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为本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2019-09-24章小娥

化学教与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章小娥

摘要: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专题复习教学为例,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结合2017版新高中课标有关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设计情境、引发问题、开展活动、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对微粒的概念重构和模型认知。

关键词:素养为本;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课堂转型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8-0040-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8.013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较为抽象的学习内容,复习课更要在学生已有基础上从知识为本走向素养为本。

一、设计思想

1.注重课堂转型

复习课要给学生再次学习的机会,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更要考虑学生素养的发展。因此复习课要注重课堂转型,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课以干冰和冰为主题情景,通过设计情境、引发问题、开展活动、解决问题、重构知识、转变认知等一系列学习环节,以学生互助合作、讨论交流、成果分享等活动方式开展学习。

2,渗透学科观念

毕华林教授将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为知识类的基本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方法类的基本观念(分类观、计量观、实验观)、情意类的基本观念(化学价值观)[1]。本节课以情境引发的问题为载体,将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化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审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3.彰显核心素养

化学学习同样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节课通过干冰、冰的性质对比,两者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微观分析,培养学生宏微结合、变化观念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于冰、冰微观结构模型的辨识、电解水微观过程的模拟,提升学生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干冰、冰的名称、化学式、微观模型的书写、组装,形成对物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科思维方式。

二、课例分享

1.教学分析

从课标看:本课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下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内容。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为: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课标对本课知识的水平要求多为“认识”和“知道”。

从教材看:本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材分四个环节介绍了微粒的性质、分子、原子、离子相关信息。对分子、原子的学习,为后面一节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的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故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小学科学和八年级物理已经学过分子在不断运动等微粒的基本性质。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等知识较为陌生。但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能力也处于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具备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干冰、冰的性质对比,两者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微观分析,提升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干冰、冰的名称、化学式、微观模型的书写和组装,形成对物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科思维方式。

(3)通过互助合作、分享交流等活动提高合作意识,增强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流程图

4.课堂实录

环节1:感知微粒存在

【展示】图片上的固体是什么物质?请你猜一猜?

【生】干冰、冰、盐、蔗糖….

【视频l】固体久置后消失了。

【提问】你能确认刚才的固体是什么吗?为什么?

【生】干冰。因为干冰会升华。

【提问】干冰不见了,是真的消失了吗?为什么不见了?请你从微粒的角度谈一谈。

【生1】不是消失了,是变成气体了。

【生2】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分子我们肉眼看不到。

【讲述】回答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都将用微粒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视频2】IBM公司的原子小人视频。

【提问】看完视频,你现在对微观世界有什么看法?

【生1】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微粒,但微粒是客观存在的。

【生2】我们人类已经可以操控原子的运动来进行视频剪辑了,太牛了!

【生3】我们好像还看不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点评】大家的观点都很不错,视角各不相同。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由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吗?

【生l】水由水分子构成。

【生2】铜由铜原子构成。

【生3】食盐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小结1】微粒观1:物质由微粒构成。

环节2:理解微粒结构

【展示】干冰久置消失、冰久置熔化的两张动图对比。

【提问】干冰和冰外观相似,为什么一个久置消失而一个久置熔化?

【生】兩者的物理性质不同,干冰易升华,冰只是熔化。

【追问】为什么两者微粒性质不同?你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吗?

【生】构成它们的微粒本身不同。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冰由水分子构成。

【提出活动】非常棒!你能在纸上写出干冰、水的化学式并试着用小球组装一下两种分子微观模型吗?

【学生活动1】写化学式、组装微观模型图。

【展示】展台同时展出3位同学的作品。

【提问】仔细观察3位同学的作品,你能找到不同之处吗?

【生】氢氧原子的大小比例有问题。

【讲述】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观测到原子的实际大小,所以按照客观事实,氢原子比氧原子小。

【学生活动2】用化学用语表示3个水分子,并说出数字1,2,3的含义。

【提问】在刚才大家的描述过程中,你能找到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吗?

【生】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式中的下标表示的就是每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评价】你的回答非常好!还同时总结了数字的意义!

【提问】我们刚才一直是从宏观走向微观,即通过宏观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去描绘它们的微观本质,如果反一反,给出微粒的结构,你能判断它宏观上代表什么物质吗?

如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碳原子,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

物质,B代表____物质;

(2)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

——。

【小结2】宏观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依据是物质种类,微观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依据是分子种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环节3:体会微粒性质

【过渡】干冰升华、水的三态变化发生的是什么变化?

【生】是物理变化。

【提问】从微粒的角度看这两个变化体现了微粒的哪些性质?

【生l】是微粒的间隙发生了改变。

【生2】微粒在不断运动,因为运动,才有间隙的改变。

【学生活动3】情景剧:学生上台模拟干冰升华和冰熔化这两个物理变化过程中微粒的运动情况。

【评价】非常感谢上来表演的同学们!通过这个小小的情景剧,大家能说出物质宏观上的三态变化,其微观本质是什么了吗?

【生】是微粒的间隙改变。

【追问】你能说出微粒有哪些性质吗?

【生】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微粒在不断做无规则的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小结3】微粒观2:微粒有性质。

环节4:感悟微粒价值

【过渡】水除了会发生三态变化这样的物理变化,还能发生什么化学变化?

【生】水在通电时会发生分解。

【提出活动】你能试着画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吗?大家先在纸上画,并由一位代表上来用磁性小球表示这个过程。

【学生活动4】画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一位同学上讲台演示。

【评价】刚才的绘制过程和同学的展示,我发现大家在之前的学习中这部分内容掌握情况非常好!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继续用磁性小球表示一下水加热蒸发这个物理过程。

【学生活动5】学生自告奋勇展示。

【讲述】通过刚才的展示,我们发现从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没有新的分子产生。而从宏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则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提问】化学变化中什么微粒一定变?它的什么变了?

【生】分子。分子的种类变了。

【提问】化学变化中什么微粒一定不变?它的什么没有改变?

【生】原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

【小结4】微粒观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提问】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l】我们学习了干冰和冰为什么不一样。

【生2】我们学习了从微粒的角度看世界。

【生3】我們学习了从微观怎么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

【归纳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研究了干冰、冰的性质、变化,认识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离子可以和原子相互转化。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不同。我们还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辨了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变化和性质、用途和制备的一门自然科学。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后,不仅能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还能用微粒观去分析物质。

5.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注重立意和情感,以宏微结合和模型认知两大核心素养进行整体架构,精心提炼文字、注重色彩多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布局和及时生成。板书整体设计见图2。

三、教学反思

1.从宏观走向微观

整节课以干冰、冰这两种宏观物质贯穿于4个学习环节,通过对干冰、冰这两种宏观物质的辨识,从微观层面感知微粒存在、理解微粒结构、体会微粒性质、感悟微粒价值,将干冰、冰这两种外形看似相似,本质完全不同的物质的性质、变化从微观的角度进行重新认识。

2.从虚拟走向真实

微粒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难以想象。本节课利用丰富的图片、有趣的视频、真实的模型,将学生从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转化为可视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化学,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分析。

3.从静态走向动态

知识的难点靠单一的、机械的、简单的重复和讲授一般难以突破,要围绕核心问题通过学生不断的主动活动进行动态的建构。本节课在描述化学式意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难点时,设计了“画出或组装干冰、冰两者的分子微观模型”“情景剧:模拟干冰升华和冰熔化过程中微粒的运动情况”“用磁性小球表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3个学生活动作为突破口,将难点有效地化解在学生的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动态过程中。

4.从教材走向学生

素养为本的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从教材中心走向学习中心。本节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学习环节,针对学习环节明确学习的任务,围绕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来解决问题,同时将生生评价、生本评价、师生评价有机地渗透于一节课的始终。整节课时刻体现了学生为主、学生为本,教师仅起引导、参与和合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麻灿,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微粒观——以人教版“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2):29- 31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