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传统民居文脉 开拓现代住宅发展

2012-10-19陈振中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3期
关键词:徽派文脉

陈振中

摘要:文章追溯了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历史发展,归纳了现存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尝试将传统民居文脉,建筑内涵赋予到当今住宅设计领域。并通过伟星合院实际案例,通过对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细部构造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展现了中国现代住宅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院落式民居 ;徽派 ;北京四合院 ;合院 ;马头墙; 文脉; 四水归堂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sting Huizhou architectural style, try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ontext, architectural connotation given to the residential design field today. This paper through Weixing courtyard actual case and the careful design of the space layout, architectural style, detail and structure, showed the new ideas of moder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 courtyard houses; Anhui; Beijing courtyard; courtyard; wharf wall; context; four water owned by the Church

中圖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初探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发展

据春秋时期《仪礼》的记载,住宅已经结合庭院布置房间。到了汉代,院落式住宅已发展多样化,有三合院,“L”型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型院及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型院。南北朝的《洛阳珈蓝记》描述,当时的住宅出现了围绕庭院的回廊和若干不同用途的大型厅堂。隋唐时期延续了前期庭院式住宅。

宋代里坊制解体,住宅形制呈多样化。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梁为例,平面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等。这一时期的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先前的回廊。而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标准的四合院初具雏形。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江南地区的住宅庭院进一步园林化,依山就水建宅筑园,对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宏村考察归来,徽派建筑特色总结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重要的流派之一,为了找寻传统民居的文脉,笔者前往黟县宏村,考察了古朴的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平面布局规模灵活,变幻无穷;空间结构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建筑雕刻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艺术感强烈。

格局为多进院落式。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聚集财富的吉祥寓意。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

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建筑材料以砖、木、石为原料,显得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高超的砖、木、石雕高超的装饰艺术。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内容广泛,手法多样,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庭院、门额、栏杆、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等上面。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三 伟星合院住宅项目设计研究

一)项目背景及设计定位

本案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临海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东南沿海经济开发区的一座古城新市。

基地位于临海市中部的北区,东临双绿路,西北临自然山体,基地呈菱形南北向约 680 米,东西向约为520 米,地块总用地面积为15.87 公顷。

方案定位:临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强烈,人文环境优越。故提出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居住形态—院落式住宅运用到低层住宅区的设计中,围绕着“合院”并结合“徽风”这两大主题展开了创作。打造江南水乡院落式的住宅,提升和展示临海市的居住品质和面貌。

二)平面布局与浙江当地传统院落式结合的探索

探索浙江当地传统院落式民居后发现,基本单元由“间”,“廊”,“厅”,“庭院和天井”等元素组成。“间”是拼联组成住宅的基本组合体,每间的面阔一般为4米左右,进深多在5米以上。由于江南地区夏天炎热多雨,“廊”,充当了遮阳,防雨和室内外空间过渡的作用。“厅”,因浙江地区暖季时间较长,厅或堂的使用较多,成为生活,待客的主要空间。“庭院与天井”,是最有特点的空间组成部分。由于江南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提供室外生活空间的功能要求,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

当今城市人多地少的现状,独门独院的院落式住宅形态,并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分析了传统民居的基本组成元素,如何将其合理有序的组织串联起来,从而形成院落式住宅布局,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了本案的关键。

本案设计以“院”为核心、传统院落式“L型”住宅为居住单元的围合式格局,布置住宅平面。形成主打的院落形式--“四合院”。一栋“四合院”,可供4户家庭居住。“L型”房型住宅早在汉代时就已出现,利用围墙即可形成“口”字形内院。而将4个“L型”单元两两倒接,形成了中央核心区的共享入户“合院”。打破了常规的相对闭塞的入户形式。整个建筑的南向两户水平间距4.8m,利用此作为主通道,并设置了极具徽派特色的石雕门坊,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里坊式的民居里。与之相连接的就是中心区“合院”,结合北京四合院,中心区正对入口的围墙,采用石雕花式,形成照壁,产生强烈的空间序列感。 “合院”在这空间序列中起着由开放到私密的过渡作用,担负着由内而外的双重身份,连接着宅与宅,宅与自然,形成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场所。入户行程空间充满变化,由开放-半开放-半室内-室内过渡。先穿过自家庭院,再通过一段廊道进入玄关,最后进入室内各主要空间。

“L型”的户型,不仅充分利用建筑的进深与面宽,节约了用地面积,更是有利于创造出内庭院的丰富空间形态。设计以室内外的交流为出发点,着重突出了庭院的有机利用。内向型院落,围墙设计3m高左右,防干扰性大大增加,成为名副其实的“室外起居室”。每户院落分为:入户前庭,下沉式主院,杂物后院等。多重院落划分出多重空间层次,视觉通透。

传统院落式生活氛围与现代住宅生活流线的相结合。首层为主要起居空间,餐厅与厨房相连,但又相互独立。餐厅结合室外庭院,具有较好的视野及相对安静的空间。起居厅位于整个平面的居中部分,体现了传统建筑正中的特点。套内除了布置楼梯以联系竖向空间的同时,还布置了小型家用电梯,赋予现代建筑的特征。二层布置了带有卫生间的卧室,营造静谧的生活空间。三层则设计了套有书房的大主卧,提升了住宅的品质。三层露台围墙高起,采用传统建筑街景的处理手法,设置景框,将院外美景尽收眼底。地下室设有私家汽车库,方便住户的进出。家庭室,视听室与明亮的下沉庭院相接,室内外交融,沟通充分,使地下空间丝毫不感到阴暗压抑。院内的雨水最后汇至下沉式庭院内集中排出,象征了“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三)建筑造型吸取徽派建筑精髓的研究

建筑型态上,不仅运用了层层退台的常规设计手法,使得建筑轻巧活泼,为二,三层卧室创造出了更好的日照及通风等居住条件,更是积极吸取传统民居“徽派”建筑的精华,运用于设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的《题西林壁》里的名句,恰当的形容了徽派建筑的丰富形态。将建筑的“马头墙”跌落不匀,有意识地加长最上部的马头脊,使得整栋建筑轮廓高大而丰富。正面高低错落,进退有序,鳞次栉比,侧面层层叠叠,或平行起伏,或垂直交错,形成连续的韵律和运动趋势,外观活泼生动。

白色的马头墙,深色青砖外墙,屋顶小青瓦的采用,使建筑色彩上以黑、白、灰作为外立面的主色调,以达到江南水乡居住院落清新淡雅的效果。营造出田园式的静谧氛围。

为了保留和发扬徽派建筑独特的细部构造,笔者认为,建筑的装饰构件应采用徽派建筑的故里的木雕师,砖雕师手工制成的建筑装饰件,而不是采用现代住宅常用的混凝土浇筑或是其他建筑材料的仿制品,并多次伴同建设单位,前去观摩学习。制式门套、窗套,带有砖雕花窗的围墙,略带弧度的屋顶,均吸取徽派建筑的古色古香的韵味。细部处理注重发扬传统文脉,门头,抱鼓石,花窗,灯饰,木作,屋檐,均显现徽派建筑的原汁原味。

结语:随着该项目的破土动工,本案的设计理念即将实现。传统建筑留下宝贵财富,应该沿着时代的脚步继续发展。建筑是历史、是地理,更是文脉。希望有更多的住宅项目承载起文脉的记忆,肩负起时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中国居住简史--城市、住宅、园》,刘致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汪之力、张祖刚,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徽州古建筑丛书》,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1999。

《江南园林志》,童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清式營造则例》,梁思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扬州园林》,陈从周。

《浙江民居》,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园冶》,计成,[明]。

《营造法式》,李诫,[宋]。

猜你喜欢

徽派文脉
安徽人的文化与精神派对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浅析徽派建筑风格在现代中小学校园中的应用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贺信
文脉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
曹文轩说“文脉”