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印模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9-09-24张波伊远平

贵州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印模探针边缘

张波 伊远平

(西安市第三医院口腔科,陕西 西安 710003)

口腔修复是治疗口腔疾病的常用方法,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作为口腔修复的重要环节,印模是影响口腔修复治疗效果的一大因素。因此,如何高效印模,成为学者们探讨的一大话题。本文笔者为了探讨数字化印模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口腔修复患者且分成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口腔修复患者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纳入标准:(1)身体健康,无系统性疾病;(2)口腔卫生健康;(3)无牙周病;(4)需要嵌体或者冠修复病患;(5)符合口腔修复适应证;(6)年龄30~50岁,性别不限;(7)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2)年龄>50岁或年龄<30岁的患者;(3)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4)全身系统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5)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和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32~49岁,平均(40.92±3.18)岁。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1~47岁,平均(39.04±3.11)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德国Sirona公司生产的CEREC AC椅旁修复体制作系统;德国进口威兰德瓷块;德国Sirona公司生产的 CEREC Biogeneric生物再造软件;光固化灯。对照组:采用传统印模方法,按照常规印模流程及操作进行印模。观察组:采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印模,应用高速手机对单冠及嵌体进行基牙预备,排龈与隔湿处理。采用CEREC AC椅旁修复体制作系统,制取患者口内数字化印模,依据病人闭口正中位颊侧图像,制取数字化牙合关系,并详细记录上述操作所有时间,再借助该系统,辅助设计并制作印模。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制取印模时间。(2)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印模操作的满意程度,实行百分制,9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60~89分表示满意,0~59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3)根据美国公共健康协会修正标准[1],粘接后,测量修复体边缘密合性:A级,不卡探针或者稍微卡探针,修复体与基牙间无间隙;B级,卡探针,修复体与基牙间存在间隙,探针能够进入至间隙中,但是牙本质或者基底没有暴露;C级,探针能够进入至间隙,且能够探及至牙本质。

2 结 果

2.1制取印模时间 观察组制取印模时间为(319.83±25.94) s,对照组制取印模时间为(963.92±45.87) s,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对印模满意度 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对印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调查分析患者对印模的满意程度[n=60,n(%)]

2.3修复体边缘密合性 评价修复体边缘密合性,观察组A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修复体边缘密合性比较[n=60,n(%)]

3 讨 论

口腔修复,俗称镶牙,主要针对牙齿缺损、牙齿缺失后的治疗工作,例如嵌体、全冠、义齿,也包括利用人工修复体治疗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病和颌面部组织缺损[2]等。近年来,口腔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口腔修复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成为临床医师探讨研究的新课题之一。其中,印模是口腔修复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口腔修复效果的一大因素。上世纪70年代初期,法国Duret教授首次提出将CAD/CAM(computer aided design &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技术用于口腔修复领域中[3]。1982年,第一台手持式口内扫描仪正式研发成功,基于该项成果,1985年,Sirona公司推出世界范围第一台商业化椅旁CAD/CAM系统,称之为CEREC 1。即RedCam口内扫描仪,2009年,才被更精确的BlueCam扫描仪取代[4]。历经30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市面上的口腔数字化印模系统种类多样,实用价值高,深受口腔医师及技师的青睐。

传统修复中,采用传统印模方法印模,一般通过藻盐酸及硅橡胶制取,为了保证精准性,医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采制、灌制模型,随着印模材料的改进,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获取精确的印模[5]。而数字化印模技术优势明显,无需选择托盘、取印模、灌制石膏模型以及模型消毒等环节,减少了口腔医师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制取印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19.83±25.94 vs 963.92±45.87) s]。应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很多修复设计当天便可完成,减少病人复诊次数及等待时间。密合性是指修复体边缘至牙预备体颈缘间的垂直距离,良好的边缘密合性是评估冠修复体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直接影响修复体的寿命,是修复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6]。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修复体边缘密合性A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5% vs 81.7%),且患者对印模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96.7% vs 85%)。可见,数字化印模技术更加精确,其在口腔修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尚无法实现设计及模拟出修复体所需达到的颜色效果,因此,只能采取比色、染色的方式进行颜色匹配。

数字化印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口内数字化印模与口外数字化印模。(1)口外数字化印模,采取印模扫描和石膏模型扫描方式,将临床信息传递给口腔技师,指导技师制作修复体,因此,其与传统印模尚未脱离。(2)口内数字化印模,实现了修复过程的数字化与无模化,大大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修复体精度及质量,便于患者接受[7]。肖静等[8]选择122例患者作为对象,采用传统印模与数字化印模两种方式进行制取印模,75%患者表示更加愿意接受数字化印模技术印模。口内数字化印模颠覆了传统失蜡法制作义齿的概念,促使传统失蜡法的印模制取及模型制取两个环节发生重大变化,省去传统失蜡法中基底冠制作及涂饰面这两个步骤,修复体的质量大大提升,为临床口腔修复效果提供保障。修复体的精确度及质量的决定性步骤在于与周围组织印模,肩台及修复体边缘于龈下0.5 mm内,对牙龈组织造成的损伤最小。数字化印模系统能够提供即刻修复界面,即刻对肩台边缘以及预备体外形进行检查,确保修复质量。有学者研究发现,两种印模技术制作全冠修复体,都可达到<120 μm的标准,但是,相比传统印模,数字化印模的全冠边缘适合性更佳。如今,关于CAD/CAM系统,数字化印模精度能够达到约40 μm。传统印模,由于印模材料存在稳定性、精确性差异等问题,模型在灌制以及消毒和运输等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等情况,对最终修复效果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相比而言,口内数字化印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印模的问题,其操作简单,便于掌握,方便重新取模,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综上,数字化印模技术属于口腔医学的新兴技术,在口腔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印模探针边缘
口腔传统种植印模精确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现状*
基于FANUC数控系统的马波斯探针标定原理及应用
无牙颌种植修复不同印模技术精度的研究进展
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①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多通道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鉴定MRSA方法的建立
不同材料制取固定修复印模的临床效果分析
多种探针的RT-PCR检测H5N1病原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两种组合电探针在爆轰实验中的应用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