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画最有力的提倡者——苏轼

2019-09-23魏铭童徐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文人画苏轼

魏铭童 徐辉

摘 要:文人画不仅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流传到国外,对国外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苏轼在文人画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从苏轼开始,画工和文人画得以区分,他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艺术,比较提倡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单一地追求形式美的画工风格,尤其重视写意文人画,他的主张的提出对后世文人画的创作影响非常大,导致后世的画家在画画的时候,总是力图营造出一种意境。苏轼所提出的文人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开辟了文人画的新的画风,使得中国绘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苏轼的文人画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关键词:文人画;绘画艺术;苏轼

文人画,又称作“文人士大夫画”“士大夫写意画”,北宋的苏轼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元代的赵孟頫等人延续使用了这一概念,之后董其昌在前人基础上,更加进一步地提出了“文人之画”的概念。从文人画的名称可以看出,其作者定位的是士大夫阶层。士大夫在古代都被指封建文人,因此這一阶级所作的画作的风格体系在中国绘画中非常具有特色。文人画的绘画表现手法以水墨为主,对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及水墨和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文人画的作者大多属于具备比较全面、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文人画是封建中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者的智慧成果和思想产物,是融合书、画、诗、印等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自产生后,文人画由文人士大夫这一阶层推向了社会,由比较业余走向了专业领域,并在画作中融合了很多篆刻、诗词等因素,从而形成了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逐渐发展壮大的具备形式美的风格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文人画的萌芽时期。到了唐朝,兼具诗人与画家身份的王维多才多艺,既精通音乐,又熟练地掌握书法和绘画技艺。他绘画方面的造诣很高,创立了水墨山水画派,后世称他为“南宗画之祖”。王维以诗入画,将文字和绘画相结合,所以董其昌把王维的画称为文人画。北宋的苏轼及米芾、米友仁父子被称为文人山水画早期的代表画家。中国文人画从王维建立以来,到元朝时期逐渐受到艺术家和文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一直延续到清代,进入鼎盛时期。

在唐代以前,画家注重绘画的工整写实,并且用色比较鲜艳,这一风格在宋代也有延续。而北宋的一些文人知识分子,他们虽不属于宫廷职业的画家,但是他们也喜爱绘画,且在哲学、文学方面的修养较高,同时擅长书法。他们在绘画中结合自然物象,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类画法将绘画和文学相结合,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到元代时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较少,这一时期许多画家心情苦闷,隐居山林,参禅修道,因而绘画作品总给人一种荒凉、冷淡的感觉。元代画家在笔墨的表现中,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更加深层的认识,在画坛,名家辈出,以赵孟頫、钱选、王渊和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为出名,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明代中后期,以沈周、文征明为首的明四家的绘画创作开始与书画市场的商品贸易产生联系,形成了一种以卖画来维持生计的风尚,这一现象使以往文人画作品表现的文人的高尚情操被逐渐淡化,导致与文人画的精神越来越远。

苏轼是文人画最有力的提倡者。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是北宋文坛领袖,并且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擅长用夸张的手法,有自己的风格;苏轼散文成就极高,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又精通书法,是宋四家之一;在绘画方面,苏轼尤其喜爱画墨竹、坚石、枯木,其所画的竹石的造型都古怪扭曲,有较强的表现能力,好像是要抒发出自己心中的矛盾和郁闷的心情,主要代表作品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笔墨不多,只有枯木一株,干偃枝曲,逆顺有势,倚石起伏,野趣横生。他的用笔看起来像稀疏草草,不求形体相似,其用笔的轻重缓急、盘根错节,都体现出了苏轼很深的用笔功底。苏轼的作画用笔极具他所擅长的书法意味,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苏轼特别推崇文人画,这一作品中也体现出文人画的一些特点。《枯木怪石图》画面上的枯木形状像鹿角,奇怪的石头像蜗牛,其用笔草率,不求形似,笔墨灵动,非常有神采。苏轼通过情绪表面现象的描绘,从而呈现出一种更加深层的理念。这幅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作品,可用来供人们研究了解文人画的发展。苏轼的另一幅画作《潇湘竹石图》现在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整张画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远水、蹲石和远山、筱竹和烟树产生非常强烈的对比,使人们在窄窄的画幅中如同看了千里江山,有特别丰富的情感。

竹、石在中国画的题材中受画家的普遍喜欢,自古延续至今。苏轼喜欢画枯木竹石,但他所画的不是物体的本来形象,而是自己心中的物象。如苏轼画竹师法文同,但苏轼画的竹子大多数是写意,不求形状相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的风格。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苏轼的文人画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是他所流传于世的画作还是比较稀少的。苏轼《潇湘竹石图》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理念,表露出苏轼对事情的认同态度和其所包含的感情,反映了作者的绘画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潇湘竹石图》和元代之后相对比较成熟的绘画相比较,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是文人画发展史上的早期代表,它的历史意义很难加以估量。

文人画在当时的影响为广为流传,与之相区别的是院体画。院体画的一些画家注重绘画物象与自然物象的形状相似,而文人画家比较重视传神。院体画的一些画家非常重视使用技法,而文人画的一些画家更重视画面的活泼与否。如苏轼作为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潇湘竹石画》重视传神,将物象特征通过笔端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元代文人画的代表画家赵孟頫,他的《秀石疏林图》用笔工细,描写细腻,将书法用笔融入到绘画中,是作者“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苏轼在《书朱象先画后》中提出:“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这是苏轼针对文人画,以文人的身份对作画目标的一种完美解释。苏轼认为,画工的画是为了生存来进行交易的画,院体画比较偏于技法上的描写,表现的个人情感比较少,而文人画是文人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的一种方式。他提倡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追求单一的形式美的画工风格。纵观历史,文人画和院体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后辈而言,我们都应该加以学习和传承。

苏轼在文人画理论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从他开始,画工和文人画得以区分,他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艺术,尤其重视写意文人画,他的主张的提出对后世文人画的创作影响非常大,导致后世的画家在画画的时候,总是力图营造出一种意境。苏轼所提出的文人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开辟了文人画的新的画风,使得中国绘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文人画这一专业术语并不是由他自己提出的,而是由明代画家董其昌提出的。董其昌对苏轼文人画的理论颇为赞同,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文人画的理论及大部分主张,促使文人画理论体系趋于完备。可以说,在文人画绘画理论方面,苏轼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后世很少有人能超过他,所以,苏轼对于文人画理论的影响非同小可。

文人画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流传到国外,如受中国文人画影响,江户时期,日本兴起了模仿中国文人画的南画。文人画是文人士大夫的高雅即兴创作,而江户时期的日本美术界仍然十分重视传统的院派体系。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社会氛围中,日本兴起了一股文人画的大思潮,文人画画家希望能够摆脱颜色浓丽、精工细化的绘画,推崇反映人类内心情感的南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画在江户时期并没有发展壮大,但是作为借鉴中国的文人画而发展起来的画派,南画对日本后世的绘画依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突出反映了文人画不仅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流传到国外,对国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人画的定义是由苏轼提出的,苏轼的文人画理论给后代的文人画画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苏轼作为文人画家,对后世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号召力。苏轼之后的文人画家对其文人画理论加以继承发展,通过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进步,使得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不断延续,铸就辉煌。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文人画苏轼
“文人画”里写春秋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