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9-09-24王翠丽高奇峰
王翠丽?高奇峰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队伍。本文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了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以期在未来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加强学校心理育人的有效性。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中提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证“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进而促进高校师生形成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心理健康素质是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是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育人工作,他们是校园环境中最了解学生情况的管理者,是和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直接联系最多的工作者。高校辅导员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体承担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员工作的有机结合是改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是新形势下高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高校从事心理育人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基本具备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机构、建立了心理危机三级网络预警机制、班级配备心理委员、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利用重要节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等,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校应积极创设环境,为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双线四级网格干预机制,辅导员是院(系)-班级的关键角色,一方面他们可以及时发现和甄别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可以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氛围,同时为危机个案开展跟踪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因此学校要为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创设环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题培训,加强这一关键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助人自助的工作,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自身也需要自我成长,通过督导师这面“镜子”、“能量场”和“安全屋”来了解自己,从而接纳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危机以及精神障碍是一个長期负面情绪和行为累积的复杂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多次专业的心理咨询才能解开心结。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自身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并不总是第一时间到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如果辅导员具备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了解心理危机的一般规律,在日常管理中就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真实的心理困扰。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出现心理和行为障碍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长期生活在不健康的家庭氛围,不合理的教养模式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学生在学校的问题表现,可能是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或者再延续。因此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除了自身积极系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校积极创设心理育人环境,如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系统、连续的心理咨询师多层次培训,邀请校外心理学专家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每学期进行一次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研讨会,探索畅通学校、家庭和医院的长效互助联动机制。
二、结合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中
辅导员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在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辅导员要从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管理活动中。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识别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一般规律,了解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为个别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应该最大程度上让更多学生受益,让更多有心理危机隐患的学生在问题刚开始出现时,由辅导员老师及时介入干预,从而将心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其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个阶段自身面临的现实压力和心理危机都不同,大一时期适应问题,大二时期人际关系问题,大三时期就业择业问题,作为辅导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制定合适的主题班会或者系列专题讲座,开展相应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教会学生认识压力,识别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在这些集体教育活动中,辅导员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情绪状况给予引导和干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分享活动感受,体验心理活动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素养。最后,辅导员可以依靠班团组织,了解学生心理、行为动态变化资料,通过寝室长-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三级心理危机反应链,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因未重视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事件发生。对心理健康普查中出现的高危预警学生,及时确定学生异常状况的严重情况,对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寻求专业帮助,以免耽误学生的最佳治疗时机。
三、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打通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设有系统课程,配备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和教研机构,而对同属于德育工作范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忽视。首先,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是通过人脑这个发动机,以客观现实为燃料,实践活动为车轮而产生行为变化的,二者在形成过程上具有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思想意识问题、道德品质问题、价值信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心理冲突,情绪调节,压力控制、归因方式等。两者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交叉,学生恋爱、学习、人际关系出现了偏差和困扰,看似是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问题,其实是长期的不良刺激导致的不良应对方式。如果能运用心理学的咨询干预方法去做工作,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可以这么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有意识的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启发、开导,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实现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同向协调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人成长,也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辅导员工作范畴,是根据目前现状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当然也面临一些困境。这些困境的解决,需要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在日常学生管理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育心育德合力,为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体系,培养学生的优秀思想品质,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作者单位:1河南卫生干部学院;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