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德家族诗文创作述略
2019-09-24侯冬葛倚帆
侯冬 葛倚帆
摘 要:清代满族文学创作蔚为大观,文学家族的大量涌现是其重要的表征之一。玉德家族是清代嘉道时期典型的文学世家,文章对玉德家族成员的诗文别集留存现状、相关成员的创作活动以及玉德家族文学创作的特色等做了初步的梳理和论述。
关键词:玉德家族;满族;清代;诗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905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oetry and Prose Creation of the Yude Family in Qing Dynasty
Abstract Manchu literature creation in Qing dynasty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literary families was one of it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The Yude family is a typical literary family in the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eservation status of Yude family members' poems and articles, the creation activities of relevant memb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de family's literary creation.
Key words Yude Family; The Manchu;Qing dynasty;literary creation
有清一代,满族文学创作蔚为大观,不仅文人辈出、作品众多,而且涌现出了许多的文学家族,这一现象从清代中期开始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过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积累,及至清代中期,清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清代文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与总结阶段,促进了满族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清王朝统治者留意学习汉族文化,客观上引导诸多八旗子弟走上诗文创作的道路。并且,随着清王朝政权的巩固、边疆的安定,八旗子弟以军功入仕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部分子弟只能转而科举致仕(图七)。
清代除皇族之外,还有八个贵族大姓,其中瓜尔佳氏居首。本文涉及的玉德家族即属于瓜尔佳氏,是清初开国五大功臣之一,配享太庙的费英东的后裔(封面图),尼雅济布一支。尼雅济布第八代孙恩龄(号楚湘、知园、述园)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修纂完成了《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图九),对本族源流做了详细的考订。玉德所在四门可谓世家大族(图四),嘉道咸时期最为鼎盛,为官者众,且能诗者多。据《家谱》记载,第五代时塞得立为四门之始,塞得立有八子:雅德官至总督,赏戴花翎;广德官至按察使;常德官至知府;玉德官至总督,赏戴花翎;文德官至巡道;宝德、辅德官同至员外郎;仅同德未仕。塞得立孙辈中,雅德之子敦良官至按察使、副都统,赏戴花翎。玉德子斌良官至侍郎、驻藏大臣,赏戴花翎;桂良历任总督、都统,累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岳良官至布政使;徵良官至通判;法良累官至江南河库道。文德次子怡良官至总督。四门中能诗者以玉德父子为代表,玉德及其子斌良、岳良、法良皆有诗文作品传世,是清代中后期满族文学世家的一个典型。
1 玉德家族诗文别集的流存现状
玉德(?-1808),号达斋,乾隆三十三年(1768)由官学生考補内阁中书,三十九年(1775)授湖南衡州府知府,五十一年(1786)擢山东按察使改安徽按察使,六十年(1795)调山东巡抚,赏戴花翎。嘉庆元年(1796)六月调浙江巡抚。嘉庆五年(1800)正月迁闽浙总督,署福州将军。十一年(1806)五月,因督剿海匪不力获罪,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图十六)。十二年(1807)以三等侍卫充乌什办事大臣。十三年(1808)十二月卒于甘肃平凉行馆。生平见《国史列传》卷三十三、《八旗画录》后编卷中、《清史列传》卷二十七、《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八十八、秦瀛《小岘山人续文集》补编《前兵部尚书闽浙总督达斋玉公神道碑》等。
玉德著有《余荫堂诗稿》六卷(图五),为嘉庆五年(1800)门人江德地刻,前有阮元、汪志伊、钱福胙序,后有门人朱瑞椿、莫允宣、江德地等跋。阮元序作于嘉庆二年(1797),钱福胙序署为嘉庆五年(1800)。诗凡一百四十五首,依年编次。诗有注释,皆引古书,少记当时史实,如袁行云先生所云“以释典故为主,不及当事,用途殊尠”[1]。
斌良(1784-1847),字吉甫,一字笠耕,又字备卿,号梅舫,一号雪渔,晚号随葊,为玉德次子。嘉庆七年(1802)十九岁时,恩荫二品荫生。十八年(1813)滑县“教匪”李文成为乱,赴大学士托津军营办理文案。二十年(1815)授山东兖沂曹济道。二十五年(1820)升授山西按察使,调补河南按察使。道光十六年(1836)补授内阁侍读学士。二十三年(1843)授督察院左副都御史,授盛京刑部侍郎。二十六年(1846)授驻藏大臣(图八),二十七年(1847)七月抵前藏,十一月卒,《清史稿》有传。
斌良著有《抱冲斋诗集》七十一卷(图一),遗诗八千余首,其弟法良删存为五千五百九十一首,编为三十六卷,另有《眠琴仙馆词》一卷、《乌桓纪行录》二卷,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藏有写本《亮工懋绩集》《诵芬继美集》《恩纶晋秩集》《覆骏筹边集》各一卷[2]。其《抱冲斋诗集》录嘉庆四年(1798)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诗,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袁浦官署刻本,又光绪五年(1855)湘南薇垣官署重刻本,又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南省通志局重刻本。此外,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图三)载:“其少作名《枣香书屋诗钞》,亦有刻本”[1]。
岳良(1786-1841),号崧亭,玉德第四子。初为理藩院主事,嘉庆二十四年(1819)升山西汾州知府调太原府知府。道光二年(1822)调陕西潼商道,升江西布政使摄江西巡抚事。道光十三年(1833)回京任内阁侍读学士,官至乌什办事大臣。生平事迹见恩龄《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法良《诰授资政大夫前江西布政使護巡抚事先兄岳公墓表》。
岳良著有《潼关倡和诗草》,清刻本,书无钤印,亦无款识,前后无序,故具体刊刻年份难以断定,藏于国家图书馆。恩华所辑《八旗艺文编目》(图十四)载其有《关外纪程百咏草》,另据法良所撰墓志,其所作还有《崧亭诗集》《塞上纪行诗》,俱未见。
法良(1800-?),字可盦,号环碧老农,别号沤罗侍史,玉德第六子。初为东陵笔帖式,调京户部笔帖式南档房行走,拣发江西道。咸丰三年(1853),以部郎奉命总办宿迁糧台兼统防兵,官至江南河库道。嗜古成癖,收集钟鼎彝器甚多,能画墨梅,尤工书法,《清史稿》有传。
法良著有《沤罗盦诗稿》十六卷(图十三),前八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所收为道光二十年(1840)以前诗作。有梅曾亮、方朔序、冯登府、周明鸾等人题词。后八卷刻于咸丰九年(1859),首有法良识语,末附《梦蝶词》一卷。另有《沤罗盦文稿》一卷(图十),咸丰九年(1859)刻本,收文十六篇,前有自序,个别篇目后分别有梅曾亮、姚衡、方朔、孙衍庆等人评语,内《守清江小记》《记李三闹事》,皆于书中存留掌故。
2 玉德家族的诗文创作活动
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云:“斌笠耕司寇与崧亭、可庵一门兄弟,并以才杰跻通显。”[3]其一门显贵,但却能文,法良有诗云:“金张门第当绳武,绛灌勋阶却有文”[4],颇为自得。
玉德《余荫堂诗稿》六卷共收入乾隆三十九年(1775)到嘉庆五年(1800)二十五年间的145首诗,数量不多,其内容主要为政事民生、写景纪游、雅集酬唱、怀人赠别等内容,其大端则如阮元所言:“祈雨、祝年、治兵、修礼,吾知政教为诗之原也;楚江、塞垣、岱宗、越海,吾知游览为诗之所发也。”[5]玉德历任知府、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要职,对于为政履责的反映,确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如《宿灵一路被水,驰往查勘,途中有感》[6]:
星驰雨夜指濠梁,情切哀鸿几断肠。
百里桑田成泽国,万家烟火寄高岗。
荒村鸡犬无声息,驿路鲸鲵任渺茫。
惟恃圣恩天地阔,闾阎普被复安康。
此诗作于他任安徽布政使期间,宿灵一带洪水泛滥,黎民受灾者众,玉德亲临灾区查勘灾情,对于百姓流离失所、良田被毁深表痛心,充分体现了其为官心系黎民的责任感。其他如“非恋青齐秋色好,未消水患忆三农”(《济宁登舟怀旧纪事四绝》其四)、“百丈鳞塘亲步到,戴星冲雨为群黎”(《二次回省风雨渡江,舟中书怀》)皆可见其爱民之心。玉德赴任浙江巡抚及闽浙总督后,曾奉命督剿海盗,其诗歌同样表现了他渴望澄清海宇、拯救黎民的心情。如《天台会冠甫魁制军商办缉捕海盗偶成》[6]:
一麾南指任初临,制节欣逢旧雨深。
剪烛山城谈国政,停骖海宇待佳音。
沧溟蠢类烦宸念,浩渺征帆寄素心。
寤寐为劳期底绩,策功二镇恃孙林。
玉德常年在外游宦,家族中兄弟子侄亦先后外放任职,因此饱受思亲之苦,在其诗歌中常有怀亲之作,情感真挚。如《闽南道中怀兄》[6]:
迢递京华路数千,怀兄午夜梦依然。
八年别绪思如渴,六日联床事可怜。
字字音书通憩止,时时风雨挂心田。
同堂五世惟乡老,报国难将孝友全。
对于手足动如参商,不得常相聚,但时时挂牵的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却又不失家长风范。此外《重至汉阳有感并序》《悼侧室张安人四绝》亦皆情感真挚,读之令人恻然。玉德诗作大都情真意切,亦有清新之句,《余荫堂诗稿》卷五有《虎丘竹枝词》十首,民歌风味十足,语言质朴,颇能反映江南民间之风土人情。
斌良善为诗,在其一门中诗名最盛,徐世昌(图二)《晚晴簃诗话》云:“笠耕名家贵荫,少随父达斋尚书浙抚任,阮文达方视学,从其幕中诸名士,又即耽吟咏。后历官中外,数奉使西北边塞,山川行役多见诗篇,集中与张船山、吴兰雪、姚伯昂诸人唱和最多,亦兰錡中风雅眉目也。”[7]其诗作数量众多,内容宏富,陈嵩庆为其诗稿作序称“模山范水,指事类情,几乎无体不备”。斌良一生笔耕不辍,其诗歌创作坚持了近半个世纪,详细记录了其人生轨迹,而使其诗歌带有明显的日记体特征,如李元度指出的,“未尝一日不为诗,效王筠故事,以一官為一集,故篇什之富且精若此,可谓盛矣”[8]。
在斌良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了一种广博的气象,法良曾言:“两奉赐奠名藩,三莅商都验骥,跋马古塞,索隐探奇,多诗人未历之境,风格又一变。正如秋云在空,须臾变幻莫测,故公自咏云:立马高吟神更王,四千载内第三人。以萨天锡、元遗山自况,乃纪实也。”[9]其《拂水山庄》云:“江总归来白发新,劫灰余尽恋无因。风骚壇坫三朝重,金粉河山半壁陈。”《枫桥舟发》云:“风劲峭帆收有力,波柔枝橹划无痕。”《京口怀古》云:“水犀雄镇三千里,明月临江廿四桥。”[10]皆朗力清华,自然高胜。《过郭汾阳故里》一律甚佳:
双手重回天地春,良哉唐室股肱臣。
泽深渐化羌夷重,才大能全富贵身。
晚岁声歌聊缱绻,后堂儿女任喧瞋。
我来故里怀遗蹟,似此王侯有几人。
斌良一生宦迹多涉边塞藩部,其诗对边地风物多有反映,为人所称道,其组诗《商都杂兴》于边俗最详,如:
明昌捺钵似坁平,水草丰时骆驼生。
一抹微云山翠外,舂锄依旧劝春耕。
(有水草当顿马处曰捺钵,四时迁徙。春鸭子河泺,夏吐儿山,秋伏虎林,冬广平淀。见辽史行营序国朝制度,巴彦塔拉山外,许汉民开垦纳糧,隶独石口同知司其事。)
法良《沤罗盦诗稿》共十六卷,前八卷存诗596首,后八卷存诗614首,《梦蝶词》一卷21阙。前八卷大抵为其宦游之作,而咏淮扬、江南、通州、天津、洛阳、关中者居多,《燕子矶》《永济寺》诸篇,风格老成。《詠隐逸八首》《画梅歌》等作,襟抱旷远。吟评则有《读吴梅村诗集》(图六)《题吴兰雪香苏山馆集》,皆有见识。其《题吴兰雪香苏山馆集》云:
缕雪团香笔一支,独抒性灵谱新诗。
定评毕竟推袁叟,幅幅天孙织锦丝。
其思亲怀人之作亦本自性情,无藻饰之嫌,《悼亡室那拉恭人》二十首,苦忆夫妇情笃之乐,间亦自记身世,情感真挚。《寄家书》云:
蛟宫贝阙路漫漫,历尽艰危此一官。
多恐倚闾人望切,强将漂泊说平安。
卷九至十六刻于咸丰九年,末附《梦蝶词》一卷。首有自序云:“《沤罗庵诗前稿》八卷,友人梅伯言、方小东序而刊行,皆迥朔郎署、转漕西江之作也。维时年壮气豪,虽仕途偃蹇,而啸詠浩落,殊有自得之趣。……岁癸丑,寇来楚北,烽照江南,六朝佳丽之场,一变而为铁马金戈之地,乃投笔从戎,治军理饷。奈何方效马革之愿,二竖来因,乞归养疴,壮志潜销,无复向时意气。山居多暇,从事章句数年,又成八卷。今年政六十矣。”后八卷诗内容更为丰富,一记太平军攻陷江南情状,《金陵哀》《二月二十三日贼陷扬州感愤书此》《扬州复陷》《蒿目》等诗,对太平天国军攻陷南京、扬州等地的情形有详细记载(图十一);二为其记其所经南北之名胜,《游虞山绝顶至维摩寺》《詠昌平古迹》等借咏古迹,抒发感慨;三为忆旧感旧之作,忆友朋交往事迹,于诗中存人存事,《感旧诗》五首记石门吴曾、汉军庆勋、上元朱龄及挚友冯登府等事迹,《秋日怀人诗》二十二首、《续怀人诗》十一首分忆其与陈庆镛、方朔、僧六舟等人的交往与情谊,可见其交游;四为论诗之作,其论乾嘉以来诗坛得失云:“乾嘉以来诗人,首称袁(枚)、蒋(士铨)、赵(翼)三家。随园天才横逸,而格律稍差;忠雅立言有体,微嫌沉晦;瓯北意求清新,间有未纯。”其诗如下:
两朝文苑重三家,李杜光芒映日华。
高并禹门看级浪,色凝珠树自生花。
诗名渤海传分鼎,博学骚坛富五车。
敢笑汝南评月旦,微吟笑我钝如蛙。
此为读诗心得,亦是作诗体会。《舟中读六家诗各赋一律》对清初六家宋琬、施润章、赵执信、王士祯、朱彝尊、查慎行等人皆有品评;五为题图题画、吟咏金石之作。法良工书画、雅好金石,闲暇之余品书赏画、鉴赏金石之作颇多。《怀素苦笋帖并引》《梅花山茶小帧》等作亦皆可观。其诗“不及斌良放达奇劲,然亦有法度,能自树立”[1]。
岳良《潼关倡和诗草》[11]存诗共164首,收录了岳良与高星紫(次微)、钱晋(湘林)、庄绳曾(慎皆)、张骏(南圃)、庄锡璋(能威),庄鲁駉(斯才)、贺应櫆(梅坪)、朱绍颖(南轩),顾云韶(西琴)等十人之间的诗歌唱和作品。诗歌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展现亲友情谊。如岳良赠庄鲁駉诗云:“千古知交难遇合。”表现了对二人友谊的珍惜;(2)描绘西北风物。庄鲁駉和岳良诗云:“断云斜月古函关,野鹤无心任去还。”西北风物虽显寂寥,但在诗人笔下亦不乏清新之句,如:“月到中庭光展拓,风穿曲巷势回斜。”这种心境的转变有赖于西北新奇风物的刺激,如岳良诗:“何必江鲈常系念,此间河鲤亦堪誇。”诗人自注:“潼关滨河,鲤鱼最美。”此外,诗作对西北淳朴的民风也有细致地刻画。岳良诗:“敦庞风俗去农家,只问桑麻不问花,偶尔鸡豚供客馔,岂将罗绮向人誇。膏腴上上千塍沃,古木苍苍两道斜。”(3)寄寓人生感怀。朋友间相互唱和,以排遣孤寂的心境,庄绳曾诗:“从来闲冷地,无怪少人过。”高星紫化用陶潜诗句劝慰朋友:“志在四方者,客居即是家。地偏心自远,句得乐无涯。”羁旅之苦,岳良亦不免,其诗云:“终岁辛劳未了缘,寄人篱下写华笺。驱车北塞闻羌笛,揽辔西凉听陇弦。”又如“卅载蹉跎悲夜月,半生落寞恍朝烟”等句,表达了远离故乡,奔走千里之外的苦情。此外,西北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也触发了诗人的幽思,岳良的《秦中怀古》组诗借鸿坂、五丈原、骊山、灞桥等古迹(图十七),抒发怀抱。
3 玉德家族文学创作特色
(1)玉德家族的诗文创作体现出了满族士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玉德父子都很重视学识的积累,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阮元称玉德平日为官、作诗之外,“举案头卷牍日百束,无只字不览”,其重学问可见一斑。斌良诗名早盛,然其同样敏而好学,潘世恩曾说他器识远大,“选言粹然,一出于《尔雅》”,“盖得力于稽古者深矣”,陈廷桂也評价斌良“肆力于学,取裁富有,吐纳宏深”[12],足见其学问功底。法良有句云“岂知力学重根底,六经百史资熔陶”,致仕后构“退学斋”,作《退学斋记》以明志,称“非学将逸居而无教”,亦是重视为学。
(2)玉德父子的创作以诗歌为主,表现出了自抒性灵、质朴率真的特点。阮元评价玉德“余事为诗,诗本性情”,叶绍本称斌良“大或千言少至数语,而皆有性灵”,郑祖琛也说斌良“吟咏外无它嗜好,俯仰间有真性情”,法良《沤罗盦文序》总结自己的创作是“直抒胸臆,兴到笔随,譬之樵歌牧唱,自鸣其声而已”,皆可见其一门受性灵诗风的影响。法良所作《方小东诗序》更是明确论述了这一观点:
余维诗以道性情,故诗三百蔽以一言,虽然性情者诗之本,……或疑其咏京师风土诸作语涉游戏。余曰:昔少陵《兵车》《石壕》等作,间用当时俚语,本朝吴梅村《泸州马草》诸咏,亦师其意,小东何独不然。夫以文言道俗情,以讽为规,欲使闻者足戒,然曲终奏雅,益见小东性情之正矣[13]。
时人的论述,也肯定了玉德父子创作的这一特点,顾亭说法良诗“律严风骨老,语粹性情真”,方小东说其一门创作“轼辙联床酬唱富,机云分屋性情深”,皆着眼于此。
(3)玉德一门的诗歌创作熔铸唐宋、兼收并蓄,反映了满族士人独特的民族心态。玉德父子的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满族士人对唐宋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从其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来看,他们几乎没有沾染汉族文人诗分唐宋的門户之见,而是积极地学习唐宋诗的长处,熔铸满族士人率真、磊落的民族性格,创作出了带有本民族特点的诗歌(图十二)。法良曾谈及其兄斌良的创作历程:
先笠耕兄幼嗜饮用,侍先侍郎之江节署,一时名士皆聚幕府,故早年诗风华典赡雅近竹垞、樊榭,迨服官农部,从军灭滑,诗格坚老,古体胎息汉魏、韩、杜、苏、李,五律纯法盛唐,七律绝句亦不失中晚佳境。秉臬陕豫,奉召还都,时与陈荔峰、李春湖、叶筠潭、吴兰雪诸公唱酬,诗境益臻上乘[9]。
文中对于斌良不持门户之见,汉魏唐宋兼取,前贤时彦并包的心态作出了说明。法良本人同样如此,梅曾亮(图十五)《沤罗盦诗稿序》说称其“深学东坡而不规规于一人一境,且旁及于大历诸子以下,逮张水部、王陕州诸人,以游其思而博其趣,故其所作得东坡清旷之气,而运以唐贤优游平夷之情”。这既反映了满族士人对于乾嘉诗坛逐渐达成的融合唐宋的诗学观的接受,也是满族士人基于自身的民族立场而具有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40[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447,2202.
[2]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1181.
[3] 杨钟羲.雷恩海,姜朝晖点校.雪桥诗话全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986.
[4] [清]法良.沤罗盦诗稿十六卷[M].清刻本.
[5] 阮元.余荫堂诗稿序.余荫堂诗稿[M].嘉庆五年(1800)刻本:卷首.
[6] [清]玉德.余荫堂诗稿六卷[M].清刻本.
[7] 徐世昌.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77.
[8] 斌良.抱冲斋诗集[M]·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4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85.
[9] 法良.跋家笠耕抱冲斋诗集,沤罗盦文稿[M].清刻本.
[10] [清]斌良.抱冲斋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4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1] 岳良.潼关倡和诗草(一卷)[M].清刻本.
[12] 潘世恩、陈廷桂.抱冲斋诗集序,抱冲斋诗集[A]·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4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84.
[13] 法良.方小东诗序,沤罗盦文稿[M].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