
3.其中父亲的谈话对“我”的影响最大。(出示父亲说的几句话)
(1)指名读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其他的同学勾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填空,发现“作比较”的手法。(出示课件)
(3) 父親的话语,通过花生的位置和印象想告诉孩子们什么?结合谈话内容,同桌讨论。
预设:不炫耀,默默奉献的
精神。
提醒:课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为了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读父亲的话。
(4)把父亲说的几句话前后
连起来读一读,想想父亲这样与孩子交谈的用意与好处。(同桌交流看法)
出示:
你们爱吃花生吗?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预设:父亲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谈眼前的真实事物——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通过比较,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循循善诱,孩子们也明白了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5)什么叫“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只重外表,不重内心。)
教师总结: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他说:“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
(6)说说自己学了课文以后
的收获,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预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注重内心的同时,也注重仪容的讲究。最好是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
三、明确写法,读写结合
1.回顾全文,巩固第一课学到的方法步骤:全文写了什么(花生);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对花生默默奉献品格的喜爱敬佩);怎么表达情感的(借物喻人)。
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是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由落花生“好看不外显”的特点,赞美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这类人。
2.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落
花生一样的人,用一段话,写写身边平凡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人。
3.出示填空,开拓思维:
小区门口的保安
校园里保洁的阿姨
素不相识的售货员
……
指名填空,口头交流。
4.生写作。教师巡回。
5.互相交流。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写完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2.推荐阅读茅盾的《白杨礼
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周敦颐的《爱莲说》。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