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异乡人

2019-09-23鞠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

鞠玥

摘 要:藤田嗣治是20世纪上半叶巴黎画派的法日裔画家。他以日本的美学理想参与欧洲绘画运动,通过西洋画的形式再现日本画淡彩线描的特色,从根本超越了黑田清辉的局限,成为连接东西方美术的桥梁。然而,藤田嗣治一生都在辗转,早期求学于巴黎,学成归国却被质疑,战时随军作画,战后却被祖国“抛弃”。人生的大起大落直接导致了藤田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变化。文章重点考察藤田嗣治前期和后期绘画作品中日式审美情趣的出现和消失,分析其中反映出的精神寄托。

关键词:藤田嗣治;西洋画;精神寄托;日式审美情趣

一、引言

藤田嗣治是日本首位在西方艺术界名声远扬的西洋画画家。他早期师从 “日本近代画之父”黑田清辉学习油画,后不满于黑田清辉外光派的技法便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开始了他自由的艺术之旅。到巴黎后的藤田嗣治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他独创的“绝妙的乳白色肌肤”让他一举成为巴黎画派的中心人物。藤田嗣治是历史上第一位正面挑战欧洲美术的日本人画家,开油画东西交融之先河,他真正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理解并成功创造了新的油画样式,从根本超越了黑田清辉的局限,成为连接东西方美术的桥梁。

然而,后世对藤田嗣治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对藤田嗣治的批评之声主要在于其在二战期间加入日军“笔部队”,参与创作了战争画,战后被批判为协助战争、赞美战争,失去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节操。深感“被日本抛弃”的藤田嗣治只好再次回到巴黎以寻求心灵的寄托,却难以得到巴黎犹太裔画家们的认同和原谅。1955年,藤田嗣治加入法国国籍,不管是之于日本,还是之于巴黎,藤田嗣治永远是一个“异乡人”。本文将着眼于藤田嗣治的“异乡人”身份,对其前期(1920-1940)、后期(1950-1968)这两段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赏析,分析这两个时期作品风格、题材的变化,重点考察藤田嗣治前期和后期的绘画作品中日式审美情趣的出现和消失,以期探寻身居“异乡”的藤田嗣治的精神寄托。

二、时代中的藤田嗣治

1886年藤田嗣治出生于日本东京的一个名门之家,父亲是东京陆军医院的军医,母亲是幕府官宦的女儿。藤田从小喜爱画画,他的家庭状况也使他具备接受良好绘画教育的条件。1905年,藤田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师从“日本近代画之父”黑田清辉(1866-1924),跟黑田清辉学习画西洋画。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藤田发现他对黑田清辉的油画中的外光技法不感兴趣。1913年藤田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后,便前往了当时被誉为“画都”的法国巴黎。1920年,在吸取毕加索、夏加尔、基斯林、莫迪里阿尼等人的自由画风后,藤田逐渐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画风。当时他因独创的“绝妙的乳白色肌肤”在巴黎名声大噪,成为了巴黎画派的中心人物。

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躲避二战战火的藤田离开巴黎回到日本不久后,便被卷入了戰争的漩涡。他加入日军“笔部队”,随军赴太平洋战场。日本战败,作为随军画家的藤田被批判为“支持并协助战争”,日本绘画界对他大加批判和打压,藤田只好离开日本。随后途经美国、英国,最终返回“第二故乡”巴黎,再也没有踏上日本国土一步。

三、白肌·线描——藤田嗣治的精神风土

(一)绘画中的日式审美情趣

藤田嗣治在巴黎画坛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画都”巴黎大师云集,绘画风格多种多样,一开始藤田的画作无人问津。为了在巴黎画坛博得一席之地,他开始着手将日本的绘画风格融入西洋油画中。

1922年藤田嗣治凭借《寝室里的裸妇吉吉》(图1)在1922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上一鸣惊人。藤田把模特“蒙帕纳斯女王”吉吉的身体处理得出奇洁白,并以墨线勾勒,使画面中的女人带有无限的高贵和神秘气质,整幅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东方气息。而且除了水墨线描和白肌之外,这幅作品还是很具备日本画“装饰性”特色的。画面中的窗帘以金色铺底并施以草木纹饰,让人不难联想到传统日本画画派琳派、狩野派的障壁画。

藤田嗣治为绘制出日本传统画材(毛笔、纸、绢)画出来的女性优雅柔软的皮肤,他独创了一种白色颜料来绘制女性细腻的肌肤,并用颇有浮世绘肉笔画的方式在油画上勾勒线条。用在日本画中用来勾勒人物面部特征“面相笔”勾勒墨线于“乳白色的皮肤”上,又施以梦幻般的淡彩,将日本画中传统的水墨表现形式,用油画画材展现出来。藤田来巴黎后一直试图将日本画风发扬光大,但是他认为如果继续用和纸和水彩这些日本画的画材,是无法与当时巴黎的油画画家们相抗衡的。这也是诱导他开发、创新画材的根本原因。

秋季沙龙后,藤田在“绝妙的乳白色肌肤”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以裸妇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展现出了西方艺术家无法模仿的东方韵味。以墨线勾勒人物使得他笔下的裸妇虽然是西洋女人,却兼有东方女性的温婉优雅,画中裸妇肌肤出奇结白,充满了日式审美情趣。白肌和线描或许就是身处异乡的藤田对故乡日本最好的精神寄托。

(二)绘画中的日本物

藤田嗣治巴黎画坛打响了名声后,创作了大量以金发、白肌的西方裸妇为题材的作品,但是他前期的绘画绝不仅限于裸妇图,还有不少包含丰富日本要素的作品。比如他1926年创作的《横纲枥木山像》(图2),图中画的就是当时日本的相扑力士横纲枥木山。而从这一时期他的大量自画像作品(图3)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当时身在巴黎的藤田的生活。画中人盘腿坐在日式矮桌前,除了油画画材,桌上还放着画日本水墨画用的笔墨纸砚。同时,他的前期作品中还常有猫这一形象出现。日本人爱猫是众所周知的,而藤田的猫是无处不在的,在裸妇像中、在自画像中,画中的猫神态各异,表情动作生动诙谐。

不管是裸妇、自画像还是猫,我们从这些作品都能很明显能看出藤田的油画和传统印象派油画的不同。与印象派油画多用明艳色彩不同的是,藤田嗣治笔下的人物都是淡淡的,画面边缘的朦胧感,像水墨晕染开的一样,这些都是其日本画特色的体现。同时,藤田还活用日本美术的构图中惯用的留白手法。

从这些作品中体现的日本画特色、日式审美情趣以及画中的日本物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藤田将日本画风格融入西洋画的创新使他在画坛成功,另一方面,这些充满日本风情的作品又是身居巴黎的“异乡人”藤田在最初潦倒,到后来发迹的精神寄托,藤田的画中有着他的精神故乡。

四、儿童·宗教——精神不安的侧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藤田嗣治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之中。战败后日本画家对他的批评让他深感自己“被日本抛弃”,于是藤田嗣治回到了巴黎,但回到巴黎后的他并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巴黎的老友们对他作战争画的事表示深深的失望。此时失去精神故土的藤田内心苦寂无处发泄,便将目光转向了天真烂漫的孩童,渴望回归本真,回归纯粹。

细看一下他这一时期的儿童画作(图4),画中的女孩子大眼无神,抿着嘴唇,似笑非笑,整体上宛如一个美丽乖巧的人偶,充满了无机质感的精致。在创作手法上该画也偏西洋画风格,颜色活泼鲜艳,线条也没有了前期的柔和纤细。

二战后回到巴黎的藤田嗣治作品中的日式情趣渐少,几乎很难再看到早期作品中的朦胧感、神秘感和东方美。1955年藤田取得法国国籍,1959年与第五任妻子君代夫人受洗成为天主教徒,藤田的“改籍易教”似乎像是一场对曾经作为精神故土的日本的正式告别仪式。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藤田嗣治效仿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为自己建造了世后的教堂。

五、结语

藤田嗣治是历史上第一位正面挑战欧洲美术的日本人画家,开油画东西交融之先河。纵观藤田的创作生涯会发现其画作中所包含的元素复杂多元,其各个人生阶段的绘画风格也并不固定。这样的多变的特点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后人评价他的一生毁誉参半,颠沛流离且饱受争议。他前期将精神寄托于自己的精神故乡日本,创作的作品中充满日本画风格和日式审美情趣。后期,“被日本抛弃”的藤田又将精神寄托于儿童和宗教,后期作品中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安与赎罪的思想。不管是之于日本还是之于巴黎,藤田嗣治永远都是个“异乡人”,他的作品值得今天的我们重新审视、重新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端廷.巴黎畫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牧田茂.藤田嗣治追悼展[M].东京:朝日新闻社,1969.

[3]辻惟雄.蔡敦达.图说日本美术史[M].邬利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

[4]张馨藜.巴黎画派中的东方情韵——常玉与藤田嗣治绘画风格对比[D].四川美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