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2019-09-24赵霞
赵霞
【摘要】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恰当地运用,可以创设有趣、形象、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这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始至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兴趣;求知欲;轻松学习;数学思维能力;简化思维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学手段相比较, 它表达的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恰当地运用,可以创设有趣、形象、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这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始至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忙自己的事。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的讲解内容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尴尬状况,其可以将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知,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一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课件:1.甲、 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没有相遇。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先行一段时间后,乙方出发,经过一段时间两车相遇。 5.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甲、 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相背”等数学概念演示得栩栩如生,短短的几分钟, 就将行程问题的几种具体情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运用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知道数学概念也不是那么的抽象难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如果只是教师的单一讲解,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热情。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化静态为动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动画演示小朋友滑滑梯、拉关抽屉、小朋友上下排球等画面,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什么是平移。接着动画演示钟面时针、分针的转动,大风车的转动,旋转门的转动,摩托车轮子的转动等画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旋转,并且知道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
在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设计了如下课件:将角的两条边无限延长或缩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接着固定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将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大大小小的角,可以让学生配上张开的动作,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利用多媒体,有效地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新知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小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对于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 帮助学生过渡,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轻松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由于圆锥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数据的测量也比较费事, 故教学时学生理解会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多媒体课件:首先,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一个圆柱形和一个圆锥形的空杯子, 动画对比后发现这两个杯子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师:猜想一下,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动画演示:用空的圆锥杯子装满水向等底等高的空圆柱杯中倒去。通过演示,发现倒三次可以将空圆柱杯子倒满。从而让學生得出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由此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书本中的知识, 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 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
四、化肤浅为本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对于几何知识的教学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观察几何图形,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如下课件:画面上先是出现六个小长方形(两两相同),动画演示通过平移、旋转形成一个长方体,由此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接着动画演示相对的棱先闪烁,然后比较长短,让学生知道长方体有十二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再找到一个顶点,将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用不同的颜色闪烁,让学生了解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一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由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也为学生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有效铺垫,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突出重难点,简化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优化,有效地简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由于平时的语言习惯以及对于分数的理解不够深刻,“平均分”一词学生很容易漏掉。为了突出这一重点,课件演示将4个桃平均分给1个人、2个人、4个人时,每份的个数都进行了闪烁,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出示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时,将平均分三个字用红色标注出来,并进行了跳动,这样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减少错误的概率。
在教学《和的奇偶性》一课时,为了突破多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如下课件:在学生举例、验证后,课件呈现算式中有1个奇数,和是奇数;有2个奇数,和是偶数;有3个奇数,和是奇数;有4个奇数,和是偶数;有5个奇数,和是奇数;有6个奇数,和是偶数……让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学生回答:算式中有奇数个奇数,和是奇数。课件中将1、3、5和奇数进行红色标注并跳动。算式中有偶数个奇数,和是偶数。课件中将2、4、6和偶数进行蓝色标注并旋转。这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六、善用多媒体,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中再现,由此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联系密切的。要實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因这节课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以在课的刚开始我就设计了如下课件: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早上7时起床;早上7时30分吃早饭;早上8时上学;中午12时吃午饭;下午1时30分上课;下午4时放学;晚上6时吃完饭;晚上9时睡觉……课件设计成动画形式,配有时针、分针的转动,画面根据时间的改变而进行明暗调节,让学生在熟悉的人和场景中感受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此就不觉得学起来有多难了,有多枯燥了。
七、巧用交互,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是十分有限的。 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设计出大题量、多类型、高质量的一节课, 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的训练,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设计的习题还可以及时地由多媒体进行反馈评价,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样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做到“减负高效”。
例如,在教学《比和分数、百分数简单实际问题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我就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在开始的准备练习中设计了某班男女生人数组成的线段图,并要求,根据线段图你能想到什么,请写下来。这样一道开放题,如果不借助多媒体,学生说一个,教师写一个,一节课时间也就过去一半了。课堂中学生回答就,多媒体及时出现相应答案,这样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之后让学生做填空选择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如果学生的答案不正确,多媒体会有出现错误的标识,让学生重新完成,直到正确为止。最后还进行了限时抢答训练,将一节课推向了高潮。
巧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可以切实地减少教师重复教学的时间,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可以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更加的高效优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胆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使我们的数学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