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分析
2019-09-23闫慧
闫慧
摘 要: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河南地域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原人在与自然环境斗争、朝代更迭、经济生活中产生和营造的具有地域文化和特点的建筑,主要包括乡土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域性建筑典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整理出建筑外体色彩的主色及辅助色,从而总结出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色彩的总体特征。
关键词:河南;地域性建筑;色彩;文化表现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人们根据各自的价值观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们具有共识“符号”,由这些“符号”构成的地域建筑只有那些在同一价值系统中的人才会理解。河南地域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原人在与自然环境斗争、朝代更迭、经济生活中产生和营造的具有地域文化和特点的建筑,主要包括乡土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其中乡土建筑主要是指不同建筑形制的河南民居;公共建筑包括会馆建筑、明清衙署、书院建筑、民间戏楼等,是官、商、民从事公共事务、娱乐交流等活动的建筑;宗教建筑主要是河南境内的佛教建筑。笔者在本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域性建筑典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整理出建筑外体色彩的主色及辅助色。主色是建筑中在相对正常日光照耀下的外体本身所显示的颜色;辅助色,一方面是建筑外体装饰如门窗、柱梁、牌匾、楹联等装饰色彩,另一方面是主色的延伸,主色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所形成的色彩以及经过时间的洗礼、阳光照射留下的发生色变的主色。从而整理出河南地区地域性建筑色彩的总体特征。
河南地处中原,地域特点多变,南北地況具有差异性,随着历史的沿袭,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河南民居上,在河南地区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合院式、窑洞式。
一、合院式民居的特征
河南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形成是以中原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托的,适应本地区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和色彩都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建筑思想,基本内容是指礼制和秩序,建筑在形制上应充分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男外女内等要求,因此,合院式住宅也是河南地区具有汉民族传统的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河南合院式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中,以三合院与四合院分布最为广泛。合院是由三面或四面房屋围合而成,南北中轴布局,厢房在东西两侧,这样的建筑结构既符合家庭私密性的需要,还起到了很好的防风作用。传统建筑大门外多设影壁墙,除遮挡视线外,亦有防风功能。河南合院式民居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洛阳庄氏住宅、开封尉氏刘家宅院、安阳马丕瑶府邸等。
这三座私家庄园为清代建筑,都是典型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群,也代表了河南地区豫北、豫东、豫西民居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特征。但由于其地域的不同以及建造者的审美取向的差异,建筑从装饰风格和色彩特点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安阳马丕瑶府邸是一座清代官僚府邸,也是豫北地区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建筑整体规模宏大,装饰典雅,是村民建筑中艺术水准较高的代表。清末建筑伦理等级和礼制观念非常严格,《清会典》《大清律例》等都有明确规定。安阳马丕瑶府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从整体上看,马氏庄园建筑有着严格的中轴布局,建筑风格完全符合相关规定,被古建筑专家认定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式建筑标本”,对研究河南民居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中府宅二门上方的“整齐严肃”用汉白玉石镌刻,足以体现主人身份之高贵。开封尉氏刘家宅院地处豫东大平原,开封在作为有雄厚历史积淀的古都城市,长期是中国汉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心区域。刘家院作为中原首富刘耀德的宅院,建造精美,体现出建造者的经济实力。民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刘青霞也居住在此院,为此院留下人文文化色彩。因此,刘家宅院是以居中求和的处世原则为依托,注重宗法等级门第观念,体现家园人文主义思想的宅院样本。洛阳庄氏宅院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融合,具有河南与闽南的建筑风格特点。中轴式布局,前低后高的建筑层次,东西厢房的建筑形制是具有洛阳特色的单坡式建筑,门窗雕刻精美,色泽素雅,有形式各样的半弧形墀头雕刻。合院式民居建筑使用材料的统一性,是色彩和谐、统一的根本原因。这些建筑中,青砖灰瓦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材料,其次是绛红色木质窗门。
二、窑洞式民居的特征
人类的穴居和半穴居形式在史前文化时期已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居住形式发展成为现在的窑洞式民居,是由从史前文化时期的穴居发展而来,现在黄土高原以及河南豫西地区仍然采用这一传统的居住方式。河南窑洞村落主要分布在郑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的黄河两岸,如新安县、洛阳市、荥阳市、三门峡市、灵宝市等地。从中国地区窑洞村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及黄河流域地区。在河南豫西窑洞建筑最为典型,其原因是豫西地区囊括了全国各个地区存在的窑洞形式,对于地域性建筑研究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
(一)靠崖式窑洞(靠山窑)
靠崖式窑洞顾名思义应临近山坡,建在原土边缘地区,是在天然形成的黄土峁、黄土梁立壁上或是自然岗地形成的天然截头处直接由横向向纵深方向掏挖的洞穴,窑顶至少留3米以上土层。传统靠崖窑按台梯式布置,主要是为了避免底层窑洞负荷过重,上下层不完全重叠,一层一层向后退让,上层窑洞的前厅是下层窑洞的窑定,不过在河南地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靠崖式窑洞已经很少见了,不做详细的考察研究。
(二)下沉式窑洞(地坑院、天井窑院、窑坑)
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有着具有北方特色的生土建筑群。下沉式窑洞是由中国古代地下“穴居”发展而来的,也称地下窑洞或天井窑洞、地坑院,如三门峡市郏县地坑院(图1)。这类建筑被专家称为“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当地人们称之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此类建筑形制的形成和当地的地域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地区自然气候干旱、地域环境条件难以利用,当地人巧妙地运用黄土的直立边坡特性稳定的优点,在平整的地面上向下挖出方形地坑,在地坑的周围开出四壁挖洞,形成“地下四合院”,出现了“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的胜景。河南地区三门峡南部地坑窑洞村落最具代表性。这类地域建筑从色彩上来讲,朴素单一,以黄土本身色彩为基调,窑口用传统青石进行锢窑,近代多用青砖,两种建筑材料色泽接近,呈现冷灰色,与建筑主体色形成冷暖对比。其门窗色彩的使用与当地居民色彩喜好和民间文化习俗有关。首先,黄土地孕育的人们偏爱暖色,因此多数门窗采用红色,或运用黑红、黑黄搭配,从而显示出建筑的稳重、厚重质感。同时与建筑主体的浅灰色调形成深浅对比,增强其活跃度。
(三)组合式窑院
组合式窑院是崖窑与院式民居的组合。河南地区主宅院建筑群组合式窑院的代表当属巩义康百万庄园(图2)。它是筹建于公元17、18世纪的多进四合院建筑群,其正房以窑洞为主,厢房等房屋采用硬山式砖木结构,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傍水,从邙山脚下绵延至洛河河畔,依托山势修建得错落有致,城堡墙体使用青砖石条修砌而成,与院式建筑墙体材料基本一致,整体基调为冷灰色。康百万庄园的主人自明、清以来都是河南巨商,曾经三次接驾乾隆,将庄园作为皇帝行宫,后因慈禧太后的赐封而声名鹊起。庄园建筑装饰精美,砖雕、木雕、石雕造型优美、灵动,奢华却不失典雅,巧妙地将官员府宅规制和园林特点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是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1]周慧.河南地区佛教建筑装饰色彩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2.
[2]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季芳.嵩阳书院映像[J].教育,2007(14).
[4]王露.显隐并存 与时俱进[D].重庆大学,2003.
[5]雷沐羲,魏春雨.人文理念与交往空间下的当代中学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15(5).
[6]杨芳绒,刘禹希,徐勇.北宋书院园林的景观特征分析[J].华中建筑,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